首页期刊导航|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沈阳农业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沈阳农业大学

金宝莲

双月刊

1008-9713

999www@126.com

024-88487082 88487083

110161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三月创刊,是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传播和交流科学观点、发表创新理论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学术媒体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的文明逻辑

    蔡胜
    38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鸦片战争以后,国人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呈现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逻辑.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华文明的转型及构建何种现代化文明形态,近代先进中国人对此不断思考.围绕中国未来新文明的构建,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解决了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问题.中国人"现代化"观念的建构,经历了从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憧憬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走自己的路的转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文明新形态.梳理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的文明逻辑,可以进一步明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等关系,对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话语

    智媒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信东旭范守君
    39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智媒技术的变革与更迭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为西方错误思潮渗透的隐蔽性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等的叠加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经智媒体发酵传播的社会负面舆情影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管理方式的短板弱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力度和工作成效.对此,高校可以从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牢牢掌握领导权;打破网络意识形态技术加持的壁垒,提升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的监管应对能力,及时化解负面舆情风险;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相关体制机制,打造协同防控"共同体"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智媒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和应对水平.

    智媒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

    全媒体视域下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路径探究

    刘彦伯
    399-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传播是理论武装的前提,以有温度的语言和有力度的传播,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人寻常百姓家"是主流媒体理应肩负的时代责任.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颠覆性创新科技为标志的数智化时代加速到来,与此同时,全媒体发展方兴未艾,面对媒体融合,党的创新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囿于媒介技术与创新管理等不足,面临"把关人"作用削弱,"茧房效应"日益凸显,主流媒体面对多维包夹等困境.对此,借助全媒体优势,探索从协同平台建设、融媒矩阵打造、精准推送等方面优化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路径,为受众提供更全方位的理论供给.

    全媒体党的创新理论理论宣传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代兴梅朱伽豪
    406-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提升,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环境治理、国际交流五个层面,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运用2012~2021年辽宁省城乡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整体分析和演化分析.研究表明:辽宁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向好,呈先升后降再升的三个阶段,其中人口规模和物质与精神文明具有显著优势,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势头稍弱但潜力强劲,而国际交流略有不足.对此,提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谋划发展方式转型和促进对外交流合作等建议.

    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辽宁省

    安徽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

    於冉储昭君陈锦涛张茜...
    416-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效应是了解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途径.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研究2000~2020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的时空演变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土地利用转型期间产生生态效应的驱动力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得出3点结论.一是安徽省"三生"空间用地结构整体趋于稳定,生活空间逐渐扩张,研究期内面积增加2588.41平方千米,生产、生态空间略有紧缩,面积分别减少2517.77平方千米、73.61平方千米.二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稳定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4424下降到0.4396.生态环境质量分布呈阶梯状,整体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略微下降,生态质量指数变化明显地区主要分布于合肥市周边、皖江城市带及淮河沿岸等地.三是各驱动因素中,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对生态环境质量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人口增加、社会消费增加、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而对外贸易各指标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提出:关注重点区域环境提升,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优先保护生态空间,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倒逼作用,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推进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三生空间安徽省

    我国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国际比较研究

    赵景芬桑亚玲
    427-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资产作为林业企业的主要资产,其确认、计量、处置以及披露牵动着我国林业资源配置和林业企业的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中的异同,重点分析出我国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生物资产分类模糊、生物资产计量模式与资产价值不匹配、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等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细化生物资产分类、完善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完善生物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强化林业企业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建议,以期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林业类生物资产会计核算国际比较

    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

    李洋黄家慧
    434-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数字经济对于稳步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以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将为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开辟新的路径.数字经济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产业提质增效、培育造就数字农民、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和美宜居乡村.然而当前,数字经济在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中还存在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数字鸿沟依然存在、监管治理亟待强化、相关人才供给不足等现实挑战,对此提出加快技术创新研发、着力缩小数字鸿沟、加强监管治理、强化人才供给等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依据安徽省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徐若梅陈强往桂成章
    441-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梳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村空心化问题对农业生产活动效率产生的影响,对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依据2010~2020年安徽省60个县域的660个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村空心化程度和农业生产效率,探讨农村空心化和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样本期间内样本县域农村空心化程度呈不断上升演化特征和缓慢扩大趋势,农村空心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有所增加,农村空心化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但对不同类型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农村空心化显著负向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率,显著正向影响农业规模效率.但农村空心化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提出,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推进适度、合理的规模化经营,加大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等对策建议.

    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效率县域面板熵值法DEA-Malmquist指数法

    "留住"乡村:乡村文化记录的实践路径探析——以村史馆为中心的考察

    李红艳
    453-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村落的历史与村落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宏观上对村落史的研究是对村落史的一种宏大叙事,微观上对村落演变的研究是对村落发展的一种透视.而对于村史馆的研究则是透视中的一个环节.从村史馆的维度出发,通过对一个具体而微的村落中村史馆的展示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分析发现:村史馆在时间维度上呈现编年和纪年结合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体现了实物与社区传统的结合.作为文化记录的一种形式,在时空上其展示时间表现出即时即地性,展示空间则呈现出凝固性的特征.最后对村史馆的管理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进行讨论.

    村史馆文化记录项目制即时即地性凝固性

    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论析——依据贵州省"村BA"的案例观察

    张素罗吕宗胜
    462-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既是落实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手段.因此,将"如何实现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核心问题,以贵州省台盘村"村BA"为个案研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村BA"留住"村味"、创新发展、主体协同的实践样态,明晰乡土文化+改善环境、乡土文化+产业平台、乡土文化+文明有序与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之间的耦合逻辑关系,最后从打造乡土文化竞争力、激活乡土文化再生产能力、激发乡土文化发展动力等方面总结乡土文化赋能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的经验启示.

    乡土文化和美乡村文化振兴村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