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全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全科医学
中华全科医学

月刊

1674-4152

zhqkyx@163.com

0552-3051890

233004

安徽省蚌埠市长淮路287号

中华全科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国家级医学专业期刊。刊物宗旨:宣传全科医学知识,传播全科医学技术、方法及全科医学理念;建立和完善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服务网络;开拓研究领域,介绍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促进全科医学信息的传播和学术交流,繁荣和发展全科医学事业。刊物主要面向基层广大医务人员、医学院校广大师生,以及从事全科医学基础、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张俊祥李传富吕维富
    1085-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是集多学科之大成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系统,旨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的智能,被认为是一个"加强人类"的工具.人工智能已经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正在逐渐改变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并将深远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实践,可以提高质量、提升效率、提振效果、增进效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在医学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整合资源、辅助教学、模拟临床学习环境、监控教学质量、学生自我评估、实现个性化学习;在医学科研中,人工智能能够进行海量数据挖掘与处理、辅助新药研发、预测疾病发展趋势和风险、辅助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担当"科研助理"的角色;在临床医疗中,人工智能在辅助临床诊疗、支持临床决策、推动基层医疗"同质化"、患者监护、疾病预防、慢病随访、康复辅助、健康管理等方面颇具潜力.当然,目前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多维度的挑战和困境,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技术滥用、多学科融合、成本控制、法律与伦理问题等.可以预见,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人工智能一定会在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医学教育医学科研临床医疗实践

    合作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1089页

    甘肃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分析

    闫宣辰路杰胡晓斌杨敬宇...
    1090-1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2023年我国北方肺炎支原体感染人数激增,本研究旨在挖掘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甘肃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特点.方法 抽取2018年1月-2023年10月居民就诊记录,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校验完成数据的清洗及一致性检验;用ArcGIS 10.2完成空间地理信息的处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结果 2018-2022年甘肃省肺炎支原体感染就诊7 486人次,儿童就诊5 774人次,占总人次数的77.13%,是最主要的就诊人群.2023年1-10月间,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就诊2 929人次,创近几年历史最高水平.冬季是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季节(x2=522.996,P<0.001).0~3岁组患儿,监测期内就诊人次数不同年份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304,P=0.015);4~6岁组患儿,监测期内就诊人次数不同年份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71,P=0.026);≥7岁组患儿,监测期内就诊人次数不同年份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301,P=0.178).空间上有明显的聚集性,集中在庆阳和酒泉两市.结论 2023年甘肃省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进入新的流行年,就诊人次数创历史新高,短期内出现就诊人次数激增.2023年季节性表现不明显,春、夏、秋季均出现了就诊高峰.感染人群未发生明显变化,女童比男童易感,主要的感染人群为4~6岁儿童.应加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监测和托幼机构的管理.

    大数据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点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探讨

    张博朱玉林熊玉红秦文刚...
    1094-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的高危因素,分析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乳酸脱氢酶(LDH)对SMP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6-11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2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85例)和SMPP(235例).行单因素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分析实验室指标对S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SMPP组发热时间和咳嗽时间长于GMPP组,CRP、血小板、血小板容积、纤维蛋白原、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LDH均高于GMP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D-D和LDH升高是S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 1.049(1.008~1.092)、18.674(4.184~83.336)和 1.007(1.001~1.013).ROC 曲线分析显示,D-D 和 LDH的临界值设定为0.69 µg/mL和291.45 U/L时,识别SMP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1.5%和91.8%、63.0%和69.4%.结论 CRP、D-D及LDH水平升高是S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D-D和LDH对SMPP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肺炎支原体重症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儿童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CRP、LDH等实验室指标的预警价值及支气管镜下特点

    张立霞朱峰李传景刘祥蕾...
    1098-1101,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实验室指标的预警价值及支气管镜下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SMPP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3年1-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住院的8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病情轻重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每组各40例患儿.比较2组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支气管镜下特点的差异,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2组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症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均高于普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CRP、LDH、D-D为SMP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RP、LDH、D-D对SMPP的诊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19.42 mg/L、361.00 IU/L、1.075 mg/L.重症组行支气管镜比例、镜下黏液栓痰及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均高于普通组(P<0.05).结论 CRP、LDH、D-D为SMPP的独立影响因素,当CRP>19.42 mg/L、LDH>361.00 IU/L、D-D>1.075 mg/L时有助于早期识别SMPP.SMPP镜下发生黏液栓比例高,需积极行支气管镜治疗,同时灌洗液外观较浑浊、中性粒细胞比例高,可进一步评估病情.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实验指标预警价值支气管镜

    ITGB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张宗兵乐正宏刘牧林郝博...
    1102-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ITG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胃癌恶性进展的相关性,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ITGB2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方法 利用在线数据库分析ITG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与胃癌恶性进展之间的相关性.纳入2016年2月-2018年1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107例胃癌患者.分析ITGB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DAVID数据库分析ITGB2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运用TIMER2.0数据库探究ITGB2表达量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的潜在联系.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TGB2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胃癌组织表达量3.465±1.037,癌旁组织表达量1.000±0.271,t=22.653,P<0.001).qRT-PCR实验结果验证ITGB2的mRNA水平在胃癌组织中高于癌旁组织(P<0.001).Western blotting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以上实验结果.ITGB2高表达组患者生存率低于ITGB2低表达组(log-rank x2=38.394,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胃癌组织中ITGB2高表达、外周血中CEA≥5 µg/L、CA19-9≥37 kU/L、临床T3~T4期及N2~N3期(P<0.05)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ITGB2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涉及免疫反应的调节.结论 ITGB2在胃癌中呈高表达并参与胃癌恶性演进,与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及免疫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胃癌预后ITGB2免疫浸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王玉刘才丹周运波张慧...
    1108-1111,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闭塞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1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情况分为无闭塞组(264例)和再闭塞组(52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同时进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房颤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发病到治疗时间延长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而应用替罗非班则是保护因素(P<0.05).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768(0.701~0.83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血管再闭塞的预测和实际发生概率有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 x2=8.246,P=0.410),当利用本模型预测AIS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闭塞风险>0.15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使患者有较好的临床获益.结论 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较多,合理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可用于患者的风险分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血管再闭塞影响因素

    膈肌电刺激联合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训练对亚急性期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黄乐乐刘孟
    1112-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亚急性期创伤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膈肌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训练对患者肺功能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年7月-2022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住院的亚急性期创伤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40例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阈值压力负荷呼吸功能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膈肌低频脉冲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评估患者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及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的变化;治疗后随访3个月,统计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FVC、FVC%pred、FEV1及FEV1%pred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3周后,实验组患者FVC、FVC%pred、FEV1及FEV1%pre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0.0%(10/20),对照组为80.0%(16/20),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3.956,P=0.047).结论 膈肌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亚急性期创伤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低频脉冲电刺激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训练颈段脊髓损伤肺功能

    CRP/ALB联合肺实变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程度的预测模型

    洪佳慧刘永洋房宇坤仇奕尹...
    1116-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简称新冠感染)已成为全球大流行疾病,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损伤综合征,死亡率高,因此迫切需要可靠的生物标志物,用来早期筛选出可能进展为重症感染者,这对于改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31日因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的分型,将其分为2组,其中轻型和中型为非重症组(57例),重型和危重型为重症组(3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早期新冠感染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对应指标对早期新冠感染严重程度分层的预测价值,最后用列线图评估预测模型的检验效能.结果 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肺实变、冠心病可作为新冠感染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其中CRP/ALB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663~0.862,P<0.001),肺实变曲线下面积为 0.682(95%CI:0.573~0.791,P=0.003),冠心病曲线下面积为 0.638(95%CI:0.520~0.756,P=0.024).CRP/ALB联合肺实变预测指标AUC为0.801(95%CI:0.708~0.894).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及其校正曲线,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 CRP/ALB联合肺实变能较好地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程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比值肺实变严重程度预测模型

    自体血凝块技术在输尿管软镜碎石中的应用

    高五岳刘贝贝郭园园孙巍...
    1121-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在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凝块技术的效果比较来评价自体血凝块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6月-2024年2月于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的65例结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使用自体血凝块技术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5例.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取石次数、住院时间、术后残留2 mm结石例数、术后残留4 mm结石例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结石数量、结石位置以及累积结石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54.97±7.06)min]较对照组[(68.14±9.75)min]缩短,术中取石次数[(11.50±3.04)次]明显少于对照组[(20.77±3.36)次],术后残留2 mm结石例数(8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残留4 mm结石例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中使用自体血凝块技术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及安全性.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取石次数,提高术后无结石率,使得临床无意义残余结石碎片的发生率最小化,从而可能降低结石复发率.

    自体血凝块残余碎片输尿管软镜无结石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