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季刊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关键要点与支持体系建构

    张春莉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针对新教材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存在的政策盲点与实践缺位,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保障新教材使用工作的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教材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立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制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自主性的教材资源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形成立体化的教材服务体系.将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教材,要立足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覆盖不同主题要素,采用多元化渗透方式,统筹编排重大主题教育内容.随着教材研究规范化、学科化,教材学正在成为一门具有普适性的独立学科.探索教材学学科建设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教材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创新之要.

    新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主题教育教材学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础教育教材的功能及其实现

    王天平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针对新教材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存在的政策盲点与实践缺位,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保障新教材使用工作的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教材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立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制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自主性的教材资源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形成立体化的教材服务体系.将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教材,要立足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覆盖不同主题要素,采用多元化渗透方式,统筹编排重大主题教育内容.随着教材研究规范化、学科化,教材学正在成为一门具有普适性的独立学科.探索教材学学科建设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教材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创新之要.

    新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主题教育教材学

    新课标背景下重大主题教育进教材的时代价值与实现理路

    李洪修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针对新教材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存在的政策盲点与实践缺位,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保障新教材使用工作的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教材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立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制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自主性的教材资源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形成立体化的教材服务体系.将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教材,要立足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覆盖不同主题要素,采用多元化渗透方式,统筹编排重大主题教育内容.随着教材研究规范化、学科化,教材学正在成为一门具有普适性的独立学科.探索教材学学科建设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教材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创新之要.

    新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主题教育教材学

    再论建构教材学:基于学科学视界的分析

    余宏亮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是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需要针对新教材推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新问题、存在的政策盲点与实践缺位,建立强有力的课程改革支持体系,保障新教材使用工作的稳步推进.基础教育教材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建立多层次的教材建设制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自主性的教材资源体系;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形成立体化的教材服务体系.将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教材,要立足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覆盖不同主题要素,采用多元化渗透方式,统筹编排重大主题教育内容.随着教材研究规范化、学科化,教材学正在成为一门具有普适性的独立学科.探索教材学学科建设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教材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创新之要.

    新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主题教育教材学

    教师评价权的智能革命:人工智能何以挑战教师评价权

    任海涛孔仲渊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评价权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权利.传统的教师评价权具有"权利"与"权力"的双重属性,但在当前行使过程中主要以"权力"的形式存在.教师的法定义务和学生的受教育权为教师评价权的行使设置了双重限制,但这些限制在实践中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独具教育专业能力是教师作出的评价独享法律效力的依据,但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评价领域已经展现出了与教师相当甚至更优的专业评价能力,这将打破教师评价独享法律效力的现实基础,也为人工智能教育评价被赋予法律效力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人工智能教育评价新兴的背景下,教师评价权将发生多维转变,公正评价的义务将从宣示性条款变为对教师评价权行使的实质性限制,作为"权利"的教师评价权需得到更多的强调重视与依法保护,作为"权力"的教师评价权的行使将在品行评价领域与学业成绩评价领域发生效力的二分.

    人工智能教育教师评价权教育评价智能评价教师法

    师德失范行为惩处权的法律规制

    姚荣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将师德失范行为惩处权的行使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师德惩处权的合法与正当行使,关乎教师权利的法律救济和保障.师德失范行为的本质是教师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此类行为的基本特征是有损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的专业尊严.师德失范行为的惩处机制既包括从业禁止、撤销教师资格等行政处罚,也包括行政处分以及其他处理措施.相应地,教师违反职业规范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是多元的,既包括行政法律责任,也涉及民法乃至刑法上的责任.师德失范行为惩处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公权力,其法律规制应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不当联结禁止原则、比例原则以及自主治理原则等公法基本原则.将师德失范行为的惩处权纳入法律规制,关键在于健全教师权利的法律救济制度,厘清司法审查介入师德失范行为治理争议案件的范围及其强度,保障教师作为公民以及教育专业人员的权利.

    师德失范行为教育专业人员专业尊严师德惩处法律救济教师法

    教育法法典化背景下教师法律责任的规范构造

    刘旭东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法典体系型法典的体例模式与领域型法典的本质属性,在理论上形塑了教育法典法律责任专章的应然逻辑构造.依循这一构造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法律责任条款尚未消弭碎片化与重复化现象,没有妥适分类处理既有责任条款,责任条款与义务条款未完全对应,教师权利也因内部法律责任过多而未获充分保障.结合教育法典可能采用的"两步走"编纂策略,我国教师法律责任的完善亦须分步实施:第一阶段,《教师法》修订中扭转责任条款碎片化与重复化现状,通过合理运用引致性条款或保留细化具体责任条款,实现对既有责任条款的科学安排,并促进责任条款与义务条款相对应;第二阶段,由教育法典分则"学校编"推动政府与学校、教师外部行政法律关系的实质化,并最终由总则的法律责任专章正式实现教师承担的内部法律责任的外部化转变.

    教育法典教师法教师法律责任外部法律责任

    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演进、时代导向与弘扬方略

    赵鑫王玲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作为人类精神尤其是教师精神在教育领域的特殊表征,是教师精神发展进程中的高阶形态.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同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进程和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相统一,教育家精神的价值逻辑熔铸于对新时代"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战略问题的回应.从"建章立制""社会宣传""育人实践""深研理论"等四个维度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家精神的实践逻辑,能够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和教育强国建设凝聚精神内核、强化精神引领.

    教育家精神教育情怀师道文化教育强国弘扬方略

    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困境与建设路径

    王务均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作为发展型国家主动选择和推进的大学治理体系改革与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国式"特征短期内推动了大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却未能带来大学治理能力的同步提升.学术文化网络是由塑造权力施展空间和治理效果的学术组织体系、权威关系以及相应的知识生产规则与文化观念等交织维系的关联网.包括国家权力、大学行政管理以及学术权威在内的多种权力因素都必须根植和互动于这一"文化网络",才能形成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能力.国家基础权力通过制度化的有效渗入、柔性协商和激励互动等路径与基层学术组织特有的关系规则、文化认知及教师需求联结起来,即生长出"自下而上"的基础性治理能力,构成推进学术组织变革的领导力和权威力.G大学的个案调查与研究检证了上述理论预设和建设路径.

    大学治理现代化"中国式"特征国家权力基础能力学术文化网络

    重识与建构:智能时代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主体地位

    周序张钰苑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不再侧重于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和获取的便捷性,而是通过强调体验和生成来更加凸显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但人工智能介入的课程对"体验"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性的彰显,对生成的强调也容易导致知识的系统性受损.在人工智能时代更要加强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在技术带来的感官刺激基础上挖掘知识的内涵,从而激发并维持学习的动机;同时引导学生在生成的基础之上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系统,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成为课程的主人.

    课程人工智能知识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