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时珍国医国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时珍国医国药
时珍国医国药

朱保华 周虹

月刊

1008-0805

shizhenchina@163.com

0714-6224836;6225102

435000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大道874号

时珍国医国药/Journal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二为”方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和中医药生产专业人员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园地,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医妇科名家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学术思想荟萃

    逯克娜黄金华林寒梅
    1994-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性疾病,造成女性月经失调、不孕、代谢综合征等多方面困扰。其高发病率、病因病机复杂、治疗困难等特点引起当代中医妇科名家的广泛关注。他/她们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整合前人经验与个人心得,总结出了大量有效的时方验方、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为PCOS临床辨治提供了宝贵的临证策略。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妇科名家辨证论治

    国医大师卢芳教授基于"湿热瘀"病机治疗消渴的临床经验

    叶婷陈爱晖李可欣孙奇...
    1998-2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2型糖尿病在中医辨证里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国医大师卢芳教授崇古创今,结合临床实际,认为"湿热瘀"逐渐成为消渴病不容忽视的重要病机。湿热是消渴发病首要病理因素,瘀血是消渴病程中的病理环节。湿热瘀三者兼夹,互为影响,贯穿疾病始末,易致变证丛生,加重病情。故基于"湿热瘀"核心病机提出了"清热祛湿活血"治疗的关键法则,以期为临床治疗消渴提供有效的诊疗思路和方法。文章附卢芳教授运用清热祛湿活血法治疗消渴病验案一则。

    国医大师卢芳消渴病湿热瘀病机名医经验

    "ACTT"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王珑邵帅孟繁昊于学平...
    2001-2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参考国内外前沿的教育试验研究,结合育人实践经验,以全面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胜任力为重要导向,探究创新改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应当围绕岗位胜任力改进评估模式、提高临床实践与思维、加强中西医理论教育、创新教学体系,以构建"ACTT"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供更多参考依据,为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思路,为国家卫生需要提供有力支撑。

    临床岗位胜任力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ACTT"培养模式

    双一流建设背景多重制度逻辑下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困境及对策分析

    张晓林杜艳军孙国杰齐凤军...
    2003-2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阶段的探索与实践,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人事制度场域中的国家逻辑影响逐步减弱,大学管理逻辑稳步增强,市场逻辑悄然渗透,学术逻辑得到重视。在当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的共同目标协作下,建立和完善以学术逻辑为主导、其他制度逻辑良性竞争的教师聘任制成为高等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然而,从目前改革实施状况来看,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师聘任制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中医药高等院校忽略培养与聘任的关系、改革力度较弱、思想认识出现偏差。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教师聘任及决策机制尚不完善。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主动适应"双一流"大学建设方向,不断完善教师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培养机制及退出机制。

    多重制度逻辑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困境对策

    案例导入结合Boppps教学法在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郭迪
    2005-2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课程。通过研究发现其在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过程偏讲授,少互动;课程思政缺少特色;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革,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学生线上自学、采集医案、制作视频,激励学习意识,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通过课上开展现场互动,实时反馈,渗透传统伦理文化,共享新科研的成果为学生创造灵活、凝聚的学科情境;通过课后义诊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强化学习需求。打破了过去学生"坐享其成""默不作声""应付作业"的学习方式,使其参与到课前准备、课上活动、课后义诊的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医临床思维教学情境案例教学法

    九年制中医学专业屠呦呦班科创初阶训练课程的实践、评价与反思

    刘小美卢文丽贾冬威彭佩克...
    2007-2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创初阶训练"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九年制中医学专业屠呦呦班大一学生中开设的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大学生中医药科研兴趣,培养其基本的科研素养。文章详细介绍了该课程的实践过程,并以计分的方式(10分为满分)对其教学设计和效果进行了评价,同时分析了学生的课后感想。结果表明,学生在对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条件和考核方式,科研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的总体评价中给予了 8。53~10。00的不同分数;学生的课后感想主要关注实验过程不同环节的注意事项、团队协作和教师指导、收获这三个方面。最后,就授课对象的特点、教学内容及其难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等进行了教学反思,并提出了优化和改进措施。

    科创初阶训练创新科研思维思政元素

    "象思维"视域下之中医理论守正传承思考

    杨燕刘蕴葭张萌于智敏...
    2010-2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象思维"在中医理论体系和学术传承中的核心地位,指出象思维培养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提出"规范化"与"个性化""结构化"与"情景化""整体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象思维培养模式,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与教学体系5个方面探讨象思维的培养策略,保持并彰显中医药科学与人文交融互动的优势特色,以提升现代中医人才对中医药精华的守正传承创新能力。

    中医理论象思维传承策略命门

    头部单盲安慰针刺辅助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武莉华史册王孟雨傅文...
    2012-2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慰针刺要与真针刺保持视觉上的一致需借助辅助装置固定在施术表面使针具不易脱落。头部位置特殊,毛发较多,存在针具难以固定和容易脱落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研制一款单盲头部安慰针刺辅助装置,该装置包含发夹组件、水平托架、连接底座和可调节针管。通过发夹组件将针管固定在头发上,用水平托架配合导轨调节针管连接底座的位置,将针插入针管以实现对头部腧穴的操作,连接底座上球形罩壳内设置滑片,实现针刺角度的调节。该装置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定位精准,稳定性强,不易破盲,有助于使用头部腧穴的针刺临床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实施。

    头部腧穴单盲对照安慰针针灸器械

    基于"四时调阳"理念下"阳和态"及"阳虚态"人群血清代谢特征研究

    张媛婷胡宗仁彭丽琪蔡虎志...
    2015-2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UHPLC-OE-MS非靶向血清代谢组学技术进行"阳和态"及"阳虚态"人群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寻找"阳和态"与"阳虚态"人群的差异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探讨"四时调阳"理念下"阳和态"及"阳虚态"人群的代谢特征。方法 运用课题组前期制定的基于"四时调阳"理念下的"阳和态""阳虚态"的体态辨识评测量表,纳入"阳和态"志愿者20名,"阳虚态"志愿者17名。采集"阳和态"和"阳虚态"志愿者的血清样品,运用UHPLC-OE-MS非靶向血清代谢组学技术进行血清样品的检测和数据采集,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单变量统计分析(UVA)与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来寻找"阳和态"与"阳虚态"人群的差异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 "阳和态"与"阳虚态"的PCA和OPLS-DA得分图表明,两种体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阳和态"对比"阳虚态"筛选的主要差异代谢物共有44种,其中上调的有13种,下调的有3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影响6个代谢通路,分别是为酪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嘌呤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基酰-tRNA生物合成。结论 "阳和态"与"阳虚态"对比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影响氨基酸代谢和嘌呤代谢,对机体的影响与"阳虚态"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易疲劳、面色晀白等症状相符合,为中医体态分类判定提供客观化依据。

    四时调阳阳和态阳虚态代谢特征血清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李东垣的用姜规律

    李定邦刘旭武宏玉王伟...
    2021-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对李东垣著作中含姜的方剂进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其用姜规律,为姜的临床应用提供参理论考。方法 以"姜"为主题词,搜索《李东垣医学全书》中包含姜的所有方剂,将方剂的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建立数据库,并对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分析含姜的常用药物组合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结果 含姜的中成药处方共76个,涉及中药171味,主治疾病36种。分别从干姜、生姜、姜制饮片、鲜切姜片、姜的其他特殊用法五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剖析干姜、生姜的组方规律,揭示含李东垣用姜规律和配伍特点。结论 利用该平台从深层次探析李东垣用姜规律,得出相应的核心药物组合与组方规律,可为姜在现代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其他药物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李东垣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5组方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