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铁道机车车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铁道机车车辆
铁道机车车辆

张冀荃

双月刊

1008-7842

jlsxwh@rails.cn

010-51849313

100081

北京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

铁道机车车辆/Journal Railway Locomotive & Car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铁道部主管,由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与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和供电专业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创刊于1981年。其办刊宗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努力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和交流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机车车辆、供电系统方面的试验研究和设计成果,运用检修经验,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国内外技术动态、技术政策等,从而为铁路运输生产及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读者对象:从事铁道和城轨交通机车车辆专业和供电专业的试验研究、设计制造和运用检修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院校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速度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标准体系研究

    张岩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简述了我国既有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其对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适用性分析,研究提出了速度 350 km/h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对标准体系的架构、重要标准的技术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与国外同类标准的差异,为我国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及后续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出了建议.

    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标准标准体系

    高速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智能整备技术方案研究

    尹良镇张晓晋黄根生高枫...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整备模式是动车组的标准运行模式,相应的国际标准也在不断规范.传统的整备模式依赖司机手动控制和逐项操作,整备效率低,不利于提高整备运行的快速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对高速动车组智能整备技术方案进行了研究,包括启动设计、运行过程设计、运行监视设计、结束判据和存储设计.对整备运行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整备运行的 3个阶段进行详细设计.试验结果也验证了高速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智能整备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动车组进一步智能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动车组网络控制系统整备模式以太网智能

    轨道车辆制动性能计算方法研究

    金宇智李翔金哲蔡田...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等级逐渐提高和各类新型制动方式的发展,传统基于速度分段的制动计算的精度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分步进行制动计算的方法及时间步长的选取依据,以CRH6A型动车组为对象进行计算,并与平均计算法及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计算方法在合适的步长下均可获得理想的计算精度,其中分步计算法对步长更为敏感,而制动指令响应时间内对运行阻力的处理方式是两种计算方法差异的主要来源,若响应时间超过最大制动力时长的 20%,则应使用分步计算法以提高计算精度.

    制动计算平均计算法分步计算法响应时间计算步长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车体钢轨回路电流和过电压的抑制

    刘建城孙传铭张作钦朱涛...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动车组接地系统中的车体钢轨回路电流和车体过电压问题会引起车体电压升高,车体电磁环境恶化,车载弱电和通讯系统损坏等问题,严重影响动车组的安全运行.围绕车体钢轨回路电流及车体电位问题,建立高速列车动态运行等效模型,基于模型对比分析了实测和仿真结果,研究动车组过电分相区间时车体横向和纵向过电压的分布以及过电压在车体的传播规律,分析列车在吸上线区间运行时各接地轮轴上的电流幅值变化和分布规律,并基于实测和仿真结果,分析车体钢轨回路电流分布,最后综合考虑车体钢轨回路电流和车体过电压危害值,结合粒子群算法给出一种可参考的定常接地参数的最优解,使优化后各车体过电压幅值和各接地轴的电流幅值处在更均衡的范围内.

    高速动车组车体钢轨回路电流车体过电压粒子群算法综合优化

    轨道车辆牵引变流器带载辐射发射测试平台搭建及试验研究

    李颖奇高培峰王香林刘直...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轨道车辆牵引变流器带载辐射发射测试需求,首先对牵引变流器结构及骚扰源进行了分析总结,然后介绍了基于半电波暗室下的带载辐射发射测试平台结构组成,通过高压供电系统和电机背靠背方式,实现变流器在接近实车供电与负载环境下的带载测试要求,并进一步研究了牵引变流器辐射发射测试方法.最后对某型动车组牵引变流器开展了在不同工况下辐射发射测试,验证了测试平台的可行性,同时,对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该牵引变流器在不同频段和不同运行工况下辐射发射情况以及高压输入输出端口不同位置增加磁环的抑制效果,为牵引变流器的电磁兼容性能研究和标准限值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轨道车辆牵引变流器辐射发射半电波暗室

    基于时间敏感网络的高速动车组网络拓扑仿真测试

    梁北辰赵红卫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网通信为高速动车组的智能化和多网融合提供了技术基础.针对多网融合可能导致的线路负载过高和线路拥塞,需要验证时间敏感网络在以太网控车方面的实用性.时间敏感网络能够对数据进行优先级分类,保证重要数据的确定性传输.针对高速动车组的多网融合场景,构建网络拓扑仿真模型.通过在仿真中对比线路空载与满载时开启和关闭TSN功能带来的影响,表明TSN设备能够稳定和降低线路满载时数据传输的时延.对单环网和双环网在正常和故障工况下的性能表现进行对比,表明两种拓扑都可以在出现单点故障时维持通信,且单环网在特定故障下的性能维持优于双环网.基于单环网网络架构和TSN交换机搭建试验台进行半实物仿真流量承载测试,表明单环网可以满足多网融合的运行需求.

    时间敏感网络列车通信网络通信网络仿真

    基于MBD技术的模拟量采集转换功能开发研究

    秦帅高旭东阮铮李旭阳...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拟量采集作为列车各关键控制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功能,列车的牵引调速控制及系统保护等功能均需要采集实时模拟量来实现.根据不同的功能场合,采集所得模拟量有些可直接使用,有些需转成数字量后使用.牵引控制器中采用了一种电压转频率信号的模数转换方式,此种方式具有抗干扰性强的特点,但此方案使用的压频转换芯片无可替代型号且面临后续可能停产的风险.针对上述情况文中设计了一种模拟量采集的模数转换功能,通过FPGA芯片及软件代码实现了原方案压频转换芯片的功能,实现了与原方案功能的对等替代,软件功能中复杂的浮点运算部分使用了MBD技术实现.通过代码仿真、硬件单板试验、整机测试及原方案的对比测试,验证了新开发功能的正确性及可用性.

    模拟量采集压频转换基于模型的设计代码自动生成

    新型环路相变热管散热器在模块设计中的应用

    陈宏唐子辉陈彦肖张丹...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了新型环路相变热管散热器研发设计的背景及意义,并以高压大电流功率模块的电路拓扑、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为设计输入.首先对新型环路相变热管散热器的结构、换热原理及技术优势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其次采用Flotherm仿真软件进行了满载工况下散热基板、IGBT模块及流场云图的温度场仿真;最后通过搭建联调试验平台,进行温升试验,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性能优越性.该新型散热器在轨道交通领域牵引功率模块的成功运用,突破了兆瓦级牵引功率模块一般只能采用水冷冷却方式的局限性.

    功率模块IGBT散热器Flotherm软件联调试验

    线性涡流制动对高速列车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研究

    韩晓东吕凯凯王可魏庆...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线性涡流制动作用下高速列车的轮轨动力作用特征,详细分析了涡流制动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建立了装备涡流制动的高速列车多体动力学模型,模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状态下的涡流制动装置与列车、钢轨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计算了涡流制动下的轮轨作用力、制动装置与钢轨间的动态间隙变化以及与轴箱间的动态作用力.结果表明,涡流制动装置工作状态时的最大轮轨垂向力约为85 kN、轮轴横向力约为 8 kN,较缓解状态和失效状态有所增大;计算工况下的轮轨安全性指标均符合安全限值要求;涡流制动装置与钢轨间隙的减小幅值在1 mm以内,远小于初设的6~9 mm,最大增加幅值约为2.2 mm;涡流制动装置与轴箱间的最大垂向作用力为 46 kN,最大横向作用力为 13 kN.

    高速列车线性涡流制动作用状态轮轨动力作用振动位移

    大轴重货车车体结构改进与优化设计

    贺泰雄王剑王兆明刘昱甫...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载重、大轴重作为货运车车辆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提高载重与轴重的同时保证车体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文中针对某大轴重货运车体在运用过程中出现裂纹开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车体的开裂原因进行了试验分析,提取了挡车过程车钩载荷、挡车座应变数据,根据测量数据推算了最大工作载荷,并对车体进行了车体强度分析,得出异常载荷导致裂纹开裂的结论,并结合有限元方法以及形状优化理论对车体提出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将子模型技术与代理模型相结合应用在车体底架的尺寸优化中,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进行试验设计,并根据试验设计结果建立Kriging响应面,以最小化底架质量、最小化底架最大Von.mises应力为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优化后车体底架的质量降低了 3.8%,且能满足车辆的纵向拉压、挡车的运用要求,并结合仿真方法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可行性.

    货车车体裂纹开裂形状优化Kriging响应面尺寸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