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

唐萌

双月刊

1671-7562

xdyx@pub.seu.edu.cn

025-83272479,83272481

210009

南京市丁家桥87号

现代医学/Journal Modern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现代医学》前身为《铁道医学》,原由铁道部主管、南京铁道医学院和中国铁道学会医学委员会共同主办出版。创刊于1964年,1966年停刊,1976年复刊。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并入东南大学,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铁道医学》从2002年第2期起更名为《现代医学》,新刊号为CN32-1659/R,主管单位改为教育部,主办单位改为东南大学。《现代医学》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年来,该刊一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天元数据网》全文收录,同时被《中国药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各分册收录。1999年荣获第三届江苏省优秀期刊奖,2000年在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获“执行优秀奖”。 《现代医学》是一本综合性医学刊物,以中高级卫生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报道医疗卫生工作者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影像医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科研成果以及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现代医学》设有专家论坛、论著、经验交流、临床病例讨论、综述、个案报道、误诊误治、中医中药等栏目。《现代医学》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定价:8.00元/期,48.00元/年,邮发代号28-69,全国各地邮局订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肾脏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心理脱离、连带病耻感及心理痛苦的相关性分析

    王芳彭丹丹周科峰李佳...
    1809-1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心理脱离、连带病耻感及心理痛苦的现状,探讨三者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基本信息调查表、心理脱离量表、中文版连带病耻感量表和心理痛苦温度计对489 名慢性肾脏病患者家庭照顾者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三者的相关关系.结果:共发放问卷489份,回收有效问卷456 份,有效回收率为93.25%.456 名患者家庭照顾者,年龄25~77 岁,平均年龄(50.28±7.23)岁,其中男112 名(24.56%),女344 名(75.44%).家庭照顾者心理脱离得分为(12.48±3.23)分,连带病耻感得分为(64.22±8.35)分,心理痛苦得分为(5.12±1.85)分.家庭照顾者连带病耻感得分与心理痛苦得分呈正相关(r=0.464,P<0.05)、与心理脱离得分呈负相关(r=-0.512,P<0.05);心理脱离得分与心理痛苦得分呈负相关(r=-0.504,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心理痛苦处于中度痛苦水平,需要及时疏导和干预,且与连带病耻感、心理脱离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临床工作人员应降低慢性肾脏病患者家庭照顾者连带病耻感,提高其心理脱离水平,对改善患者心理痛苦状况及维持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慢性肾脏病家庭照顾者连带病耻感心理脱离心理痛苦相关性

    分级诊疗背景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医选择偏差的质性研究

    余睿聪徐翠荣蔡雪徐倩...
    1815-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健康生态学模型(HEM)为框架揭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医选择偏差的原因,为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有效实施和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法,基于HEM对15 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以HEM模型的个体特质层、个体行为层、人际关系层、工作与生活条件层和宏观政策层5 个层面为框架,采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访谈者的结果共归纳出医疗认知局限(固化医院功能、警惕心脏风险)、疾病应对单一(规避风险心理、寻求心理依托、被动就医决策)、行为规范阻碍(家庭代际影响、社会推荐趋同)、医疗资源失衡(药品目录差异、医疗人才悬殊、延续照护落差)和政策理解偏差(分级知晓度低、医疗信任缺失、质疑政策目的)5 个主题和13 个亚主题.结论:医护人员需加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探索患者的应对资源并构建多维度的就医机构选择策略,聚焦政策驱动下慢性心力衰竭的分级健康管理,从而完善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管理的完整流程链.

    健康生态学就医选择偏差慢性心力衰竭分级诊疗质性研究

    咖啡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Meta分析

    边令梓相裕华贾国安姚晨丝雨...
    1822-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咖啡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咖啡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关系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限为2000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8.0 软件分析咖啡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30 篇队列研究,涉及2 079 727 名研究对象.本研究将125 mL定义为1 杯咖啡.传统Meta分析显示,与不喝或几乎不喝咖啡的人群相比,喝咖啡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降低5%(RR=0.95,95%CI 0.92~0.98).剂量-反应Meta分析显示,咖啡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与不摄入咖啡的人群相比,每天摄入 1~6 杯咖啡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显著降低,分别为(1 杯·d-1:RR=0.97,95%CI 0.95~0.98)、(2 杯·d-1:RR=0.94,95%CI 0.92~0.96)、(3 杯·d-1:RR=0.92,95%CI 0.90~0.95)、(4 杯·d-1:RR=0.92,95%CI 0.89~0.95)、(5 杯·d-1:RR=0.93,95%CI 0.89~0.96)、(6 杯·d-1:RR=0.94,95%CI 0.90~0.98).结论:适量饮用咖啡可以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咖啡剂量-反应关系Meta分析队列研究风险

    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乳腺癌因果关联: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和荟萃分析

    赵娜刘治璞王洪星张义...
    1838-1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和荟萃分析的方法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乳腺癌的因果关系.方法:采用逆方差加权(IVW)、加权中位数、Egger 回归、简单模式和加权模式方法,对在线可访问数据集进行TSMR分析,利用EBI数据库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正向TSMR(OR=0.947,95%CI 0.914~0.982,P=0.003)和EBI数据库荟萃分析(OR=0.97,95%CI 0.96~0.99)表明,RA与乳腺癌患病风险具有因果关系.采用留一法剔除SNP后,TSMR分析结果稳健.反向TSMR结果表明,乳腺癌与RA不具有因果关系(OR=0.976,95%CI 0.936~1.019,P=0.268).结论:RA与乳腺癌之间存在负相关因果关系,这为揭示RA与癌症患病风险的关系提供参考.

    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孟德尔随机化因果关系荟萃分析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医务人员医学科普参与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叶曼纯卢泽锋叶斯阳王双苗...
    1843-1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医学科普参与意愿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医学科普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2 年10~11 月,按照2021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工作年限<5 年、5~9 年、10~19 年、20~29 年医务人员24.9:23.1:23.1:28.9 的比例,招募调查对象6 994 人.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基本人口学特征、经历、感知重要性、行为益处、感知社会支持、自我效能、行为障碍、态度、道德规范、社会规范、身份认同、医学科普参与意愿得分等信息.分析研究对象医学科普参与意愿现状,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务人员医学科普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得到有效问卷5 616 份,有效率为80.30%,最终研究对象为5 616 人.其中,临床医师占23.6%(1 325 人),本科学历占40.3%(2 265 人),副高级职称以上占23.5%(1 320 人),工作年限在20 年以上占27.3%(1 535 人).医务人员医学科普参与意愿得分为(3.89±0.96)分;结构方程模型大部分假设得到验证,态度、社会规范、自我效能对意愿有正向的直接作用(γ=0.33,γ=0.28,γ=0.42),行为障碍和行为益处通过态度间接影响意愿(γ=-0.47,γ=0.52),社会支持和道德规范通过社会规范间接影响意愿(γ=0.74,γ=0.30),感知重要性、身份认同和经历通过自我效能间接影响意愿(γ=0.29,γ=0.21,γ=0.55),以上均P<0.05.结论:当前医务人员医学科普意愿得分中等偏高,提升医务人员参与医学科普的态度、社会规范、自我效能、行为益处、社会支持、道德规范、感知重要性和身份认同,是促进医务人员参与医学科普的关键措施.

    医务人员医学科普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病原菌分布及血清SAA、IL-9、sICAM-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

    费旻曦周文航周黎阳项沭敏...
    1850-1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病原菌分布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白细胞介素-9(IL-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 年6 月至2023年6 月于我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者者81 例,对照为同期健康体检者81 例.对感染者随访6 个月,比较其不同程度病情下痰液病原菌分布、SAA、IL-9、sICAM-1 的水平以及三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81 例患者痰液经病原菌培养共分离出105 株病原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类数量最多,占61.90%(65/105),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26.67%(28/105),真菌占11.43%(12/105).感染组SAA、IL-9、sICAM-1 的表达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均呈高表达(P<0.001).在感染患者中,处于中度感染的SAA、IL-9、sICAM-1 水平值相较于轻微感染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后,复发与非复发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严重程度、SAA、IL-9、sICAM-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复发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中度症状、SAA≥85.00 mg·L-1、IL-9≥25.42 ng·L-1、sICAM-1≥1.13 ng·mL-1是呼吸道感染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呼吸道中度感染患者痰液病原菌数量多于轻微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中度感染的SAA、IL-9、sICAM-1 表达比轻微更高.感染程度、SAA、IL-9、sICAM-1 表达水平会影响呼吸道感染患者复发.

    痰液病原菌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细胞介素-9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病情严重程度预后

    连云港市HIV/AIDS流行趋势及晚发现影响因素分析

    杨皓舒乙永林李欣
    1856-1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描述连云港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流行特征和晚发现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连云港市2014 年1 月1 日至2023 年12月31 日新报告的HIV/AIDS患者信息,描述分析其三间分布、传播途径、样本来源等特征,使用Join Point模型分析疫情趋势,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晚发现及AIDS影响因素.结果:连云港市HIV/AIDS年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6.03:1,以已婚有配偶为主,文化程度总体上以初中及以下居多,职业以农民/民工/无业等低收入群体最多;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平均年龄为(39.83±15.28)岁,25~34 岁报告病例数最多,65 岁及以上年龄组上升幅度最为明显.HIV晚发现病例占比53.16%,AIDS病例占比 27.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IV晚发现危险因素为年龄在31 岁及以上、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AIDS的危险因素除年龄在31 岁及以上、样本来源于医疗机构外,确诊时间在2014-2018 年亦为危险因素.结论:2014-2023 年,连云港市HIV/AIDS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年龄、样本来源、确诊时间与HIV晚发现及AIDS有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HIV/AIDS疫情上升同时减少HIV晚发现及AIDS的发生.

    艾滋病流行特征晚发现连云港

    下调USP37抑制PD-L1表达增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免疫反应

    杨慧媛徐世圣秦涛王海宁...
    1863-1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下调USP37 表达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量的影响及对其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TNBC组织中USP37 的表达量及其与PD-L1 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反用siRNA瞬时转染技术降低人 TNBC细胞系MDA-MB-231 细胞中USP37 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瞬时转染后MDA-MB-231 细胞中USP37 和PD-L1 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将瞬时转染后的MDA-MB-231 细胞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共培养,采用CCK8 法评估PBMC对MDA-MB-231 细胞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A-MB-231 细胞中PD-L1 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TNBC中USP37 高表达且与PD-L1 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0.01).与转染对照组相比,下调USP37 后MDA-MB-231 细胞中USP37 和PD-L1 的mRNA、蛋白质表达量均显著降低.CCK8 实验显示,下调USP37 增强PBMC对MDA-MB-231 细胞的杀伤能力(P<0.01);流式细胞术显示,下调USP37 MDA-MB-231 细胞表面PD-L1 表达量下调(P<0.01).结论:下调USP37 可抑制MDA-MB-231 细胞PD-L1 的表达,影响TNBC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三阴性乳腺癌USP37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抗肿瘤免疫反应

    不同非药物干预方式对改善心脏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疼痛症状的网状Meta分析

    沈于琪程敏曾智万丽...
    1869-1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非药物干预方式对改善心脏术后患者睡眠质量及疼痛症状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搜集不同非药物治疗护理措施对心脏术后患者睡眠质量及疼痛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4 年6 月.由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 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 16 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 288 例患者,涉及11 种干预方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方面,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值的排序结果为:有氧运动联合八段锦(99.5%)、眼罩(79.0%)、音乐联合视频疗法(63.8%)、渐进式肌肉放松(60.4%)、耳穴压豆(46.8%)、有氧运动(44.7%)、认知行为疗法(31.3%)、芳香疗法(22.5%)、常规护理(2.0%).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方面,SUCRA值的排序结果为:穴位按压(99.8%)、音乐疗法(78.1%)、渐进式肌肉放松(60.9%)、按摩疗法(56.2%)、眼罩(36.8%)、耳穴压豆(18.0%),常规护理(0.2%).结论:当前证据表明,在改善心脏术后患者睡眠质量方面,有氧运动联合八段锦可能是最优的非药物干预方式;在缓解心脏术后患者疼痛方面,穴位按压可能是最优的非药物干预方式.

    心脏术后患者非药物干预睡眠质量疼痛网状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PD-1在2型糖尿病肾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王冠怡沈婷居悦俊孔颖宏...
    1879-1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调查2 型糖尿病肾病(DKD)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研究纳入 80 例健康人群作为NC组,80 例首诊2 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T2DM组,80 例2 型DKD的患者作为DKD组,其中DKD组根据尿蛋白肌酐比(UACR)分为中度升高组(A2DKD组,UACR:30~300 mg·g-1)和重度升高组(A3DKD组,UACR:>300 mg·g-1)2 个亚组,每个亚组各40 例.比较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PD-1 的表达,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肌酐(Scr)及UACR与杀伤性T淋巴细胞PD-1 表达的相关性.比较非奈利酮治疗前后DKD组杀伤T淋巴细胞PD-1 的表达率.结果:总T淋巴细胞亚群PD-1 表达率、辅助T细胞亚群PD-1 表达率、杀伤T细胞亚群PD-1 表达率和双阴性T细胞亚群PD-1 表达率在3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亚组PD-1 表达率分析发现,A3DKD组的杀伤T细胞亚群的PD-1 表达率明显高于A2DKD组与T2DM组(均P<0.05).杀伤T细胞亚群的PD-1表达率与UACR水平(r=0.243,95%CI:0.024~0.439)和Scr水平(r=0.507,95%CI:0.323~0.654)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r=-0.263,95%CI:-0.456~-0.046,P=0.02).药物治疗后,DKD患者杀伤T细胞亚群PD-1 表达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外周血杀伤T细胞亚群PD-1 表达升高可导致DKD进展,杀伤T细胞亚群PD-1 表达率可作为评估病情的生物学指标.

    程序性死亡受体1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