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府新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府新论
天府新论

双月刊

1004-0633

tianfuxinlun@163.com

028-82973512

610071

四川省成都市大石西路科联街19号

天府新论/Journal Tianfu New Ide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杂志。它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鼓励创新之见,以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为宗旨。本刊发表国内外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哲学、文化、文学、历史、科教等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书刊评论、观点综述,是了解国内外社会科学学术界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证、新成果和新趋势的重要窗口。学术性、创新性、探索性、综合性为本刊主要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善终与死亡超越——儒家生死学视域下生育的个人生命价值

    何仁富
    70-74页

    作为道德衡量标准的"功利"——从休谟到约翰·穆勒的英国功利主义批判研究

    汤用彤赵建永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伦理学自寇德华斯、霍布斯以后,道德的来源和评判标准成为两大焦点问题.本文系统考察哈奇森、休谟、斯密、塔科、边沁、穆勒等人的功利主义思想及其关于道德评判标准问题的解答困境,并围绕困扰功利论者的三个重要问题展开:一、功利主义如何解决不同快乐之间的冲突?二、作为评判标准,"快乐"是否足以用于解决个体和社会间的利益冲突?三、作为道德标准,"快乐"能否有充分的"约束力"促使人们合乎道德地行动?尽管功利主义未能就上述问题提出圆满的解决方案,但它的理论并不会因此而失去意义.每种学说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功利主义的原则虽切近实际,但并非全是真理,我们对之应审慎取舍.

    功利主义道德衡量标准快乐约束力

    人们对什么终极问题感兴趣?

    赵汀阳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都是没有必然答案或唯一答案的终极问题.无论多么困难,终究能够解决的问题属于科学,永远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成为哲学问题.终极问题通常被认为属于哲学,但由于无法超越无穷性而不存在找到终极答案的方法,哲学反而回答不了哲学里的终极问题.如果非想要一个答案不可,就变成了神学.哲学必须是反思的,否则不是哲学,而反思的底色是怀疑论.怀疑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悬搁,即对绝对或终极答案不置可否,以便理解本来就能够理解的事情.维特根斯坦提示了,哲学思考不是要去远方,而是留在原地.但人类还是永远向往不可能的"远方".在很多时候,人们想要的就是令人满意的错误答案.

    终极问题幸福生死终极意义

    视觉社会与关系权力——数字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福柯的法社会学理论

    季卫东
    8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疯癫与文明》的研究开始,福柯一直致力于构建"视觉社会"历史的理论,提倡作为支配原理的监察概念及其实证分析.他还把知识话语作为历史的支配原理,尤其是法律与审判的话语可以通过知识—主体—权力的三角形,形成不同的关系网格和秩序.以《规训与惩罚》的出版为标志,福柯开始把研究的焦点视域从话语的秩序扩大到非话语的秩序,包括处理身体的统治技艺、建筑结构以及各种权力装置的进化史.本文以上述思想脉络为背景,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了福柯式法社会学的命题群及其在数字时代的意义.

    隔离权力身体政治规训技术话语秩序监视文化

    构建现代国家认同:清季民初梁启超"新史学"理念的现实旨归

    赵刘洋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启超对传统史学进行批判性重构,目的是要构建现代国家认同,而构建现代国家认同的关键在于同时塑造国民的责任意识和理性意识.由于维护君主专制的传统史学无法实现这一目的,梁启超希望重构史学范畴:"新史学"关注的对象是"群体"而非个体;"新史学"以进化的视角看待历史、重构中国过去;"新史学"从群体进化中寻求公理,将认识过去和改造现实紧密连接,增强人们对构建强大的现代国家的信心;"新史学"以理性精神辨别真伪,将史学从君主专制体制中解放出来.构建现代国家认同观念既是"新史学"的现实旨归,也是理解梁启超思想的关键.

    新史学现代国家认同梁启超群体理性

    "党的领导"表述之历史形成

    李放春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0 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作用的决议,高度强调了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作用.1921 年俄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瞿秋白随即为北京《晨报》撰写了系列相关时事通讯,而党的领导之观念与制度通过其文字也首次被介绍给中国公众.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很快接受了共产国际主张的这一列宁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至于"党的领导"之中文表述用语的形成,则经历了一个过程.20 世纪20 年代上半期,在李达、蔡和森、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引领下,"领导"逐渐成为重要的革命政治词汇.至 1925 年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领导"一词已频繁出现在大会议决案中.不过,在党的正式文件措辞中,直到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仍更惯于把党与"指导"一词联系在一起.1929 年中共六届二中全会召开前后,"党的领导"这一政治表述才在党内逐渐固定下来.

    党的领导列宁瞿秋白中国共产党

    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网络游戏的文化风险及应对

    唐晓勇宋飞扬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游戏是当代网络文化的典型样态,已成为中西方意识形态较量的"前沿战场",我们须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审视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当前具有独立架构的原创类游戏成为主流、备受青睐,这类主流游戏拓宽了内容空间、玩法机制和资本市场,是新的风险滋生和活跃的温床、载体.这些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的风险通过对广大游戏玩家的意识形态渗透来实现,具体内容表现在六个方面:以"普世价值"为"话语实践"的政治策动,以"虚化真实"为"编撰演绎"的历史误导,以"淡漠主体"为"规训力量"的价值扭曲,以"脱离秩序"为"自我建构"的文化煽动,以"耽于幻想"为"本能驱使"的心灵沉沦,以"社交攀比"为"资本逐利"的消费陷阱.为积极有效应对网游潜在的文化安全风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加强网络阵地治理,不断健全有关制度机制,从建立"威胁识别体系""动态预警机制"到"用主旋律游戏引领市场",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主动进取型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道路.

    国家文化安全网络游戏文化风险

    文化参与推动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视角

    严飞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治理能够通过文化的独特属性,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发挥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取向日益受到重视,但人们对文化治理概念的理解仍存在分歧.围绕文化治理的含义和实践路径的争论,其实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的回应.文化治理本质上是以人为主体的治理,人是文化治理中的核心主体.而在文化治理的现有实践取向中,恰恰对民众主体性的认知和发挥仍存在不足.要真正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治理,解决公共管理失灵的问题,不仅需要摆脱传统的文化管理方式,更需要发挥文化参与的作用.促进文化参与,将有助于提升公众在文化治理过程中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匹配,从而提高文化治理水平,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社会治理文化治理文化参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从"普尔"到"宝藏":清乾隆朝西部边疆货币治理策略探讨

    赵心愚杨璇
    136-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隆时期,清政府在我国西部边疆相继发行货币——新疆普尔钱与西藏宝藏币.作为同一朝先后在边疆发行的两种流通货币,两者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与差异性.货币发行过程展现了乾隆朝治边金融政策中"主权统一"与"因俗而治"的有效结合.同时,藩部与藩属在各地影响的差异,又导致清朝在西部南、北边疆金融治理的策略重点又有所差异.在新疆,清朝致力于逐步完成边疆内地一体化;在西藏,清朝则借机强调对其周边外藩属国的政治威望.两种货币治理策略在差异中又同时集中体现了乾隆帝国家意识与货币主权思想的发轫.西部边疆两次新货币的推行,深刻揭示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普尔钱宝藏币新疆西藏货币

    重思当代美国的政治与文化困境

    吴冠军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 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使我们有必要重思当代美国政治与文化的深层逻辑.美国社会今天面临着剧烈的族群问题、白人至上主义的回归、"另类右翼"的兴起.从精神分析学与政治哲学的双重视角和理论资源出发,我们可以把当代美国政治与文化困境,定位到"文明及其不满"的机制在发生作用.政界的"政治正确"的政客们与知识界的"文化左翼"制造了大量的"对文明的不满",当这份不满无法在垂直向度化解而只能在水平向度蔓延时,社会就会快速陷入撕裂乃至解体边缘."文明及其不满"的机制使得人类文明结构性地无法抵达终极性的"理想社会",而如何处理从该结构性缺口中产生出的"对文明的不满",深层次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稳定性状况.

    美国总统大选大他者文明及其不满多余快感帝国文化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