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周兴

双月刊

1009-3060

wkxuebao@tongji.edu.cn

021-65983944

200092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此在形而上学与对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莱布尼茨阐释

    英伽·勒默尔张振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8年,海德格尔正在寻找一种新的形而上学,他称之为"此在形而上学".此在形而上学包括两个部分,即基础存在论和元存在论.从此在形而上学出发,海德格尔用"渴求"(Drang)来解释莱布尼茨的单子思想.他提出了一种有关时间性的渴求的元存在论.根据这种元存在论,对世界的哲学理解是由人类欲望及其在实际性中的锚定状态所刻画的,而实际性的特征是身体性、性和血统、历史性、空间性以及与他人的共在.而在1955-1956年的弗莱堡讲授课中,海德格尔将莱布尼茨看作关于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家.海德格尔试图超越莱布尼茨和作为存在神学的形而上学.在比较了海德格尔的两次莱布尼茨阐释之后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的道路过于极端.1928年的此在形而上学并不能归入海德格尔在1955-1956年批判的"存在-神-逻辑学"形而上学,它具有特殊的哲学价值.

    海德格尔莱布尼茨此在形而上学元存在论

    "贫乏于世"的深意——论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及其意义

    张柯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并非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真正起源,既有国内外研究并未深究这一问题,而且都遗漏了对一部重要作品的考察,此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阐释》.通过对此书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海德格尔特有的"自由"概念的启动以及海德格尔"康德阐释"的正式开端,三者共同交织于此书中.海德格尔"动物贫乏于世界"命题的深意因而在于:我们可以从这一命题重新思考海德格尔思想的一段关键历程,即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开端进程.就此而论,海德格尔的"动物之思"绝非只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副产品,而应视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一种至深至远的本真之思.

    海德格尔康德动物人与存在之关联

    破圈与再塑:数字文化产业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见性

    薛可李思晨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对外传播存在触达度低、持续性短、需求复杂、传播低效、认同度弱等难题.数字文化产业可承担文化出海、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数字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性:国际化"语言"、大众化"融入"、触发式"动情"、自发式"创作".基于此,本文提出数字文化产业对外传播PMIAI 模型,即从感知(perception)、激励(motivation)、兴趣(interest)、行为(action)、认同(identity)五个要素来增强国家形象塑造的可见性,再塑中国与世界的价值主张与沟通情境,强化对外传播效能.

    数字文化产业国家形象对外传播PMIAI模型

    文化共通感:沉浸式文化消费体验中的超越式感受与创造性理解

    张铮刘晨旭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虚实结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正值蓬勃发展期.在"共通感"等审美哲学理论的统摄下,适用于呈现沉浸式文化体验中消费者感受机制的新概念—"文化共通感"能更好地阐释文化消费者的感受和理解方式."文化共通感"的形成需要作为沟通媒介的沉浸式场景和去标准化的沉浸式叙事.在此基础上,消费者超越"形式直观",追求感官的"自由愉悦"与情感的"共振共鸣".在感受力的范畴之外,"文化共通感"通过判断力、想象力与认同力共同促进文化的创造性理解.基于此,"文化共通感"使文化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和具身感受得到真正凸显.

    文化共通感沉浸文化体验文化消费

    论电影工业遗产

    韩晗张慧敏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工业遗产是电影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工业遗存.在电影工业性与艺术性两大特性的形塑下,电影工业遗产被赋予了工业遗产共性之外的独特性.从概念上看,电影工业遗产是依托电影制片厂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的工业遗产价值、文化生产价值与意识形态价值的,参与了标准化、车间制与流水线的电影生产过程的一类工业遗产,属于文化工业遗产的组成部分.我国电影工业遗产数量巨大,具有巨大的保护再利用潜力.

    电影工业遗产文化工业工业性艺术性

    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能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吗?

    程名望褚羽舟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要素需要通过与其他要素的融合来促进城市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便是其中重要要素之一.论文采用2008-2019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算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度,并实证分析其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单独的数据要素并未呈现出显著的创新效应,而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能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其主要通过形成产业集聚、降低资源错配水平等方式来实现;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在我国"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以及"宽带中国"战略政策试点城市中具有更显著的创新效应.由此,政府在推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促进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发展,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数据要素人工智能技术城市创新能力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基于相关多样性和城际联系的解释

    孙铁山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是城市应对结构性危机中两种相关联的特征.文章以2010-2020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对象,分析当前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和人口收缩特征,并从城市自身技术相关多样性和外部城际联系两方面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增长正相关,但也存在经济韧性和人口增长相背离的城市,中国城市据此可以分为人口扩张—韧性强、人口扩张—韧性弱、人口收缩—韧性强、人口收缩—韧性弱四种类型.实证结果表明:相关多样性和城际联系都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和人口变动,对于人口收缩型城市来说,经济韧性提升的关键是城市自身的技术相关多样性和城市网络联系,而"中心—腹地"联系的极化效应会导致腹地和边缘城市的人口收缩,但城市自身的技术相关多样性和城市网络联系则可能帮助抑制人口收缩.

    经济韧性人口收缩相关多样性城际联系城市网络外部性

    画中佛罗伦萨——韦基奥宫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图像史"

    胡恒
    7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16世纪的佛罗伦萨,瓦萨里与其团队在韦基奥宫中绘制了一批关于佛罗伦萨城市的历史以及现实的画作.虽然它们分布于不同房间,尺幅也大小不一,但在有意无意间构成了一部佛罗伦萨的城市图像史.这部图像简史固然是美第奇家族建构权力合法性的某种宣传手段,但瓦萨里借此机会在历史知识层面上梳理了佛罗伦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并且,他还隐晦地对这座堪称"艺术品"的城市产生的深层逻辑进行了个人化的解释.

    文艺复兴佛罗伦萨韦基奥宫城市史绘画瓦萨里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及其实践的哲学基础与世界历史意义

    刘日明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应于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要求而开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独特的现代化文明观.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对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行存在论变革的思想成果,揭示了内在性主体与社会历史现实之间的断裂,颠覆了西方现代化得以可能的哲学和文化精神根据,由此筹划并展开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人类未来文明新图景.对唯物史观以及以此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行再阐释,有助于深化理解由独特文明观引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实践的哲学基础和世界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世界历史意义

    现代文明比较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

    高亚利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中国正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一新征程体现了由中国式现代化之历史性实践所开启和展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和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批判和超越了以总体性异化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文明,克服了以片面强调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模式的弊端,在继承中华优秀文明传统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扬弃了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凸显了自身的特色和创造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扬弃超越文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