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津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津社会科学
天津社会科学

赵景来

双月刊

1002-3976

TJSHKX@126.com

022-23369296

300191

天津市南开区迎水道7号

天津社会科学/Journal Tianjin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倡导“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观点,传播新信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活跃于理论前沿,并以一个个选题、重点栏目形成了刊物独具的特色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治理理论体系探赜

    许耀桐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治理理论尚未作出系统的阐析,亟待对其进行专门探讨.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理论研究和社会革命实践中,十分注重国家治理问题,他们创立了具有科学分析、批判否定、探索创新和历史发展等特性的国家治理理论,建构了全面、完整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阐明了国家治理与国家性质的内在关系,阐证了国家治理是由国家制度决定的基本原理,阐释了国家治理包蕴的深邃涵义;通过对德、英、法资产阶级旧国家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新政权的国家治理所作的挞伐与褒扬,示现出二者的天壤之别,形成了强烈、深刻的比照;通过阐发氏族社会的原初治理、评说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国家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经历的阶段,预测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治理,洞察和开显了整个人类治理发展的总趋向和全图景.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治理理论体系

    数字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批判的哲学方法论探本

    刘怀玉吕欣忆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并不是生产力 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积极革命"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借助国家、技术与垄断而导致的"消极革命"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反而帮助资本主义开辟新的利润空间、调整内在结构、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停留于对一般商品流通、交换、消费过程中人际关系物化和人的生存方式技术化现象的批判,没有挖掘数字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异化劳动问题.借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的理论工具,可以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异化劳动问题的三部曲:一是在表面上形式平等的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内容颠倒地呈现为物化劳动成果的形式,其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物化和数字化;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对技术与固定资本即物化劳动成果的从属,表现为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对人的实质吸纳;三是劳动结果被掠夺进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其表现为平台对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频谱的占有,并凭借这一占有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数字资本主义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实质吸纳物化

    数字智能时代的新唯物主义及其批判

    赵万里蒋钰卓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智能时代,"物"与"人"借助新兴技术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此背景下,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兴起了 一股被称为"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思潮.新唯物主义思潮以后建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人类主义为思想背景,其内部根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和侧重点,可划分出三个流派:(1)生机新唯物主义;(2)能动实在论;(3)思辨实在论及物导向本体论.新唯物主义思潮挑战了传统的二元论框架,关注"物质性""能动性"以及人类和非人类实体的关系,不失为一种具有启发性的理论视角.但与形形色色的"新唯物主义"一样,当代新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具有相似的历史情境和论证逻辑.面对数字智能时代社会关系结构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亟须对其做出批判性的理论回应.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能动实在论思辨实在论物导向本体论

    "参与式社会主义"及其批判——基于皮凯蒂《资本与意识形态》的分析

    张有奎林静夏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参与式社会主义"是皮凯蒂为解决21世纪的不平等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方案.这个方案具体提出了两类构想:一类为了解决国家内部的不平等,需要自上而下实行以社会所有权和临时所有权、高累进税收和高福利、民主平等券为主要内容的财产制度与政治体制;另一类旨在依靠国际主义社会联邦主义制度,用重建联盟的办法来解决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问题在于,"参与式社会主义"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而是试图通过意识形态调整和政治改革解决问题.这根源于它把意识形态看作某种先验的、独立自主性的、具有决定性地位的存在,而非类似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上层建筑和派生性的、第二位的存在.皮凯蒂的平等设想根本找不到强有力的阶级支持力量,仅仅彰显了资产阶级左翼的社会幻想,带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参与式社会主义不平等意识形态皮凯蒂

    大模型时代的复合平等与国家主权——从沃尔泽出发的思考

    高奇琦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在国内政治还是在国际政治中,大模型都会成为一种全新的重塑性力量,给国内和国际政治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对大模型的整体性发展要进行整体性思考.沃尔泽的社群主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沃尔泽强调分配物品的社会意义,分配本身就是社群创造善的过程.从国内政治来看,在大模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更为合理的分配,并在分配中创造新的善变得至关重要.大模型时代分配的关键是要创造团结,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分配内容和分配方式.沃尔泽提出的复合平等主张,提醒我们在大模型的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形成支配,而要走向一种复杂的多元均衡.在国际政治方面,如果大模型被用作实现新帝国主义目标的工具,便可能出现新型的干涉主义.此外,未来由于大模型的应用,在国际政治领域可能出现新的竞争模式.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一种内在的联合,形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身利益、知识生产以及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大模型力量.

    沃尔泽大语言模型ChatGPT复合平等国家主权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成效、挑战和展望

    孙久文邢晓旭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协同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链优势互补、推动多领域创新等实现多维度、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疏解和转移、产业共享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三地产业协同呈现出打造资源共享和整合平台、推进产业链互联和市场一体化、深化生态环境共治和协同创新等新趋势.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过程中出现的产业总体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内部发展梯度差距较大、创新势能向产业动能转换不充分、生产要素流动与分配受限等挑战,需要合理布局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健全要素协同平台和机制、加强创新势能转换、完善产业设施和发展环境,以更好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产业协同产业集群产业链互联协同创新

    邻近—联通—效率:区域—体化分析新框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诠释

    张贵赵勇冠
    5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呈现出更强调邻近效应、更注重区域联通、更关注效率提升的新趋势,亟须从理论上阐释其内在逻辑和演进规律.从邻近、联通和效率三个维度揭示区域内地区间协同关系,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其底层逻辑是不同微观个体依托"互利依存—价值创造—自主演化"关系形成自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地区间多维邻近性与联通行为协同演化,继而与各地区的发展效率之间产生相互促进作用,并在"地区借用""壁垒破除""生态构建""路径创造"效应的影响下,使各地区的发展效率在增长中收敛,最终实现区域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具有"渐进"和"跃迁"的辩证统一性,在时空演化中呈现出合目的的规律性.在实践层面,区域一体化以地区间适度邻近性为前置条件,以网络化联结为形成基础,以整体性效率优化为目标要求,以个体内在自组织为动力保障.遵循该分析框架,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应持续拓展互利合作空间,优化畅通协同联动渠道,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与效能,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多维邻近流空间邻近—联通—效率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青年》译诗与新诗语言的探索

    王泽龙王璐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外国诗歌翻译的影响下,《新青年》诗歌语言呈现出通俗化、句法功能的显性化、语言表意的复杂化的特征.学习西方民间诗歌语言,采纳对话的语言组织形式,大量语气词入诗带来的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使《新青年》诗歌语言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通俗化的特征,体现了五四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时代的话语特点.向译诗借鉴,新诗讲究语法组织,句法诗性功能得以显现化;现代人称代词的诗性引领功能、修饰成分的诗意扩充,使新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现代表达方式.语义结构的整体关联与欧化的文法带来语言表意的复杂化,增加了诗歌的凝练度和内在诗意.译诗的语言借鉴影响了中国新诗语言观念的现代变革,提升了中国新诗语言的表现力,拓展了新诗语言表达方式,丰富了新诗语言表意功能,为滥觞期中国新诗形式建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新青年》译诗语言通俗化语义结构

    报刊视野下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的历史演变趋势

    李遇春臧晓彤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刊载旧体诗词的现代报刊视野出发,可以透视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的历史演变趋势.具体而言,在过渡时期(1912-1919),以《申报》《南社丛刻》《甲寅杂志》《庸言》为代表的民初旧派报刊纷繁复杂,所刊旧体诗词异彩纷呈.而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新式报刊迅猛崛起,旧派报刊纷纷转向,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从繁盛走向衰落.在坚守时期(1920-1936),为了与新文学报刊相抗衡,现代旧派文人相继创办《学衡》《南社湘集》《青鹤》《词学季刊》《诗经》《国闻周报·采风录》等旧体文学报刊.他们退守学人本位,不断丰富现代旧体诗学理论,为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与传播保存种子、积蓄力量.在分流时期(1937-1949),旧体诗词在全民抗战中迎来"中兴".无论是解放区的《解放日报》《晋察冀 日报》《盐阜报》,还是国统区的《新华 日报》《民族诗坛》《学林月刊》,抑或沦陷区的《雅言》《国艺月刊》《同声月刊》《学海月刊》,所刊诗词风格或明朗刚健,或沉郁顿挫,或悲凉婉曲,都为抗战诗词中兴做出了贡献.从报刊视野考察中国现代旧体诗词历史演变趋势,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造性地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提供有效借鉴.

    报刊视野现代旧体诗词历史分期演变趋势当下性

    中国接受进化论思潮的"向内转"

    赵利民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化观念自西方引入以来,在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思想史上的多次理论论争与新的学术命题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之相关联.经过生物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进化观之后,近现代中国对进化论的接受逐渐出现了由注重生存竞争到关注人的内在精神创造的"向内转"倾向.这一转向是立足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创造性转化外来思想的结果,也是中国思想话语自主创新的范例.《东方杂志》《民铎》持续发表多篇翻译、介绍乃至研究进化观念的文章,对深入了解其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起到了重要作用.青年宗白华是这一时期柏格森生命进化思想的直接接受者,他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五四"前后对柏格森"向内转"的进化观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思想结晶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科玄论战"围绕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对推动现代中国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讨论过程中对科学的反思、对柏格森生命进化的借鉴无疑强化了进化观接受的"向内转",促进了"人的解放"现代思想潮流的发展.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接受进化观念的中国背景与中国立场,同时对理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进化论柏格森《东方杂志》科玄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