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统计与决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统计与决策
统计与决策

李明星

半月刊

1002-6487

tjyjc3220@163.com tjyjc3220@sohu.com

027-87814524/1400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东一路19-2号

统计与决策/Journal Statistics and Decis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立足统计理论,关注经济热点,推介决策方法,传递学术信息。本刊特色:观点新颖,内容务实,风格泼辣,统计与决策结合,理论实务并重。读者对象: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统计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进

    洪名勇谭宇航王涵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内外部双重冲击,增强乡村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阐释乡村产业韧性的理论内涵,构建了乡村产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乡村产业韧性,并运用核密度估计、Moran's Ⅰ、Dagum基尼系数探讨了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2008-2020年,全国及三大地区的乡村产业韧性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的乡村产业韧性最高。(2)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模式。(3)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集聚为主。(4)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小。

    乡村产业韧性时空演进区域差异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

    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韧性: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赵双余正勇刘威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韧性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矫正资源错配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其中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更为显著。中部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韧性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而在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因此,通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网络,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乡村韧性产业结构升级资源错配

    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黄静静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瓶颈。文章基于200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收敛函数、地理探测器分析城乡融合水平的时空格局、收敛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水平呈现提升趋势,东部地区水平最高且增速较快,西部地区水平最低且增长缓慢。城乡融合水平差异主要源自区域间差异,其次是区域内差异与超变密度,总体差异逐年扩大,离散程度持续提高,存在σ、β收敛特征。信息传播、技术创新、交通运输、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驱动作用,交互后作用增强。为此,加强城乡信息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完善信息传播、优化市场配置、强化政府调控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时空格局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收敛性检验

    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与空间相关性

    高登云李杏钱龙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缓解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综合指标进行评析。研究发现: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呈波动下降趋势,在粮食主产区下降趋势更明显;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发展极不平衡,存在多极化分布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呈空间负相关性,并且,相邻地区脆弱性的提升会增加本地区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此外,组间差异是中国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

    粮食安全系统脆弱性Kernel密度空间马尔科夫链

    自然资源依赖对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的统计检验

    刘那日苏黄杰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全局技术可行集下的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对我国30个省份2001-2021年的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自然资源依赖对碳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21年我国碳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上升的演变态势,而且在整个样本考察期内,技术进步是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2)从要素分解来看,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增作用,而产出增加的规模效应对碳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促降作用;(3)碳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自然资源依赖显著阻碍本地区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即从碳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看,资源诅咒假说在我国省域层面仍然成立。

    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杜宾模型资源诅咒DEA模型

    中国碳锁定的时空演化、驱动因素及溢出效应分析

    蔡海亚何彬斌李静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生态系统承载力视角构建指标来衡量碳锁定程度,分析碳锁定的省际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甄别影响碳锁定的关键性因素并探讨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整体碳锁定形势有所改善,但绝大多数省份碳锁定形势并未得到有效缓和,并且省份之间差异较大。各省份碳锁定空间关联特征存在"马太效应"。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碳锁定均具有显著影响,而环境规制、财政支出、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锁定的影响还不显著。财政支出、环境规制、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对碳锁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明显。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但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则同时具有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

    碳锁定省际差异动态演进空间溢出效应

    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

    王一婕史武莹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06-2021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和差异来源,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中游和下游地区出现空间极化现象。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上游地区内部空间非均衡性最高;中下游之间的差异是地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从贡献率均值来看,地区间差异是总体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政府支出、人口规模、环境规制和消费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因素。

    碳排放强度黄河流域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空间杜宾模型

    教育强国视角下教育公平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

    车明佳赵彦云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测算了我国1964-2022年"全国-区域-省份"三级教育基尼系数,利用时序分析、莫兰指数、Markov链,分析教育强国目标下教育公平的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我国教育扩展和教育公平现状均有极大改善,初步具备教育强国特征,但正面临"对钩型"发展拐点;(2)教育公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西部地区不平等群落与潜在辐射点并存,东部地区出现低低集聚;(3)从动态转移来看,各省份教育公平短期发展相对稳定且有路径依赖,长期发展向优变化但有分化趋势,邻域对教育公平状态转移有影响。

    教育强国教育公平教育基尼系数Markov链

    绿色金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芮琳琳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并分析资源配置效率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创新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资源配置效率在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中具有正向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表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绿色金融创新对经济绿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经济开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较弱。对此,应建设绿色金融创新高地、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绿色金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绿色技术

    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及障碍因素

    章印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构建其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2022年全国统一大市场中30个省份的发展水平及分维度水平进行测算,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及障碍度模型探究其空间差异及障碍因素。研究表明:(1)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水平偏低但呈稳步增长趋势。分维度来看,市场发展质量水平最高,市场一体化水平增速最快;分区域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2)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明显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3)要素市场发展质量、市场联系、基础设施环境和商品市场发展质量是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水平提升的障碍因素。

    全国统一大市场空间差异障碍因素市场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