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太平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太平洋学报

中国太平洋学会

鹿守本

月刊

1004-8049

taipingyangxuebao@163.com

010-6857572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8号《太平洋学报》编辑部

太平洋学报/Journal Pacif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太平洋学报》创刊于1993年,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长期担任主编,是我国海洋领域社科类期刊,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政法类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叙事批判:重思亚洲情境

    王文奇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范式,也在分析视角上对后者构成了束缚.选取国际关系历史知识,形成独特历史叙事模式,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重要前提.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于19世纪欧洲的部分国际关系历史经验,以非历史主义的历史叙事形成了宏大理论.如果以历史主义为视角,以具体区域为考察对象,以文化政治中的身份研究为切入点,审视19世纪以来亚洲国家在追求和塑造自身国家身份过程中的亚洲情境,即亚洲国家如何认知和改造种族主义观念,如何理解和践行民族主义思想,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叙事,并为重构更为合理的国际关系历史叙事提供参考.

    历史主义亚洲情境种族主义民族主义

    国家本体安全生成机制探析——以万隆会议上中国的同情外交为例

    周灏堃
    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关注"自我而非身体安全"的本体安全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国家因应对存在性焦虑和本体不安全感所采取行为的理解,强调了主权获得有效承认对于国家确保自我本体安全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学界对于本体安全实现路径的讨论大多局限于恐惧主导下的安全化机制,忽视了其他情绪类型可能诱发的不同反应模式.基于此,本文在区分同情与共情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联结焦虑和同情的本体安全生成机制,即替代性认同(vicarious identity)的形成是促使处于本体不安全状态中的国家采取具有同情属性外交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替代性认同是一种将他人经历整合为 自我叙事的过程,有助于消除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隔阂.本文以万隆会议上中国的同情外交为例,对这一本体安全生成机制进行初步的说明.在20世纪50年代初,刚刚实现民族独立的中国正因 自身主权的有效承认不足而处于较为严重的本体不安全状态之中.为此,中国希望在万隆会议上向广大亚非国家表达充分的同情关怀并由此与其建立替代性认同,从而缓解因西方国家的排斥、没有感受到苏联方面的充分信任、对国际秩序的稳定缺乏信心,以及亚非国家的猜疑所造成的主权承认缺失和由此引发的本体不安全感.

    同情本体(不)安全主权承认替代性认同万隆会议

    "一体化威慑"战略背景下美韩安全合作动态及其影响

    赵懿黑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应对大国冲突以及新的大国竞争形势,美国提出"一体化威慑"战略,作为国防战略的核心."一体化威慑"战略蕴含四方面的战略逻辑:融合全域力量、基于先发制人实施进攻性拒止、加强网络和太空领域能力、基于"韧性"实施战略性拒止.美韩已围绕这四方面逻辑加强了安全合作,包括追求军事力量整合、推进拒止反导合作、增强网络太空领域合作、加强国防体系及产业链韧性合作.美韩对安全的理解趋同,战略目的互补,且战略逻辑契合,因此,长期来看,美韩的安全合作会不断深化.随着美韩不断扩大"安全"范围,地区"泛安全化"趋势进一步加重.由于美韩战略目的互补,美韩在军事层面进一步捆绑,形成共同围堵态势.美韩均基于拒止逻辑进行威慑,导致地区危机不稳定性增加.

    "一体化威慑"战略威慑战略中美关系美韩安全合作美韩关系

    联盟的国内效应与美菲、美泰关系演变

    魏冰王彦飞
    4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为护持霸权地位,持续强化全球联盟体系.但是在东南亚地区,美菲联盟和美泰联盟的发展趋势却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本文聚焦于联盟关系与小国成员国内政治的互动,提出联盟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小国成员的国内政治,最终通过"捆绑效应"和"脱钩效应"两种机制反作用于联盟关系.具体而言,当联盟合作长期保持紧密时,小国国内会发展出支持联盟的安全利益集团,这股力量会在本国试图推行与联盟相悖的政策时施加阻碍,导致其难以脱离联盟而采取行动,由此构成联盟的"捆绑效应".与之相对,当联盟关系长期疏远时,小国可能与第三方大国发展经济关系,从而在其国内培育出对第三方大国友好的经济利益集团,这股力量会在大国盟友为打压该第三方大国而试图加强与小国的合作时施加阻碍,导致前者难以按照预期实现联盟合作,由此构成联盟的"脱钩效应".菲律宾政府难以摆脱美菲联盟的约束,以及美国难以拉拢泰国加入其地区战略布局,分别反映了两种效应的作用过程.关于联盟国内效应的研究拓展了联盟理论,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启发.

    联盟美菲联盟美泰联盟国内政治中国周边外交

    "发展有效性"议程衰退的历程及内因

    黄梅波应玲蓉
    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由于传统国际发展援助的疲态及南南合作的兴起,发达国家官方发展援助的认可度和权威性下降.为提升其发展援助的合法性,发达国家开始在其主导的框架内对国际发展治理体系进行改革.2011年釜山会议上,发达国家推动了"发展有效性"议程,随后创建了"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GPEDC)机制."发展有效性"议程延续了"援助有效性"部分规范,旨在吸纳新兴援助国和非国家行为体,并协调南南合作范式.为适应利益相关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在2022年日内瓦峰会上推出了有效性监测框架3.0.但由于传统援助国与新兴国家对"政治认同"和"责任划分"问题存在争议,"发展有效性"在推进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挫折.一方面,传统援助国无视南南合作与南北援助的本质不同,对新兴援助国提出了过高监测标准,导致新兴国家退出了"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传统援助者在对"发展有效性"规范进行政策调整的过程中,背离了其原先的"援助有效性"承诺,降低了援助标准,并意图淡化其自身责任.引发这些问题的内因在于"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一是传统援助者未真正与新兴援助国实现分权,二是"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参与主体间利益与愿景各异,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

    国际发展治理"援助有效性""发展有效性""全球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在印太地区的"灰色地带"策略:实施路径与影响

    陈相秒
    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灰色地带"策略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状态,通过特定手段配合特定路径,使局势始终处于战争阈值以下,但最终又能达到军事安全目的.美国把"灰色地带"策略作为推进实施"印太战略"的重要手段,围绕军事、经济、外交及认知战等主要领域,通过"议题关联""三轮驱动""寄生""浑水摸鱼"等四种实施路径,达到给竞争对手实施"综合威慑"战略及强加成本的目的,并满足新战争样式需要.美国在印太的"灰色地带"策略使得地区国家间关系"泛安全化"及安全领域合作"碎片化",且极易引起地区其他国家追随及跟风,中美冷对抗也随之加剧.但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分歧、盟友与伙伴的质疑和抵制、反噬效应等将制约这一策略实施.

    美国印太地区"灰色地带"策略实施路径影响

    "泛安全化"态势与推动北极安全治理的中国方案

    张伟鹏
    9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安全化"是对安全概念的滥用,一些国家固守"泛安全化"思维和立场,一味追求绝对安全,泛化安全指涉范围、模糊安全治理边界、渲染安全威胁程度,甚至采用排他性、对抗性的思维、方式和手段,把经贸、科技、人文等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而战略意义和商业价值不断凸显的北极地区"泛安全化"态势尤需引起重视.作为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中国始终为实现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的政策目标开展北极合作.面对北极地区 日益复杂严峻的"泛安全化"态势,应倡导践行弘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阵营对抗,通过丰富北极合作议题、建设多元化合作伙伴、增强服务北极治理的能力、塑造积极舆论生态等方式,与各国共同抓住北极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携手应对北极变化带来的挑战,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北极的和平稳定与长远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泛安全化"北极事务全球安全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