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李伯刚

月刊

1001-6880

trcw@clas.ac.cn

028-85210304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16号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Journal 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合办,是我国最早报道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学术性双月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丹参多糖对碘乙酸钠所致大鼠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张扬张宁玄锋学王博...
    1821-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丹参多糖对碘乙酸钠所致大鼠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治疗作用及潜在机制。采用膝关节腔内注射碘乙酸钠法建立大鼠KOA模型,分为模型组、丹参多糖低、高剂量组(40、80 mg/kg)及塞来昔布组(20 mg/kg),另选取12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持续干预4周后检测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丹参多糖低、高剂量组大鼠爪压评分及步态评分明显下降(P<0。05,P<0。01),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及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明显增加(P<0。01),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减轻,Markin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C-terminal 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含量及关节软骨组织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 淋巴细胞瘤-2(B-lymphoblastoma-2,Bcl-2)相关 X 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mRNA 表达明显下降(P<0。05,P<0。01),骨钙素(osteocalcin,OCN)含量及关节软骨组织Bcl-2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关节滑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 含量及关节软骨组织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hosphorylated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38,p-p38 MAPK)、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研究结果表明,丹参多糖对碘乙酸钠所致大鼠KOA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改善骨代谢、抗凋亡及抑制MAPK/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有关。

    丹参多糖骨代谢凋亡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膝骨性关节炎

    白藜芦醇通过IRE1α-XBP1通路抑制衣霉素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和GSK-3β/Tau蛋白磷酸化

    林淼刘芸如于佳欣张文轩...
    1830-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内质网应激途径细胞凋亡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Tau蛋白磷酸化作用的影响。体外原代培养神经元细胞,采用衣霉素(tunicamycin,TM)建立内质网应激模型,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分子伴侣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未折叠蛋白反应相关的肌醇需要酶1α(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的Ser724磷酸化、剪接的X盒结合蛋白1(spliced form of X-box binding protein 1s,XBP1s)表达、GSK-3β的Ser9和Tau蛋白的Ser396磷酸化水平。生物化学方法分析细胞质中半胱天冬酶-12(Caspase-12)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细胞凋亡水平。结果显示,TM能够诱导内质网应激作用,导致神经元细胞GSK-3β的活化和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P<0。01)、神经元细胞经内质网途径凋亡(P<0。05)。与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基丁酸结果相似,Res组显著降低了 GRP78的表达(P<0。01)、降低了IRE1α-XBP1通路的活性(P<0。01)。Res可以减缓TM诱导的内质网途径细胞凋亡级联反应中Caspase-12和Caspase-3的活性(P<0。01)。Res抑制了 TM诱导的GSK-3β的Ser9位点磷酸化水平和Tau蛋白Ser396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0。01)。结果表明,Res能够降低TM诱导的IRE1α-XBP1途径内质网应激作用、GSK-3β的活性及Tau蛋白发生磷酸化水平,减弱神经元细胞经内质网途径凋亡的级联反应作用。

    白藜芦醇内质网应激糖原合成酶激酶-3βTau蛋白

    芍药花提取物中黄酮的测定及其体外抗氧化和降脂活性研究

    竹娟王译晗陈立莉曲文鑫...
    1838-1844,1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芍药花不同溶剂提取物中黄酮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降脂活性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采用NaNO2-Al(NO3)3显色法测定黄酮含量,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能力为考察指标评价芍药花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抑制胰脂肪酶能力、结合胆酸盐能力及胆固醇吸附能力为考察指标评价芍药花提取物的降脂活性。结果表明:低共熔溶剂提取物总黄酮含量高于乙醇提取物总黄酮含量,同时低共熔溶剂提取法也提高了芍药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脂活性,低共熔溶剂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的IC50值为0。256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值为0。296 mg/mL;对胰脂肪酶半数抑制浓度为0。788 mg/mL,对胆酸钠、牛磺胆酸钠和甘氨酸钠结合的IC50值分别为0。883、0。841、0。850 mg/mL,在芍药花粗提物用量为0。5 g时,对胆固醇吸附量最大为6。28 mg/g。因此低共熔溶剂可作为提取芍药花中抗氧化和降脂成分的适宜提取溶剂,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降脂潜力,为芍药花后续高价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芍药花黄酮抗氧化性降脂活性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红花羊蹄甲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差异

    杨芳江冰冰雷金梅郭存武...
    1845-1854,1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 Dunn。)兼具园林观赏及药用价值。为进一步探究红花羊蹄甲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并分析叶片与花朵的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在叶片和花朵中共鉴定到840个挥发性成分,分为萜类、酯、杂环化合物等16类化合物。差异代谢物在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通路中显著富集。PCA结果表明,红花羊蹄甲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之间存在差异。聚类热图结果表明,大多数代谢物在花朵中的富集量相对较高。不同部位显著差异代谢物有90种,红花羊蹄甲叶片中代谢物种类含量较高的是酮、醛类;花朵中代谢物种类含量较高的是萜类、酯类。本研究通过对红花羊蹄甲不同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和鉴定,为后续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花羊蹄甲中多样化的挥发性成分提供理论依据。

    红花羊蹄甲差异代谢物代谢组学分析挥发性成分

    和田玫瑰精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和美白活性研究

    古丽菲热·伊力哈木阿塔吾拉·铁木尔伊力塔尔·穆哈塔尔萨拉麦提·艾迪热斯...
    1855-1862,1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和田玫瑰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及其抗氧化和美白活性。以和田玫瑰为原料,采用盐浸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研究盐浸浸泡时间、NaCl质量浓度和料液比对精油提取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参数,最优提取条件得到的和田玫瑰精油进行体外和细胞水平实验来验证其抗氧化和美白活性。结果表明:在盐浸浸泡时间为2。5 h,NaCl质量浓度为5。4%,料液比1∶7。3(g/mL)条件下精油提取量最高,可达到23。35 mg/g(干花)。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玫瑰精油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为7。14 mg/mL;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和田玫瑰精油能降低α-MSH诱导后B16F10细胞中的黑色素含量,抑制细胞水平上酪氨酸酶的活性。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高效提取和田玫瑰精油的方法,证明了和田玫瑰精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美白活性,为和田玫瑰精深加工以及抗氧化美白应用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和田玫瑰精油盐浸辅助水蒸气蒸馏法工艺优化抗氧化美白

    龙脑樟枝中一个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

    徐志勇肖德明谢传奇刘云飞...
    1863-1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龙脑樟Cinnamomum camphora chvar。Borneol枝的化学成分。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MCI等柱层析,结合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龙脑樟枝乙酸乙酯萃取段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数据和文献报道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campholactone A(1)、northalifoline(2)、N-苯乙基-苯甲酰胺(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C-11位上存在罕见的酰胺取代,化合物2、3为首次从龙脑樟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3进行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毒性评价,通过脂多糖刺激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建立的体外炎症模型,采用Griess法研究化合物1~3对炎症介质NO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3在浓度为20 µmol/L时,对肿瘤细胞HepG2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5。78%±0。15%、42。36%±0。58%、23。95%±0。40%;对脂多糖诱导的RAW 264。7小鼠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NO的抑制作用弱,抑制率小于20%。

    龙脑樟桉叶烷型倍半萜内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325的化学成分研究

    唐相琴姜瑞金毕晓旭陈秀...
    1868-1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Streptomyces sp。P325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对Streptomycessp。P325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其结构,其中包括2个新化合物:四羟基十八碳二酸Ⅰ(1)和四羟基十六碳二酸 Ⅰ(2),以及 4 个已知化合物:iso-frenolicin B(3)、(R)-7-acetyl-3,6-dihydroxy-8-propyl-3,4-dihydronaphthalen-1(2H)-one(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5)和isonicotinaldehyde(6)。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6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3对HepG2细胞系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IC50为13。11 µmol/L),对HeLa细胞的抑制活性为中等(IC50 为 25。04 μmol/L)。

    链霉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细胞毒活性

    基于UPLC-MS/MS的豆瓣菜酚酸类组分分析

    廖素凤罗进凤兰孜怡黄婷婷...
    1874-1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和挖掘豆瓣菜的功能性营养物质,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对18个豆瓣菜品种的酚酸类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运用HSS T3色谱柱,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柱温30 ℃,选择电喷雾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扫描,共鉴定出豆瓣菜的17个酚酸类物质,各化合物分离效果好,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 2),检出限在0。8401~4。040 μg/mL,定量限在2。001~20。50 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4。63%~102。4%,相对标准偏差≤4。4%(n=6)。该方法测定的18份豆瓣菜中17个酚酸均可定量,不同品种豆瓣菜的总酚酸含量以及同一品种的各酚酸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总酚酸含量范围为106。0~230。0 mg/g DW,其中羟基苯甲酸、鞣花酸、绿原酸和3,5二羟基苯甲酸是主要的酚酸类物质。综上所述,基于UPLC-MS/MS方法可快速精准分析豆瓣菜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为后续富含酚酸的豆瓣菜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建立了技术平台,有助于加快豆瓣菜品种改良。

    豆瓣菜酚酸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大叶秦艽中环烯醚萜积累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郭彩虹宜晓莹高冰洁寇禹航...
    1889-1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陕西大叶秦艽中环烯醚萜积累和关键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仪(UPLC-Q-Exactive MS)分析了环烯醚萜的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测定环烯醚萜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SPSS计算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部分环烯醚萜在根中含量最高,11-O-β-吡喃葡萄糖马钱苷酸酯在叶中含量最高,断氧化马钱苷酸在花中含量最高。14个酶基因在花部位表达高于其他部位,马钱苷酸O-甲基转移酶(loganate O-methyltransferase,LAMT)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香叶醇8-羟化酶(genraniol 8-hydroxylase,G8O)在根中表达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7-去氧马钱苷元葡萄糖基转移酶(7-deoxyloganetic acid glucosyltransferase,7-DLGT)、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isopentenyl-diphosphate delta-isomerase,IDI)、裂环马钱苷合成酶(secologanin synthase,SLS)、甲羟戊酸二磷酸脱羧酶(mevalonate pyrophosphate decarboxylase,MVD)、7-去氧马钱苷酸7-羟化酶(7-deoxyloganic acid 7-hydroxylase,7-DLH)基因与环烯醚萜的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关键酶基因表达在环烯醚萜的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环烯醚萜积累调控的基础,是道地陕西秦艽质量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叶秦艽环烯醚萜基因表达相关性

    藜蒿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评价

    邹伟丁翘陶雪茹韩敏...
    1900-1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藜蒿叶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leaf,ASLP),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4个因素对藜蒿叶粗多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同时测定ASLP糖含量、糖醛酸、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藜蒿叶粗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5 ℃、提取时间3 h、提取次数为3次、料液比为1∶30(g/mL),在此条件下藜蒿叶粗多糖得率为17。23%±0。26%。理化性质结果发现ASLP糖醛酸含量为31。70%±0。73%,高于中性糖含量(26。20%±1。56%),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ASLP为分布较广的非均一多糖。单糖组成结果显示半乳糖醛酸比例最高,为38。76%,其次是半乳糖(22。88%)和鼠李糖(10。92%)。此外,ASLP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20 8、0。016 01、1。364 mg/mL,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

    藜蒿叶多糖工艺优化响应面法α-葡萄糖苷酶抗氧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