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土壤与肥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黄鸿翔

双月刊

1673-6257

trfl@caas.ac.cn

010-82108656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土壤与肥料/Journal Soils and Fertilizers Sciences in Chin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土、肥、水、微生物等方面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经验交流、产品信息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适宜农业院校师生,科研、推广、环保与行政管理部门及肥料生产、经营部门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及广大农民技术员订阅。更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特约国家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为协办单位,更全面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行业内不同领域的沟通,从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拓展刊登领域,提高期刊质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机肥施用量对和田设施'夏黑'葡萄二茬果营养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宋光永郭雅文薛婧左开云...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肥料利用率,探讨设施温室内'夏黑'葡萄的二茬果阶段合理的有机肥施用量。以和田地区设施温室一年两熟中二茬果的'夏黑'葡萄为研究材料,设置有机肥(牛粪)15 t/hm2(A1)、30 t/hm2(A2)和 45 t/hm2(A3)共 3 个处理,研究有机肥施用量对'夏黑'葡萄二茬果的营养生长及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3 处理新梢长度、节间长度、鲜重、干重和叶面积显著高于A1 处理,表现最好;经过一个生长周期,A3 处理根长密度、根质量密度等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 种施肥水平均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pH。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施用量为45 t/hm2 处理对'夏黑'葡萄二茬果营养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显著改善土壤肥力。

    有机肥'夏黑'葡萄二茬果设施温室

    秸秆还田方式配施氮肥对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李泽毅马玉洁付鑫彭正萍...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华北平原麦玉轮作区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氮肥管理下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尼龙网袋法分析秸秆旋耕还田(RT)和深翻还田(DT)两种秸秆还田方式和 180 kg/hm2(N1)、240 kg/hm2(N2)和 300 kg/hm2(N3)3 个施氮水平双因素下秸秆腐解和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秸秆腐解速率均表现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停滞的变化特征,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秸秆腐解特征,其中DT处理秸秆腐解率显著高于RT处理,提高幅度为 4。36%~6。25%,在秸秆腐解前期秸秆腐解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生育后期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两因素对秸秆碳累积释放量有交互作用,RT处理下N1 更有利于秸秆碳释放,但DT处理下N2 更有利于秸秆碳释放;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且具有交互效应,0~20 cm土层R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小麦生育期均显著高于DT处理,且随施氮量的提高土壤有机碳呈上升趋势,在 20~40 cm土层表现相反。秸秆还田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具有显著影响,且对小麦产量具有交互效应,DT处理小麦产量较RT处理两年分别提高 4。26%和 3。41%,在RT处理下N1 施氮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但在DT处理下N2 和N3 处理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因此,秸秆深翻还田配施氮 240 kg/hm2 的农田管理措施可以促进秸秆腐解转化及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并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旋耕还田配施氮180 kg/hm2 时,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积累,并提高小麦产量。

    还田方式施氮量秸秆腐解土壤有机碳小麦产量

    土壤调理剂对柴胡产量和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柳瀛张龙王岩袁庆军...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因中草药生长期长、次生代谢旺盛以及多年连续种植使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发生变化引发的中草药连作障碍问题,通过在中药材之乡河北省安国市采用田间试验,设计农民习惯(CK)、施用石灰(Lime)和复合调理剂(Com)(包含石灰、石膏和腐植酸及复合芽孢杆菌)3 个不同的处理,探究土壤调理剂对多年连种中草药土壤的化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检验其对土壤的调理作用及柴胡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调理剂使柴胡产量提高 33。8%~41。9%,且柴胡中总皂苷含量提高 16。0%~38。3%;调理剂对抑制根际土壤pH下降有积极作用;调理剂还使得土壤中养分状况得到改善,促进氮、磷、钾养分在土壤中的保存、利于植物吸收;施用调理剂的处理,土壤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土壤质量及健康指标改善;调理剂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区系组成趋于合理,致病性真菌如被孢霉属、篮状菌属、小不整球壳属、炭疽菌属等在群落中的组成占比降低,而有益真菌如盾壳霉属、交链孢霉属的占比增加。因此,复合调理剂能够调理土壤化学及生物学性状,可作为减轻中药材种植土壤连作障碍的部分解决方案,对典型中草药种植区土壤改良及中草药产量和品质提升有积极作用。

    柴胡复合调理剂石灰中草药种植土壤改良

    基于微生物组学分析揭示土壤调理剂促进水稻增产的机制

    余垚颖黄小琴杨潇湘邓越...
    116-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析土壤调理剂促进水稻增产的机制,开展施用土壤调理剂(TS)和未施用土壤调理剂(CS)的大田试验,通过分析土壤养分指标探究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施用调理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专用调理剂(碱性)后,(1)水稻单产增加 810。15 kg·hm-2(6。83%);(2)土壤养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土壤pH和交换性钙离子含量显著提高;(3)地杆菌科、噬几丁质科、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sphaeraceae、假球壳科和Ustilaginaceae的相对丰度明显提高;(4)相对丰度前30 的科中,土壤pH与噬几丁质科、黄色杆菌科、Bacteroidetes_vadinHA17、嘉利翁氏菌科、葫芦腔菌科呈显著负相关,与Nitrososphaeraceae和Ustilaginaceae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交换性钙离子与黄色杆菌科、Bacteroidetes_vadinHA17 和地根壶菌科呈显著负相关,与Nitrososphaeraceae和Ustilaginaceae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施用专用土壤调理剂(碱性)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有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提升。

    水稻增产土壤调理剂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群落结构

    菌藻肥与脱硫石膏复配对盐碱土壤质量及高丹草产量的影响

    刘霞张欢胡宇王丽萍...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菌藻肥与脱硫石膏复配对盐碱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在内蒙古黄河南岸灌区开展田间试验,探究空白对照(CK),光合细菌和小球藻 7∶3 比例、脱硫石膏 22。5 t/hm2(FM1),光合细菌和小球藻 3∶7 比例、脱硫石膏 22。5 t/hm2(FM2)和脱硫石膏 22。5 t/hm2(F)处理对高丹草生育期土壤水、盐、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的处理较CK显著降低了土壤含盐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与CK相比,FM2 处理使0~40 cm土壤含盐量降低 20。58%;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 19。22%、25。60%、27。29%、19。26%;高丹草产量随菌藻混合液中小球藻比例的增加而增加,FM2 较CK处理提高 21。05%。土壤质量指数值FM2 处理改良效果最佳,说明施加以 3∶7 比例混合的光合细菌和小球藻微生物肥料与脱硫石膏配施能降低盐碱障碍,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小球藻光合细菌烟气脱硫石膏盐碱地改良

    牡蛎壳粉替代石灰对橘园土壤酸化改良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常健玮刘国群颜雯婷刘洋...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当前橘园土壤酸化问题,促进橘园可持续利用,进行牡蛎壳粉替代石灰对土壤养分、柑橘果实品质、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研究。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 个试验处理:100%石灰、50%高钙牡蛎壳粉+50%石灰、100%高钙牡蛎壳粉、对照组,分别用L、SL、S、CK表示。在柑橘成熟期,取样测定土壤养分、果实品质、土壤细菌群落。与CK相比,L、SL和S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土壤pH与土壤有效钙含量,施用牡蛎粉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效镁与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L、SL和S处理显著增加了柑橘果实的可食用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了可滴定酸含量;施用牡蛎壳粉的S处理还显著提升了维生素C含量(P<0。05)。在土壤微生物群落方面,三组施钙处理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CK(P<0。05)。PCoA结果表明,施用石灰的L处理对于柑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影响最大。施用钙素肥料能显著提升土壤pH,进而改善土壤酸化情况。土壤 pH 是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其升高后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显著提升抗病菌相对丰度。施用牡蛎壳粉能更好地提升柑橘的品质,对其生长发育起到关键作用。

    牡蛎壳土壤酸化土壤微生物

    石灰性土壤施锰对土壤镉有效性及小麦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郭光光武艳芳梁欣冉甄静...
    14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锰(Mn)肥对北方石灰性镉(Cd)污染土壤中小麦生长发育及Cd吸收、转运的影响,通过盆栽培养试验,研究了Mn肥添加(100 mg/kg)对土壤Cd、Mn有效性和小麦Cd、Mn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Mn降低了土壤的pH和土壤有效Cd含量,增加了土壤的有效Mn含量。与Cd处理相比,施用Mn增加了小麦秸秆、颖壳和籽粒的生物量,缓解了Cd对小麦的毒害作用。施用Mn显著降低了小麦根部、秸秆、颖壳和籽粒的Cd含量,较Cd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15。25%、10。64%、13。02%和 22。60%;小麦各部位的Mn含量较Cd处理增加了 15。69%~31。22%。同时,相关性分析和拟合方程结果显示,小麦根部 Mn含量与地上部Cd含量、根部向地上部Cd转运系数均呈负相关,且小麦籽粒Cd含量与根部和籽粒中的Mn、Fe、Zn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施用Mn肥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效Mn含量,促进小麦根部Mn吸收以及Fe、Zn元素的生物可给性,从而抑制小麦根部的Cd吸收,减少小麦根部Cd向地上部的转运。在石灰性Cd污染土壤中,需要采取更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或农艺技术,进一步降低Cd在小麦籽粒中的累积。

    冬小麦锰肥吸收累积相关性分析

    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绿豆产量质量的影响

    代顺冬曾华兰张骞方华丽霞...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对绿豆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影响,为绿豆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为试验因素,采用四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干籽粒重、纯粮率、蛋白质、脂肪、淀粉 5 项产量质量指标,采用基于博弈论的组合赋权法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权重,确定各单一指标权重,并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构建绿豆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密度及氮、磷、钾肥用量与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开展主因素、单因素、交互效应及优化方案分析。干籽粒重、纯粮率、蛋白质、脂肪、淀粉权重分别为 0。4070、0。2112、0。1246、0。0949、0。1623。当其他因素为中间水平时,绿豆产量单一指标及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分别随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增加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型变化。各因素对绿豆产量单一指标、产量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主效应表现为密度>施钾量>施磷量>施氮量。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密度为173004~194590 株/hm2,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N 67。33~77。84 kg/hm2、P2O5 107。26~116。75 kg/hm2、K2O 86。90~90。81 kg/hm2,绿豆产量、产量质量综合均较优。

    绿豆密度氮、磷、钾肥用量产量质量综合评价

    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黄芪减氮增效及养分需求规律研究

    乌日古木拉赵巴音那木拉兰天叶贺...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在水肥一体化减量施氮条件下黄芪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效率及增产效果。在科尔沁沙地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喷灌撒施(CS)、常规施肥+水肥一体化(CW)、减氮30%+水肥一体化(JW30%)和减氮50%+水肥一体化(JW50%)5个处理。分析黄芪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水肥一体化减氮技术显著提高了黄芪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其中JW30%处理效果较为明显,与CS相比,产量增加了5。48%,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甲苷分别提高了18。99%和7。18%。(2)在不同施肥策略下,JW30%处理吸氮量及肥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JW30%处理吸氮量达227。26 kg·hm-2,其次是JW50%处理,达207。62 kg·hm-2。与常规施肥(CS和CW)处理相比,JW30%处理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了26%和24%,磷肥吸收利用率分别增加了9%和1%,钾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和7%。(3)减氮30%+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黄芪经济效益最优,与CS相比,纯效益增加了2793~4323元·hm-2。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在减少氮肥施用量的同时,实现黄芪产量、品质、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高,最优施氮量是319 kg·hm-2,产量可达9810 kg·hm-2。研究结果对科尔沁沙地黄芪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黄芪减量施氮肥料利用率水肥一体化技术

    有机肥氮替代比例对双季稻氮肥利用率及氨挥发特征的影响

    易宗建靳拓袁沛黄卓江...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防控稻田氨(NH3)挥发损失并提高水稻氮(N)肥利用率,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设置有机肥N替代化肥N的 0%(ON0)、10%(ON0。1)、20%(ON0。2)、30%(ON0。3)、50%(ON0。5)、80%(ON0。8)6个不同替代比例处理及对照处理(不施N,CK),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双季稻田NH3 挥发速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损失特征和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N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N收获指数随有机肥N替代比例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以ON0。2 和ON0。3 处理最高,其中早稻N肥利用率显著高于ON0 处理。早、晚稻田NH3 挥发峰值分别发生于施肥后 2~5、1~3 d。双季稻生长季NH3 挥发损失总量(率)以ON0 处理最高,达N 76。18 kg·hm-2(22。38%);而有机肥N替代处理NH3 挥发损失总量(率)为N 42。26~68。13 kg·hm-2(12。81%~20。65%),与有机肥N替代比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较ON0 处理,有机肥N替代处理双季稻单位产量NH3 挥发强度降低 0。74~2。10 kg·t-1,早稻季有机肥N替代 20%~80%处理、晚稻季替代 30%~80%处理减排效果达到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NH3 挥发总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NO3--N浓度平均值和pH无显著相关性。可见,有机肥N替代 20%~30%能有效减少双季稻田NH3挥发,降低N素损失风险,促进养分吸收,提高水稻N肥利用率。

    双季稻有机肥氮替代比例氮肥利用率氨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