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炭素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炭素技术
炭素技术

解治友

双月刊

1001-3741

tsjsbjb@126.com

0432-62749715

132002

吉林省吉林市哈达湾和平街9号

炭素技术/Journal Carbon Techniqu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2年,是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炭素专业科技期刊。办刊宗旨是交流技术、传播信息,促进炭素工业及炭材料学科技术进步。主要介绍我国炭素工业的生产技术、科学试验、理论研究、经营管理、市场信息,使用设备的开发与更新、产品质量监督、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检测、计算机在炭素生产领域应用等方面的经验成果;报导炭材料学科钢铁冶金用炭材料、铝用炭材料、电炭材料、炭纤维及复合材料、活性炭、金刚石及石墨层间化合物、各种新型炭材料、特种炭材料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炭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有关炭材料领域和炭素工业国外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煤沥青净化工艺的研究进展

    管晓垒郭少青卫贤贤高丽兵...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沥青是由煤焦油蒸馏后得到的残渣,因其成分复杂需经过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喹啉不溶物以作为制备优质炭材料的原料.本文从煤沥青及其所含喹啉不溶物的性质出发,对目前煤沥青的主要净化工艺进行了综述,根据不同净化工艺对煤沥青的净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不同工艺的优缺点对未来煤沥青净化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煤沥青喹啉不溶物净化工艺

    石墨烯导电剂研究进展

    栾紫林石杰李贺杨乐之...
    7-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近年来石墨烯导电剂的研究,从更好发挥石墨烯优异电子导电性及改善石墨烯对锂离子的位阻效应两方面进行总结.总结发现目前的研究对石墨烯导电剂的性能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不同研究中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更进一步探索,发现石墨烯导电剂的研究往往根据石墨烯性能和扣电测试的结果,依据经验将性能优劣归因于石墨烯导电剂对极片电子电导或者离子电导影响,缺少直接证据和综合考虑.对造成这种现象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可改进的方法,期望为石墨烯导电剂的商业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石墨烯导电剂电子电导离子电导锂离子

    沥青基炭纤维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福双辛利周心悦龚鑫...
    12-1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沥青基炭纤维是以沥青为原料制备的炭纤维,具有高模量、高导热、耐腐蚀、耐高温等优异性能,作为战略性新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和工业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通用级和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的性能,阐述了沥青基炭纤维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并综述了沥青基炭纤维的产业化发展情况和应用研究进展.

    沥青基炭纤维中间相沥青各向同性沥青熔融纺丝

    石墨烯修饰的碳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孟凡杰黄贺东樊军伟苏冰...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碳纳米纤维在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得多功能型碳纳米纤维薄膜,利用静电纺丝法将氧化石墨烯(GO)与碳纳米纤维前驱体复合.以聚丙烯腈(PAN)基碳纳米纤维为载体,氧化石墨烯(GO)为改性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预氧化、炭化处理制备石墨烯/碳纳米纤维复合纤维膜,研究不同GO含量和炭化温度对复合纤维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纤维膜的导电和吸油性能随炭化温度和GO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强,炭化温度为1 100℃,GO添加量为4%时,复合纤维膜电导率达到1.63 S·cm-1,是未添加的2.64倍;吸油系数为23.3,是未添加的1.36倍;水接触角均大于90°,表现为疏水性;添加少量GO后复合纤维膜导电、吸油和疏水性能均得到提升.

    石墨烯静电纺丝电导率吸油系数接触角

    过程加氢工艺制备炭质中间相沥青的研究

    王耀伟史会兵李明陈明浩...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FCC富芳烃油为原料,选取十氢萘为供氢剂,采用过程加氢工艺制备中间相沥青.对中间相产物的结构性质进行表征分析,考察在反应过程中引入氢原子对中间相结构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段过程加氢所制备的中间相沥青各向异性结构含量较高,且微晶结构更为有序;但当过程加氢次数过多时,中间相结构较难形成,微晶结构缺陷较多.对炭化反应过程进行适度加氢改性,可以有效改善中间相沥青的光学各向异性结构和微晶结构.

    中间相沥青过程加氢各向异性结构微晶结构

    煤液化沥青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间二甲苯吸附性能的研究

    包诗源张啸宇吴科融梁晓怿...
    30-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煤液化沥青为原材料,通过炭化、KOH活化的方法制备高性能活性炭,探讨了碱炭比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活性炭孔体积随碱炭比的提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碱炭比为5时,制备出比表面积达到3 188.0 m2/g,孔体积达到1.87 cm3/g的活性炭.通过N2吸附和脱附、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活性炭样品进行表征.在吸附研究中,选择气态间二甲苯为吸附质进行动态吸附实验.探讨了煤液化沥青基活性炭对间二甲苯的吸附性能及其孔体积与吸附量的关系.间二甲苯的吸附量与活性炭的孔体积成正比,在300×10-6下,间二甲苯的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 174.7 mg/g.活性炭孔径在1.4~5.0 nm的孔体积对间二甲苯的吸附起主要作用.

    煤液化沥青活性炭吸附间二甲苯

    煤重质组制备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苯酚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

    刘志铭谈胜福郑苏霞杨小芹...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童亭煤重质组族组分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制备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研究了碱炭比对活性炭孔结构及其吸附亚甲基蓝和苯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AC-4有最大的比表面积(3 752 m2/g),对2 000 mg/L的亚甲基蓝溶液吸附量达到最大,为1 996.74 mg/g,吸附率高达99.84%;而活性炭AC-2对120 mg/L的苯酚溶液吸附量达到最大,为107.08 mg/g,吸附率高达89.23%.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和苯酚有不同的吸附机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以孔隙填充为主,而对苯酚的吸附则以π-π相互作用为主.

    活性炭吸附煤重质组亚甲基蓝苯酚

    稻秸秆提取腐植酸残渣基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对水体中Cr(Ⅵ)吸附性能研究

    陆爱灵廖广东卓振陈曦...
    42-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稻秸秆提取腐植酸残渣(ER)与工业尾矿渣(TR)为原料进行共热解制备出一种生物炭,并将其应用于含Cr(Ⅵ)废水的吸附.对主要热解及吸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最佳热解及吸附条件为700℃、ER∶TR=2∶1、投加量为1 g/L、pH=2.在此条件下,当Cr(Ⅵ)初始浓度<30 mg/L,Cr(Ⅵ)去除率在5 min时即可达99%.生物炭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方程,饱和吸附量为27.05 mg/g;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反映生物炭的吸附过程,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Cr(Ⅵ)首先在静电作用下吸附在生物炭表面,然后Cr(Ⅵ)在生物炭表面被单质碳或溶液中的H+还原为Cr(Ⅲ),最后Cr(Ⅲ)在生物炭表面与官能团络合.

    稻秸秆工业尾矿渣吸附生物炭

    单糖基碳微球的制备及光热性能研究

    葛佳丽魏菊赵枭羽李泓宇...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光热应用的角度出发,以木糖和葡萄糖为碳源,乙酸为催化剂,通过水热法制备碳微球,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自制光热性能测试装置等对碳微球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木糖和葡萄糖在200℃的水热条件下反应4 h可以生成表面光滑、粒径较均匀的碳微球,在相同的炭化条件下,木糖基碳微球的芳香化程度、石墨化程度高于葡萄糖基碳微球,从而使其具有更优的吸光发热性能,在吸光发热纺织品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木糖葡萄糖水热炭化碳微球吸光发热

    煤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潘福森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准东洗精煤为前驱体,经过粉碎、低温热处理、高温热处理制备了煤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通过热重分析仪研究了准东洗精煤的热解特性,通过XRD、SEM等研究了所制备材料的结构与形貌,通过电化学循环、CV、EIS等研究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温度为1 300℃时煤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脱钠容量为279.8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高达90.4%,在150 mA/g电流密度条件下循环50次后充电容量仍能保持在246.3 mAh/g.

    煤基材料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