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45例肝胃间隙占位性病变分析

    田英阿如娜操寄望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胃间隙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016 年 7 月至 2023 年 2 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诊治的 45 例肝胃间隙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胃间隙恶性肿瘤占57.78%,良性肿瘤占 42.22%.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占肝胃间隙占位性病变的 31.11%,各种转移癌占 33.33%.胃肠道间质瘤的大小以及特殊的 EUS特征与其危险度有关(P<0.05).EUS下病变回声是否均匀以及病变分界是否清晰在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回声(如低回声、高回声等)在良恶性占位性病变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胃间隙恶性占位性病变种类较多,恶性病变多于良性病变,可行 EUS-FNA明确病理性质,从而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肝胃间隙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活检胃肠道间质瘤

    DPMAS治疗药物性肝损伤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黄蝶张鑫赫佟静常冰...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 2021 年 4 月至 2022 年 4 月我院诊治的 DILI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 30 例和对照组 30 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内科治疗,观察组在传统内科治疗基础上行 DPMA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及疗效差异.结果 引起肝损伤的主要药物包括中药、解热镇痛药、化疗药物等;DILI损伤类型包括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 AST、ALT、ALP、TBA、TBIL、DBIL较两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 PT和 INR较治疗前降低,而 ALB和 PTA较治疗前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TBIL下降率达 30%、50%和 70%所需的治疗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 TBIL 和 DBIL 总下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PMAS治疗 DILI伴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快速降低胆红素并缩短病程.

    药物性肝损伤高胆红素血症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疗效

    基于生物信息学对比分析高脂饮食和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构建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

    王熠昕谭诗云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饮食和蛋氨酸胆碱缺乏(methionine-choline-deficient,MCD)饮食对 C57 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揭示其差异表达基因(GEO-data-base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并进行功能分析.方法 从 GEO 数据库中获取 GSE78170、GSE123354 的表达数据.使用 R语言分别比较 C57 小鼠对照组与 MCD饮食组、C57 小鼠对照组与 HFD饮食组数据获得 DEGs.对 DEGs进行进一步的差异分析、功能富集分析、构建基因和蛋白互作网络及重叠 DEGs 对比分析.结果 筛选出 HFD 诱导的上调基因 44 个,下调基因 16个;MCD诱导的上调基因 43 个,下调基因 73 个;分析富集分析排名前 12 位的生物学过程,提示 HFD 与肝脏单纯脂肪积累相关,MCD则能全方位促进 NAFL进一步转变为 NASH.结论 HFD诱导的基因主要涉及肝脏脂肪积累,而 MCD 更倾向于全方位促进NAFL向 NASH的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蛋氨酸胆碱缺乏高脂饮食生物信息学分析

    多种预测抗病毒治疗HBV感染患者进展为肝细胞癌的模型验证

    许娟杜粉静闫涛涛侯静涛...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 4 种常见的模型预测 HBV感染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进展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风险的性能.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3 年 1 月至 2017 年 6 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 1 376 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患者,根据随访 5 年时是否继发HCC,分为试验组 117 例(8.50%)和对照组 1 259 例(91.50%).通过EMR系统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 CAMD、PAGE-B、APA-B、REAL-B评分.采用多因素 Cox回归法分析 HCC的危险因素.采用 ROC 曲线评估 4 种模型预测 HCC的区分度.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年龄、糖尿病、肝硬化、血小板、红细胞分布宽度、甲胎蛋白水平及 CAMD、PAGE-B、APA-B、REAL-B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甲胎蛋白、肝硬化、CAMD、PAGE-B、APA-B、REAL-B是 HCC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CAMD、PAGE-B、APA-B、REAL-B 模型预测 HBV 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进展为 HCC的 AUC分别为 0.719、0.710、0.758、0.879.结论 4 种模型对于抗病毒治疗的 HBV感染者远期发生 HCC 均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中 REAL-B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

    乙型病毒肝炎抗病毒治疗肝细胞癌预测模型

    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杨秀英党小红姜洋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PRED+AZA)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进行 Meta 分析,以评估标准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CNKI、CBM、万方及维普数据库中关于 PRED+AZA 治疗AIH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中 AIH 患者治疗后的完全缓解率、生化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 11 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 7 篇,中文文献 4 篇.Meta 分析显示:对照组治疗 AIH的完全缓解率比 PRED+AZA组高(RR=0.79,95%CI:0.67~0.94,Z= 2.69,P<0.05).亚组分析显示,单用 PRED 治疗 AIH的完全缓解率与 PRED+AZ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81,95%CI:0.54~1.23,Z= 0.97,P>0.05),Bude+AZA 治疗AIH的完全缓解率比 PRED+AZA高(RR=0.77,95%CI:0.63~0.93,Z=2.71,P<0.05);与对照组相比,PRED+AZA 治疗 AIH 的生化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代治疗 AIH 的完全缓解疗效优于PRED+AZA,但生化缓解、不良反应发生和死亡情况无明显差异.单用 PRED 治疗 AIH 的完全缓解疗效与 PRED+AZA 相当,而Bude+AZA治疗 AIH的完全缓解疗效优于 PRED+AZA.

    泼尼松硫唑嘌呤自身免疫性肝炎Meta分析

    HMGB2在ESCC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彭仁佳马军安超银潇迪...
    150-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 HMGB2 在 ESCC患者外周血 T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以 31 例 ESCC 患者和13 名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流式细胞术、RT-qPCR和 Western blotting检测 HMGB2 在外周血 T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根据肿瘤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分组,评估 HMGB2 与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MGB2 在 ESCC患者 CD4+和 CD8+T 细胞中高表达.肿瘤Ⅰ~Ⅱ期组和Ⅲ~Ⅳ期组,高、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 HMGB2 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临床病理结果显示,HMGB2 的表达水平:低分化组高于高、中分化组;肿瘤组织>5 cm组高于肿瘤组织≤5 cm 组,浸润深度 T3~T4 组高于 T1~T2 组,临床 TNM 分期Ⅲ~Ⅳ期组高于Ⅰ~Ⅱ期组.结论 HMGB2 在 ESCC患者 T细胞中高表达,其表达与 ESCC 患者的临床 TNM 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均呈正相关.HMGB2 可作为评价 ESCC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食管鳞状细胞癌高迁移率族蛋白2T细胞临床病理参数

    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辅助诊断早期ESCC的研究

    王娜温静冯佳卢娜利...
    15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深度学习算法的内镜识别系统在胃镜诊疗过程中对早期ESCC检出率的研究.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三个消化内镜中心 2018 年 6 月至 2020 年 6 月早期ESCC、ESCC、食管隆起性病变以及食管憩室的白光图像、碘染色图像.通过训练和验证不同的目标检测模型和实例分割模型,最终选取表现最优的目标检测模型Yolov 5 和实例分割模型Yolact++共同构建 AI"嵌合模型",评估该模型诊断早期 ESCC的性能.结果 AI"嵌合模型"对早期 ESCC诊断的敏感度为 95.60%,特异度为 91.60%,准确率为 90.70%,均优于单模型.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 AI"嵌合模型"可显著提高早期 ESCC的检出率.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实例分割食管鳞状细胞癌碘染色

    橘红素经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BGC-823和SGC-7901的增殖和凋亡

    庄帅帅郝润润龚旖纯黄磊...
    162-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橘红素对胃癌细胞 BGC-823 和 SGC-7901 的自噬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橘红素(7.5、15、30、60、120 μmol/L)处理两株细胞后,CCK-8 法检测其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用 60 μmol/L 浓度的橘红素处理后通过细胞划痕法检测两种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 p62、凋亡蛋白 Bax、Bcl-2 及 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橘红素处理组增殖、迁移能力显著下降(P<0.01),细胞凋亡数增加,自噬蛋白 p62 的表达浓度依赖性升高(P<0.05),凋亡蛋白 Bax表达增加(P<0.05),Bcl-2 表达下降(P<0.05),磷酸化的 p-Akt和 p-mTOR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橘红素可通过抑制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调控 SGC-7901 和 BGC-823 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并可抑制其自噬.

    橘红素胃癌自噬增殖凋亡PI3K/Akt/mTOR信号通路

    SOCS-3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对肥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

    申海剑年媛媛孟宪梅
    167-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 SOCS-3 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对肥胖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 100 例 GerdQ 量表评分>8 分的 GERD 患者.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方法研究 SOCS-3 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PCR-测序法对 SOCS-3 基因 rs4969168 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肥胖相关指标(BMI、体质量、身高、腰围)、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洛杉矶分级与 rs4969168 位点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结果 肥胖组 GERD患者 SOCS-3 蛋白表达最高,超重组其次,正常组最低.不同基因型 GERD 患者 BMI 值:AA(26.21±3.41)kg/m2、AG(24.42±2.04)kg/m2、GG(23.90±2.68)kg/m2(P = 0.011),腰围值:AA(91.34±10.85)cm、AG(88.90±8.93)cm、GG(84.28±8.00)cm(P= 0.03),rs4969168 位点基因型中等位基因 A出现频率与 BMI、腰围的平均水平呈正相关.GERD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程度与 rs4969168 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P= 0.037);随着 A等位基因出现频率减少,GERD患者出现严重食管黏膜损伤的比例增加.结论 rs4969168 的等位基因A在GERD人群食管黏膜炎症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对于高 BMI的 GERD患者,食管黏膜 SOCS-3 蛋白表达增高可能是等位基因 A产生保护作用的重要因素.

    肥胖胃食管反流病SOCS-3基因多态性

    超细胃镜结合京都胃炎分类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及其药敏结果分析

    刘时助宋晓晖王宏光沈宇佳...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白光内镜下各种胃黏膜形态改变,评价其在我国 H.pylori相关性胃炎人群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同时行超细胃镜检查、14C尿素呼气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H.pylori抗体患者共 232 例,采用京都胃炎分类的诊断标准,计算患者京都胃炎评分,分析内镜下胃黏膜表现诊断 H.pylori 的准确性及诊断效能,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京都胃炎评分≥2 分预测H.pylori感染准确率为 90.09%,灵敏度为 94.54%,特异度为 73.47%.其中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灵敏度较高,特异度较低;弥漫性发红、白浊黏液、点状发红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萎缩、黏膜水肿灵敏度、特异度均较低.萎缩、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结节、弥漫性发红、白色浑浊黏液、点状发红、黏膜水肿在 H.pylori感染患者中占比显著高于未感染 H.pylori患者(P<0.05).萎缩、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结节、弥漫性发红、白色浑浊黏液、点状发红、黏膜水肿是 H.pylori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在 H.pylori培养阳性的 110 例标本中,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 9.09%、66.36%、81.82%、60.91%、0.91%、0.胃镜表现有萎缩、皱襞增宽肿大蛇行、结节、弥漫性发红、白色浑浊黏液、点状发红的患者出现甲硝锉耐药显著高于未出现以上胃镜表现患者(P<0.05).结论 超细胃镜结合京都胃炎分类可提高 H.pylori检出率,治疗上可优先选择耐药率低的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可提高 H.pylori根除率,超细胃镜结合京都胃炎分类可有效及时发现 H.pylori耐药性.

    超细胃镜京都胃炎分类幽门螺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