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段芳龄

月刊

1006-5709

wcbx@chinajournal.net.cn

0371-66792002

450052

郑州市大学路40号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努力做到普及与提高并重,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和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原则,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在办刊过程中非常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可读性、适用性、创新性、导向性、及时性和政策性,努力做到编辑和出版标准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26、25(OH)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赵琳杨斌赵锁王科文...
    1010-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血清IL-26、25(OH)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收治的 120 例 CHC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 50 名作为对照组,采用 ELISA 检测 IL-26 及 25(OH)D 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中 IL-26 水平升高,25(OH)D水平降低(P<0.05);与 F0~F1 分级相比,F2~F3 分级的 CHC 患者血清中 IL-26 升高,25(OH)D 水平降低(P<0.05);与F2~F3 分级相比,F4 分级的 CHC 患者血清中 IL-26 升高,25(OH)D 水平降低(P<0.05);与高病毒载量组相比,低病毒载量组的CHC患者血清中 IL-26 降低,25(OH)D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CHC患者血清中 IL-26 水平降低,25(OH)D升高(P<0.05);与不良预后患者的 CHC 患者相比,非不良预后的 CHC 患者血清中 IL-26 水平降低,25(OH)D 水平升高(P<0.05);在 CHC 患者中IL-26、25(OH)D呈负相关(r=-0.766,P<0.001).结论 CHC患者血清 IL-26 升高、25(OH)D 降低,并与肝纤维化程度及 HCV 病毒载量有关.临床治疗后,可逆转这一现象.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白细胞介素2625羟维生素D病毒载量肝纤维化

    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

    郭焕银刘立新郭晓红
    1015-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列线图模型预测肝硬化 PVT 发生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6 月至 2022 年 10 月于我院消化内科及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 208 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合并 PVT,将其分为PVT组(n=85)和无PVT组(n=123).利用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硬化 PVT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多因素分析结果应用 R语言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通过绘制 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对该列线图模型的准确性及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间在脾切除术、内镜治疗、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门静脉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门静脉直径增宽、脾切除术、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是肝硬化患者 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及区分度,有一定的临床效用.结论 对于该列线图模型评分较高的患者,应注意定期监测随访,在排除出血风险后必要时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

    通过scRNA-seq和批量RNA-seq的综合分析建立基于CAF特征的HCC预后预测模型

    安外尔·约麦尔阿卜拉孙莉莉刘富中迪丽娜尔·叶尔夏提...
    1021-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整合批量 RNA-seq数据和单细胞 RNA-seq 数据挖掘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的特征标记以及探索 CAF特征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获得 HCC scRNA-seq数据,用 Seurat,Monocle 2 软件包分析 scRNA-seq 数据确定了细胞簇以及分化轨迹,还对所有细胞簇特异性表达的标记基因集进行了富集分析.然后整合 RNA-seq基因表达和相应的临床信息数据,鉴定 CAF特征,并采用单因素 Cox回归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 CAF特征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划定风险组,建立列线图验证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通过对 scRNA-seq和 RNA-seq数据的整合分析,确定了 HCC中的 7 个细胞簇,并鉴定出了 15 个预后相关CAF基因.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TTK、EZH2、EME1、SLC7A11、DNAJC6、PNCK、TERB2、S100A8 和 PTPRD-AS1 作为 CAF 特征基因.基于这些基因构建并验证预后特征,根据特征风险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低风险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风险组,此外 ROC 曲线和列线图表明风险评分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肝癌患者的预后.结论 我们通过 scRNA-seq分析技术试图探索 HCC 中的 CAF 特征,并建立基于 CAF 的风险特征来预测 HCC患者的预后,该特征有助于对 HCC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肝癌CAF特征scRNA分析技术预后预测模型

    肝癌TACE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石丹丹陈晓琦杨芳明赵晴...
    1027-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TACE术后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库至 2023 年 2 月 1 日发表的有关肝癌 TACE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由 2 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软件 Rev Man 5.3 对纳入文献进行 Meta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 通过筛选最终共纳入 9 篇高质量队列研究进行 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甲胎蛋白(OR=3.05,95%CI:1.11~8.38,P=0.03)、白蛋白(OR=5.79,95%CI:2.46~13.62,P<0.0001)、肿瘤分化程度(OR=2.64,95%CI:1.00~6.92,P=0.05)、肿瘤数量(OR=3.76,95%CI:1.71~8.27,P=0.001)、肿瘤 ADC值(OR=0.01,95%CI:0.00~0.09,P<0.0001).结论 肿瘤直径、甲胎蛋白、白蛋白、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数量和肿瘤 ADC值是 TACE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危险因素Meta分析

    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联合明胶海绵颗粒在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中的临床研究

    姜胜攀郑石林高小青谭一清...
    1033-1036,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联合明胶海绵颗粒在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中的临床效果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5 年 8 月至 2021 年 12 月我院介入医学科诊治的肝血管瘤患者 80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 TAE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观察组联合明胶海绵颗粒干预,两组治疗术后完成 6 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手术有效率、手术指标、肝肾功能、总胆汁酸、血管瘤大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 6 个月后有效率为 97.50%,高于对照组的 85.00%(P<0.05);两组术后 6 个月瘤体直径均缩小;观察组瘤体直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 6 个月 Scr、BUN、ALT、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6 个月 TBA 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 6 个月 TB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围术期发热、术后感染、肝区疼痛、胆心反射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联合明胶海绵颗粒用于肝血管瘤 TAE 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有效率,手术创伤较小,对患者肝肾功能影响较小,能改善总胆汁酸水平,可缩小血管瘤,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明胶海绵颗粒肝血管瘤肝动脉栓塞并发症

    经ERCP联合SpyGlass DS治疗的74例不明原因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马丽娜·阿新拜张立平王林恒王允亮...
    1037-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道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联合 SpyGlass DS治疗的不明原因胆管狭窄(indeterminate biliary stricture,IBS)患者的临床资料,为 IBS的诊疗提供更多临床数据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1 月至 2023 年 4 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 ERCP 联合 SpyGlass DS 治疗的 74 例 IBS患者的临床资料,归纳采用SpyGlass DS直视下视觉印象评估良恶性狭窄的情况,总结 SpyGlass DS引导下视觉印象和 SpyGlass DS 引导下活检(SpyBite 活检)在诊断 IBS的性能特点.结果 共纳入 74 例 IBS 患者,男 49 例,女 25 例,年龄(67±12)岁(26~94 岁).74 例患者中,61 例(82.4%)直视下考虑为恶性狭窄,其中 40 例(65.6%)病理诊断提示恶性,5 例(8.2%)病理诊断未提示恶性,16 例(26.2%)未取活检.随访过程中,有 1 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被诊断为恶性肿瘤,而其余患者未发现进展;13 例(17.6%)SpyGlass DS 直视下考虑为良性狭窄,其中 3 例(23.0%)病理诊断恶性,5 例(38.5%)病理诊断未提示恶性,5 例(38.5%)未取活检并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狭窄处进展.SpyGlass DS直视下视觉印象为肿瘤血管、增生物、黏膜不规则/结节性/增生性改变、黏膜损伤、胆管内渗出物的表现而病理诊断提示恶性的占比分别为 24.4%、20.0%、62.2%、2.2%、8.9%.SpyGlass DS直视下视觉印象的敏感度为 88.9%,特异度为 37.5%,准确度为 81.1%,SpyBite活检的诊断敏感度为 95.7%,特异度为 66.7%,准确度为 92.3%.结论 对 IBS 可采用 ERCP联合 SpyGlass DS进行诊断,可大大提高疾病确诊率.

    不明原因胆管狭窄ERCPSpyGlassDS视觉印象SpyBite直视活检

    便携式消化内镜操作培训模式的初步研究

    任荣荣闫婧爽潘飞王子恺...
    1045-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适用于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上消化道内镜(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UGIE)操作培训最佳模式.方法 应用我团队研发的便携式内镜及仿真上消化道模型开展 UGIE检查教学培训,并与传统直接临床内镜教学模式对比.在 10 课时、20课时培训后由带教老师指导两组学员分别完成 3 例人体胃镜操作,记录操作时间、规范化胃镜图像采集张数,并采用上消化道内镜技术综合评估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ic Skills for Upper Endoscopy,GAGES-UE)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差异.结果 每组各有 4 名学员完成教学及考核,两组学员经过 20 课时培训后各项成绩均优于培训 10 课时.两组学员培训 10 课时后,便携内镜教学组 UGIE操作时间短于传统教学组[(877.00±104.16)s vs(995.04±105.84)s,P<0.001],GAGES-UE 通过咽部操作分项评分高于传统教学组[(3.75±1.15)分 vs(3.13±1.08)分,P<0.05];10 课时培训后,两组学员UGIE操作规范图片采集张数、GAGES-UE总评分及除咽部操作其他分项评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 20 课时后,便携内镜教学组通过咽部操作评分以及维持内镜视野清晰评分高于传统教学组[(4.63±0.65)分 vs(3.13±1.08)分,P<0.05;(3.50±0.59)分 vs(2.75±0.61)分,P<0.05];而在胃镜检查总时间、规范化采集图片张数、GAGES-UE总评分及 3 个分项评分(循腔进镜熟练度、顺利进入十二指肠降部、胃镜检查质量)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IE检查新型教学模式在通过咽部关键部位方面优于传统内镜检查教学模式,其前期培训可在医院外进行,减少培训所需患者例数,更适用于基层医务工作者教学培训.

    便携式消化内镜YunSendo仿真上消化道模型上消化道内镜操作培训

    EBV相关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燕书明张婧怡吴曼卫珮如...
    1049-1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范围广泛,包括病毒性食管炎、EBV 相关胃癌、EBV+黏膜皮肤溃疡、慢性肝炎及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并促进炎症性肠病临床病程恶化,本文针对与 EBV 相关的消化系统疾病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EB病毒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病理学

    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影响因素

    刘晓娜武希润
    1055-1058,1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变化,消化道肿瘤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其中胃癌是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而我国电子内镜的迅速发展,对于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诊断提供了巨大帮助.因此,准确地探讨EGC浸润深度的影响因素,对于选择治疗方式和判断患者预后具有很大意义.我们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对于影响 EGC 浸润深度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发现 EGC浸润深度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与性别、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大小和数目、病变特征及H.pylori感染等.但总结后发现,性别和年龄对于 EGC浸润深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位置是否对浸润深度有影响尚存在争议,肠型胃癌、组织学类型、肿瘤直径≥2 cm、溃疡型、H.pylori感染均影响 EGC 的浸润深度.因此,本文旨在综述 EGC 浸润深度的影响因素,以期对于 EGC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早期胃癌浸润深度影响因素

    人工智能在胃癌内镜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叶永娟段睿潇袁浩郑亚...
    1059-1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全球癌症前十,但由于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早期病变难以识别、内镜医师在检测病变时缺乏经验,致使早期癌症的检出率较低.由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内镜医师检查过程中能进行实时反馈,近年来 AI 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内镜检查,如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浸润深度的预测、病变面积的测量等,在内镜医师检查性能及规范内镜医师操作方面均有帮助,有助于评估个体进展风险和指导治疗决策.本文就 AI在胃癌内镜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胃癌内镜诊断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