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博
文博

徐进

双月刊

1000-7954

zhongxinwenbo@126.com

029-85238907

710061

西安市雁塔西路193号陕西省文物局办公楼

文博/Journal Relics and Museolog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专题研究、田野考古调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馆藏一级品的介绍与研究和文物的科学保护与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庆祝《文博》创刊40周年

    侯宁彬
    3页

    栉风沐雨四十载 砥砺前行展新颜——记《文博》发展四十年

    罗晓艳
    4-7页

    天山地区史前房屋墙壁的初步研究

    任萌赵云涛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山沿线的史前房址数量丰富,结构各异.本文以这些房屋的墙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考古发现的堆积与遗迹遗物现象,结合民族学调查,将天山地区史前房址的墙壁分为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三大类,直立墙体又分为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两类.文章详细讨论了各类墙壁的结构,复原了构筑过程.最后探讨了墙壁与房屋的建造方式、结构、规模、功能,以及与人类居住形态之间的联系.

    天山地区房址墙壁直立墙体毡墙地坑壁

    关中地区商代文化和社会的结构与变迁——从地貌学对"水系古文化"的进一步理解和阐释

    宋江宁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学术史和"无角度、不(非)学术"的思考,从地貌学角度重新构建了关中地区商代的地貌,并探讨了其与聚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地貌和水系等因素与关中地区商代聚落的分布密切相关,也深刻影响着区域文化和社会的结构与变迁.这既是对刘军社所提水系与古文化等相关认识的进一步理解与阐释,也体现了考古学研究中角度的重要价值.

    地貌学文化社会结构变迁

    宝鸡旭光M19及关中春秋早期戎狄遗存刍论

    张天恩
    23-33,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宝鸡旭光墓地石椁墓M19的葬俗和随葬品形制独特,是典型的戎狄文化墓葬在关中的首次亮相.其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内蒙古宁城南山根石椁墓及出土文物具有相似性,可能早到春秋早期.结合韩城梁带村、澄城刘家洼芮国墓地出土的与戎狄文化相关的金器、铜器,以及其他零星出土文物,可以对关中地区春秋早期或略晚的戎狄文化遗存的基本特征、分布状况、文化属性等有初步认识,进而了解此期戎狄人群、文化与中原周秦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其在关中东周早期社会格局中的地位及影响.

    春秋早期关中戎狄遗存

    论早期匈奴的地望与文化

    梁云苗钊瑞
    34-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至汉代匈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早、中、晚期三大阶段.早期指战国至西汉早期,此时匈奴的统治中心应在漠南,即河套及大青山一带.近年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燕然山铭",不足以构成此观点的反证.内蒙古中南部东周至秦代的牧业文化自东向西有毛庆沟类型、西园类型、桃红巴拉类型,只有桃红巴拉类型与中晚期匈奴墓反映出的匈奴族固有传统特征最吻合,应是早期匈奴的文化.毛庆沟、西园类型则分别是楼烦、林胡遗存.三者在生业方式、社会分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匈奴崛起于漠南,有其必然性.

    早期匈奴地望漠南桃红巴拉类型

    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与"大凉州石窟"

    韦正周昕语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第74、78窟为代表的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上限可以到十六国晚期,下限在北魏洛阳时代之前.这些早期洞窟与河西石窟连为一体,可统称为"大凉州石窟",其来源近为新疆,远则中亚乃至印度."大凉州石窟"并无鲜明统一特征,而以各地各具特色为主,其形成背景在于各地对东来佛教艺术的自由吸收和发挥,这与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特性相符.与以往认识不同,本文认为麦积山早期洞窟影响了云冈石窟.包括麦积山早期洞窟在内的"大凉州石窟"曾影响到云冈,但不限于云冈,这个认识对于理解东部地区石窟具有重要的意义.

    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大凉州石窟

    唐陵陪葬墓再论

    王小蒙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唐陵陪葬墓置于唐陵陵园的总体规划中,考量陪葬墓在陵园中区位、排列秩序的变化,探讨从"斟酌汉魏"到"乾陵模式"的陪葬墓制转换过程.并结合各唐陵经营陪葬的历史背景,论述了以墓主主身份、陪葬墓数量为突出标志的分期演化规律.

    唐陵陪葬墓陵园规划

    论唐代双室砖券墓的"神龙模式"

    李明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已发现的唐代双室砖券墓,唐中宗朝至玄宗朝初期下葬的15个墓例具备典型规律和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命名为"神龙模式"墓葬.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神龙模式"墓葬作以综合分析,认为其密集出现是由"后武则天时代"的特殊政治背景决定的."神龙模式"的积极制作者是"后武则天时代"的宗室女性,其消失是缘于唐玄宗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墓葬规模和葬礼规格关乎政治秩序,当"后武则天时代"的政治环境已经不存在了,"神龙模式"这种利用葬礼表达政治意图的手段也就自然失去了市场和利用价值.

    唐代后武则天时代双室砖券墓神龙模式女性参政

    中国天文考古学刍议

    周晓陆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文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是古代天文史学的物化表征.该学科不仅为天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物质材料,还为研究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证据.本文探讨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并对学科的发展路径和体系建设提出了看法与反思.

    古天文学考古学中国天文考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