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教育研究
外国教育研究

孙启林

月刊

1006-7469

0431-85098501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外国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载文研究日本、欧美等国的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及教学方法,涉及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报道教育改革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局限与超越

    滕珺江竹君韩思阳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以及联合国召开"教育变革峰会",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话语.它根植于人文主义传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前的前瞻性教育报告一起,建构起与时俱进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然而,当人文主义与西方个体理性的底层逻辑相结合时,无法解决个体利益争斗和有效的共同体建设等问题,阻碍了人文主义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中华文明中的关系理性能够为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未来超越提供思路,培养具备"关系素养"的人来建立真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未来全球教育治理的可能贡献.

    全球教育治理新的教育社会契约人文主义关系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

    比较教育研究差异性逻辑的实践向度与价值尺度

    王超孔令帅
    1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中心的普遍主义价值导向影响下,非西方国家比较教育研究长期以来过度追求教育的同一性而忽视了差异性,造成了研究视域的窄化、方法论民族主义的僵化和服务教育改革能力的弱化,自身也陷入学术依附的发展困境.对此,将坚持教育的差异性作为本体论前提,关注教育关系的复杂性作为方法论基础,尊重教育发展的主体性作为实践论要求,实现教育利益的共享性作为价值论旨趣的差异性逻辑,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思路.比较教育学者需要坚持"在世界之中平等对话"的实践向度,通过转换研究视域,更新研究方法,增强学术自主,提升服务能力,才能将差异性逻辑转化为具体的方法论原则,并在尊重教育差异中推动实现全球教育共同发展.比较教育研究提倡差异性逻辑,并不是要将其绝对化,还需遵循求真、向善和爱美的价值尺度,朝向教育本身探索教育规律,推动全球教育善治实现共同福祉,加强教育生态正义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比较教育同一性逻辑差异性逻辑实践向度价值尺度

    日本地方院校赋能地方振兴的理念缘起、模式探索及实践经验——以信州大学为例

    陈川胡国勇
    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自由主义教育改革形塑的大学"选择与集中"竞争场域中,服务地方振兴与实现特色化办学是日本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必须兼顾的双重逻辑.日本政府通过行政、财政手段开展政策诱导,在促进高等院校职能强化/分化改革的同时,将地方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进行"地域化"限定.信州大学"地域贡献"框架遵循全方位地域志向办学的组织架设理念,以地域多元利益主体的协作共生为基点,建构出集地域定向科学研究群、区域产教融合孵化地、社会协作共创中心三位一体的地域贡献体系,实现以服务地方为支撑的大学组织革新.然而也因价值定位不清、职能匹配错位、协作体系松散等问题面临"大学不安,地方不满"的实践困境.反思日本地方院校赋能地方振兴的探索与努力可为我国地方院校提供规整办学定位、互嵌区域学校职能、革新系统组织等实践经验.

    日本地方院校社会服务地方振兴分类办学

    韩国尹锡悦政府地方大学战略转向与行动方略

    杜岩岩张赫
    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方危机不断升级、大学出现实力断层以及以往战略成效不足的时代背景下,韩国尹锡悦政府于2023年初开始推进以"RISE"和"地方全球大学"为核心的新一轮地方大学战略,将地方大学作为破解韩国社会问题、引领区域与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相较于以往地方大学战略,新一轮战略主张强化地方大学区域核心地位、集中培育高水平地方大学、推动高等教育权责下移以及激发地方自主创新潜能的战略转向,并通过部署战略遴选方案,分批选拔优势试点;依托地方自治基础,搭建战略实施系统;简化选拔评估程序,降低大学运作成本;开启官方角色转换,全面提供战略保障四方面举措积极加以推进.

    韩国地方大学非首都圈大学创新

    学生创造力评估:国际经验及未来展望

    胡朗宁吕立杰
    6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力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全面、科学且客观地开展创造力评估,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相关研究的热点话题.相较于国外较成熟的大规模创造力评估研究,我国在此领域仍处于发展状态.国外的创造力评估主要分为四种取向,即注重内隐性结果的思维测量取向、考查外显性结构的作品评价取向、关注过程性经历的人格探究取向、聚焦综合性素养的发展推进取向.多元取向下的评估工具述评,不仅全景式描绘了创造力评估发展的趋势,也为我国在此领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提供了借鉴.

    创造力创造力评估取向评估工具

    未竟的影响:澳大利亚高校"双科研评价机制"的设计与争议

    张强
    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影响议程在学术领域的兴起,非学术影响评价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正成为世界各国科研评价改革的重心.2018年澳大利亚在"科研卓越评估"(ERA)基础上,引入"社会互动与影响力评价"(EI),形成"学术影响"与"非学术影响"并举的"双科研评价机制".前者立足于发挥知识生产创新的核心功能,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在此基础上后者致力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二者联合构建出科研内在质量和外在效益相得益彰的创新型制度设计.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单一制度设计,澳大利亚统筹多重制度的运作逻辑,以谋求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的突破性变革,重拾了历史上因政治因素而被搁置的非学术影响评价,构筑出科研发展的战略合力,但同时也面临功能定位、要素构造、实践指向等方面的争议.值我国开展有组织科研之际,上述经验思路对如何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可以提供反思和镜鉴.

    澳大利亚科研评价非学术影响科研治理有组织科研

    国际教师教育教学法研究的特征、知识建构及启示

    徐淼宋萑
    9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师教育领域建立一套有效的、系统的教师教育教学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国还未形成教师教育教学法的系统知识来回应现实实践,国际研究可为此提供视野与基础.当前国际上关于教师教育教学法的研究呈现出强调教学专业复杂性、形成教"教"与学"教"的基本框架、重视教学推理与思考明确化、发展多种立场或取向、关注理论与实践关系等特征.围绕这些关注点,可构建起包含教师教育教学法价值论、本体论、主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的知识体系.这启示我国学界未来在教师教育实践的整体系统下,针对教师教育教学法重构内涵、建设多样态的学术共同体、推进多学科理论建构与实证探索并行的路径,并作用于中国自主的教师教育知识体系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教师教育教学法教"教"学"教"知识体系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指向协同共生的美国新教育研究生院教师教育改革探析

    陈武林陈颖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所有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师是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愿景.近年来,变革传统教师教育的呼声愈发高涨,这使得市场力量在美国教师教育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教师教育由此显现出协同共生的发展特征,具体表现为培养主体多样化、教师培养项目定制化、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实践导向.新教育研究生院作为美国教师教育新兴的供给主体,面向合作学校/特定学科的师资供给和申请者的需求,基于多场域进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课程设计和循证性过程性评价,融合多方力量有效参到职前教师培养中.这种新模式对于我国探索多元协同的教师教育支持系统、关联共生的课程设置和实施循证性过程评价等具有启示意义.

    美国新教育研究生院教师培养模式临床实践型教师多元协同

    投稿须知

    《外国教育研究》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