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

胡文仲

双月刊

1002-5529

wgwx@bfsu.edu.cn

010-88819929/9930/9931/9867

100089

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

外国文学/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外国文学研究学术期刊,以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广泛关注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重点介绍国外作家作品研究和批评理论的趋势和动向,为国内学者提供研究借鉴,展示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内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提供深入钻研和新的探索,同时坚持文学特色,追求开阔的视野、准确简洁、自然清新的文风,致力于营造百花齐放、生动活泼的学术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托马斯和比尤拉》中的黑人性和黑人中产阶级家族史书写

    王卓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非裔桂冠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获奖诗集《托马斯和比尤拉》被学界普遍视为她回归"黑人性"的作品.达夫通过对"黑人性"的性别化书写和流动性书写成功质疑并协商了"黑人性"是由种族差异性和阶级、性别一致性决定的观点.在诗集中,"黑人性"演化为一个异质性场域和一个种族、性别、阶级的多元对话空间,而这一独特的"黑人性"再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质疑并颠覆了美国非裔身份书写中的种族单一维度和由此生成的黑人刻板印象.同时,在夫妻之间的隐性对话和个人与历史之间的显性对话形成的张力之中,达夫书写了一部有态度的美国黑人中产阶级家族史.

    达夫《托马斯和比尤拉》黑人性中产阶级家族史

    日本女性文学与中国

    肖霞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频繁.古代中国文化给日本以巨大影响,汉诗文是贵族必须掌握的基础教养;女性文学也不例外,额田王、紫式部等人的作品从构思、意境到遣词造句等都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近代日本"脱亚入欧",开始将中国"他者化",为建构自己的现代身份,日本女性与男权社会合谋,歪曲、丑化中国,她们的言行极大地改变了日本人的中国观.战争期间许多日本女性因各种原因来到中国,为中国人的善良淳朴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服,中国成为她们的心灵故乡,书写中国成为她们文学的原点与表现内容.她们在思考战争与人性的同时反战、反核,建构了各具特色的文学.

    日本女性文学中国影响中国书写

    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创作的若干转向

    陈方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女性文学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至今,其内部发生了若干转向.女性小说创作主题呈现多样化趋势,女作家们从家庭、女性私人生活等"小主题"转向个人历史、家族历史、20世纪国家历史以及跨越性别的全人类性质主题,聚焦族裔、身份、知识分子命运以及文化记忆等问题.女性叙事从内囿、封闭、私密的空间转向更为开阔的空间,河流、城市等空间形象扩大了女性叙事的边界和范围,而梦境等非现实空间则增强了叙事张力.女性作家更加偏爱长篇小说,文学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征,风格上的杂糅、虚构和非虚构之界限的模糊成为新的趋势.上述转向折射出当代俄罗斯女性作家创作的总体特征,也体现了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作品中所渗透的女性意识的不断演进.

    当代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女性小说创作女性意识

    从"百纳被"到"麻将会"——《喜福会》中的姐妹情谊

    张莉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方历史上,姐妹情谊经历了从家庭范围内的血亲关系走向公共领域中的女性友谊,继而形成女性共同体的漫长历程.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对姐妹情谊的书写,在继承西方女性文学传统中"百纳被"叙事和审美的基础上,融合了以"麻将会"为象征符号的、和合共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消解了姐妹情谊在性别、阶级、族裔等问题上的二元对立,调和了女性共同体内部同质化与个性化的矛盾,为姐妹情谊在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华裔女性的智慧和策略.

    谭恩美《喜福会》姐妹情谊百纳被文化共同体

    作为生态女性主义核心批判路径的删截叙事简析

    韦清琦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玛蒂·基尔提出的"删截叙事"表明,很多话语体系只停留在问题的入口处而没有深入其根源,在视野上呈现出不完整和不彻底性,是脱离了语境的叙事.交叠性的思考方法能够指出寻找被"删截"部分的路线图,并且发出这样的警示:假如不能找出被删截的因素,那么已有的观念就是孤立、残缺的,由此展开的考察、关怀和评判始终处于不能完善的状态.生态女性主义据此而提倡的整体论,是在看到种种被删截或被忽略的元素的前提下,力求对这些失却部分的追索.在实际的批评操作过程中,交叠性理论、"删截叙事"批判、整体性思维成为密不可分、彼此支撑、相互激荡的铁三角.

    删截叙事交叠性整体性生态女性主义

    "陌生"的乡土:论伍尔森的南方书写

    周铭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斯坦丝·费尼莫尔·伍尔森很久以来一直被评论界视为乡土色彩作家而遭到贬抑.本文将伍尔森的创作置于美国内战后南方游记书写的语境中,展现其作品对于美国南方的"陌生"想象,认为评论界的性别政治遮蔽了伍尔森作品的真实内涵.她的南方书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色彩文学,而是呼应了当时在文化上整合南方的美国国家话语,始终聚焦于美国的现代化与一体化进程.本文认为,伍尔森的创作将南方刻画成"角落"和"文物",将南方人刻画成"陌生之地的陌生人",在主题上体现出强烈的北方收编南方的文化政治意图,因而与诸多男性经典一样属于"国族主义"文学.

    伍尔森乡土色彩南方游记陌生

    空间形式小说的意义生成机理研究

    韩智浅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空间形式小说的意义生成机理有助于理解这类小说的意义机制和现代小说的美学形式,为构建空间叙事理论提供依据.场景、意识流叙事、意象和文体技巧是四类核心意义单元.场景建构是作者表达瞬时经验的手段.意识流叙事、意象和文体技巧将场景构成要素转化为象征代码,将场景转化为意象性空间,创造融物质性和超越性于一体的艺术形象.空间形式小说意义单元的组织法则与音乐对位法相通.同类型意义单元顺时分布在叙述时间中,以重复、转接、并置等方式相关联,生成独立主题线索.不同类型意义单元依托同时性时间意识,同步行进于故事时间中,以因果、对照、反讽等方式相关联.意义单元的相互作用营造出"映现效果",其内在机制是"历史化".

    空间形式小说意义生成机理发生学研究经验表达

    死亡,独异性与责任:德里达后期思想中的死亡诗学

    李雨轩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里达20世纪90年代对死亡问题有相对集中的论述,《赠予死亡》是其中的代表作.他从帕托裘卡、克尔凯郭尔等人的著作出发,参考海德格尔、列维纳斯的观点,对死亡问题进行了独到阐释.死亡在德里达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赠予"的非经济性,二是通常意义上的生命消逝.就第二层含义而言,德里达在《赠予死亡》中接受了海德格尔对死亡向来属己性的规定,将死亡视为独异性和责任的基础,并建构了现代的责任主体.在对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讨论中,德里达既将上帝一般他者化,又将上帝内在化、自我化,从而揭示了伦理决断的普遍绝境.但在之后的《绝境》和《持存》中,德里达又试图引入他者与自我的关系,解构死亡的向来属己性,展现了死亡诗学的变易过程.

    德里达死亡诗学独异性责任上帝

    愉悦

    殷企平
    8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几何时,愉悦话题变成了雷区,其背后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某些"前卫"理论兴风作浪的原因.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愉悦的三个命题:一、何为愉悦;二、为何愉悦;三、愉悦何为,这些命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其间的复杂性和相关性不可不察.愉悦究竟为何物?就西方文论而言,最富魅力的相关学说来自康德,他的论述为后来华兹华斯等人倡导愉悦的重要性和深广功用铺平了道路.从华兹华斯到克默德,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思想脉络,即强调愉悦关乎人类尊严,关乎生命的奥秘.从亚里士多德到马尔库塞、詹明信和伊格尔顿,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即不断拓宽井深化愉悦功用的努力.

    愉悦趣味尊严共享共同体

    哥特生态

    蒋建
    104-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哥特生态,作为哥特与生态相结合的批评理论,是一种试图重塑自然形象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荒野,发轫于非人类转向,对浪漫化、绿色化的自然进行重新编码,凸显其神秘、暴力、恐怖的一面.它借鉴和吸收了物质生态批评、后殖民生态批评和生态女权主义的理论成果,形成了非人类哥特生态、种族哥特生态、女性哥特生态三个理论样态.它以"生态恐惧症"为内核的自然观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本质,以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还为分析与绿色生态批评格格不入的哥特文学或文学中的哥特元素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和理论依据.

    哥特生态哥特自然哥特躯体生态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