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聂珍钊

双月刊

1003-7519

wwyj@mail.ccnu.edu.cn

027-67866042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的宗旨是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的新动向,刊载我国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开拓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新课题,扩展我国文艺界的视野并提供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瑟:写作就是倾听,作者另有其人——约恩·福瑟访谈录

    克里斯蒂娜·莫德雷亚努约恩·福瑟王语嫣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恩·福瑟在接受克里斯蒂娜·莫德雷亚努采访时,谈到了他对易卜生的复杂感情,并就戏剧创作、戏剧排演、戏剧风格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福瑟表示,他十分钦佩易卜生,认为他是个颇具天才的"戏剧魔王";但他觉得易卜生的戏剧里没有爱,没有怜悯,因而对他是敬而不爱.对于戏剧创作,福瑟有他自己比较独特的一套理念.在他看来,写作就是倾听,是一种源自内心或某个他知之甚少的地方的神秘行为,名叫福瑟者只是听到早已被书写的东西并记录下来,作者则另有其人.福瑟认为,戏剧吸引他的是那些难得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灵感通的瞬间,而那些珍贵的瞬间,使戏剧超越国籍和语言,成为一种通过情感来理解世界的方式.此外,福瑟非常重视戏剧音乐,在他看来,音乐层面的精准和完美适配是其戏剧在多种标准下成功演出的关键.

    约恩·福瑟易卜生倾听神秘

    约恩·福瑟戏剧的诗性极简主义与人文理想

    何成洲
    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荣膺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性极简戏剧在欧洲戏剧界独树一帜.福瑟的剧作,以极简主义的美学实验为基石,构筑了抽象而又质朴的时空情景,同时融合了回旋往复的音乐节奏与抒情诗歌的文体特征,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极简舞台空间与文本布局.福瑟的戏剧,将大海、波涛、黑夜、孤独矗立在海边的老房子等自然地理意象与 日常生活图景相并置,犹如一幅淡淡的舞台水墨画,生成了情景交融的挪威西部峡湾的冷冽意境.在交织的舞台风景背后,福瑟聚焦于普通人、甚至是失败者的生存困境,不断地激荡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福瑟的戏剧不仅意在唤起人们的情感协奏,而且试图重新构建以戏剧完成自我拯救的人文理想.

    约恩·福瑟极简主义舞台风景理想主义诗意

    新感性、新思维与福瑟戏剧的新模式

    汪余礼
    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恩·福瑟的戏剧创作,相对于从古希腊到易卜生的欧洲传统戏剧而言,不是局部创新,而是根本革新.其根本革新主要体现在:欧洲传统戏剧创作基于"理念论"哲学传统,最重视的是"看",而福瑟的戏剧创作则基于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解构论"新传统,最重视的是"听";通过转向以倾听为主的后形而上学感知范式,福瑟重构了一种把诗性、音乐性、神性与戏剧性融合在一起的"新感性",又化用了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的哲学思想,孕成他自己的新思维,进而创造了一种将极简戏剧、音乐诗剧、静默戏剧、灵知戏剧、留白戏剧等融为一体的新戏剧,形成了 一种独特的戏剧创作模式.其创作模式的内核,是在倾听中直呈人类的处境与本质,在危机、忧惧、向死而生中逼出人的"存在与时间".约恩·福瑟的戏剧创作模式,既体现出后形而上学时代艺术家对于"倾听"的倚重,也体现出直呈本质的极简书写的巨大活力,还反映出接受者的"创造性合作"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的特殊重要性.

    约恩·福瑟艺术革新新感性新思维新模式

    全球化语境中的启蒙现代性——18世纪欧洲的东方形象与乌托邦小说的发展

    金雯
    3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源于16世纪的乌托邦小说在18世纪发生了重要转型,欧洲作家纷纷开始想象在东西方文化杂糅基础上形成的理想社会,推动了西方现代性的缔造.乌托邦小说的转型与此时欧洲建构起来的东方形象紧密相关.16至18世纪,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初步传入欧洲,在东西方关系呈现拉锯状态的背景下,西方人对东方毁誉参半,构建了复合的东方形象.启蒙时期的欧洲作家在想象理想化虚拟社会的时候经常指涉东方宗教中的物质起源思想、东方国家政治制度特点等文化特征,使其与西方思想并置并发生对话关系,即以乌托邦小说为载体探索西方文化在与东方文化的深度接触中实现现代转型的条件和可能性.其中一个重要案例是1710年出版于海牙用法语写成的《雅克·马瑟的航行与历险》,这部作品鲜明地体现了 18世纪乌托邦小说的发展,揭示了东方思想在西方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

    18世纪乌托邦小说《雅克·马瑟的航行与历险》东方主义启蒙运动

    《英雄德行》与《鲁滨逊漂流记》——一场围绕中国的古今之争

    陈西军
    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英国的混乱局面,坦普尔参照复辟时期的共和主义德行,提出了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君主为中心的政治秩序的英雄德行.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英雄德行是其中的典范.在光荣革命之际,古派的坦普尔盛赞中国英雄德行违背了今派在光荣革命中确立的君主立宪制,遭到了笛福所著《鲁滨逊漂流记》的反对.作为中国英雄德行基础的农业经济也与《鲁滨逊漂流记》主张的重商主义相抵牾.坦普尔想通过颂扬中国的英雄德行来恢复光荣革命之前的旧体系,笛福则希望借助《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中国来否定旧体系,达到捍卫光荣革命成果的目的.两者都无法回避中国的影响.

    《英雄德行》《鲁滨逊漂流记》中国古今之争

    在语文学、历史主义与诗学之间——论18世纪德国东方学的创生

    梁锡江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因其自身的政治、地域与文化特点而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英法的东方学研究路线.在坚持传统神学的基础上,德国学者利用自身的严谨性,结合英法等国家的先进思想与资料,推陈出新,在《圣经》文本上开发出三种新的研究可能性,即语文学、历史学与诗学的研究潜质,使得德国东方学具有强烈的文本化与历史化倾向,从而进一步丰富了东方学的研究视角.

    德国东方学新教神学历史主义异化翻译

    古希腊悲剧中的伦理教诲与城邦共同体

    陈红薇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神话为题材的古希腊悲剧是城邦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从两个方面发挥着教诲民众、形塑城邦共同体的社会功能:一方面,通过禁忌叙事向雅典人传递社会规约,构建伦理的共同体;另一方面,借助神话重述展演哲学迷思,形塑文化思想上的共同体.透过这种独特的神话戏剧美学,古希腊悲剧在伦理教诲中构建思想共通,推动影响至今的欧洲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悲剧神话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教诲城邦共同体

    布宁小说中斯芬克斯因子的表现形态

    赵燕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作家布宁的众多小说以爱情与死亡为主题,集中展现了他对伦理选择与生存意义的关切.布宁小说描绘了斯芬克斯因子的博弈与制衡,揭示了博弈过程的动态交互、此消彼长以及互为因果的逻辑运行机制,彰显出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在伦理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作家借助类浮士德情结的描写展现情感欲望冲突,通过人物对爱情与死亡的选择呈现兽性因子的越界,借助审判救赎与伦理教诲昭示人性因子的复归.由此,布宁小说中斯芬克斯因子的表现形态具有流动性、悖论性和悲剧性特征,布宁对情感欲望与伦理道德的审视凸现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伦理教诲功用.

    布宁伦理选择斯芬克斯因子表现形态

    科特兹表演诗歌中的跨艺术性与跨媒介性

    许庆红
    9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根于爵士乐,科特兹的诗歌文本摹仿非洲音乐元素,如环唱、爵士变奏、即兴重复等,赋予诗歌以音乐性和表演性,实现跨艺术性和跨媒介性指涉.她以音乐和朗诵/吟唱形式将诗歌进行转换与生产,录制唱片与CD,实现跨艺术文本的转换或媒介性迁移.她在与喷火者乐队的现场表演中完成人声、音乐与器乐的媒介组合,以小型剧场的艺术形式传达诗歌的内涵.科特兹在现场表演中强调即兴创作、声音的力量和音调的变化,这种表演既恢复了诗歌被印刷遮蔽的语音和听觉效果,又能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和情感体验.诗人、观众与音乐共振,制造了剧场效果.音乐、电子与数字媒体技术等多媒介共同影响了科特兹诗歌的创作、阅读和表演,并参与了诗歌美学意义的建构,使其诗歌从单一的艺术走向跨艺术,从单一的媒介走向跨媒介.本文借助跨艺术诗学与跨媒介性理论,探讨科特兹的表演诗歌如何将文本、音乐和现场表演实行三位一体的融合,以独特而又创新的方式传递诗歌意义.对科特兹表演诗歌的跨艺术性和跨媒介性研究有助于挖掘其诗学建构与实践及其对美国当代实验性诗学的重要贡献.

    杰恩·科特兹表演诗歌跨艺术性跨媒介性

    历史记忆与文学叙事之间——论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的记忆文化建构

    翁冰莹
    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拉·布吕代》是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历十年之功而写就的代表力作.莫迪亚诺以记忆的艺术手法,追述了以"他者"即多拉·布吕代这一平凡弱小的历史人物为代表的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被占领时期的人生经历,从而深刻揭示了难以捉摸的人类命运和一段被模糊化的历史.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的记忆文化建构具体呈现在历史碎片的积淀与文学创作的契机、历史文本的整合与文学文本的映射、历史记忆的呈现与文学书写的勾连之中.处在历史记忆与文学叙事的间性结构下,莫迪亚诺形成了以新历史主义式的文学创作为通路的记忆文化建构.

    莫迪亚诺《多拉·布吕代》历史记忆文学叙事记忆文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