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聂珍钊

双月刊

1003-7519

wwyj@mail.ccnu.edu.cn

027-67866042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Journal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的宗旨是反映外国文学理论、思潮和创作的新动向,刊载我国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成果,开拓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新领域,新课题,扩展我国文艺界的视野并提供借鉴。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机械机器人到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图像学

    W.J.T.米切尔韦清琦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机器人将人类带入了自原子弹、电灯或是印刷术以来最伟大的科技革命之中,同时智能机器也能走火入魔这一构思也向来是科幻作品的核心想象.纵观媒体发明的历史长河,对人工智能的恐慌并不新鲜,人们曾认为书写的发明和照相术将扼杀记忆和绘画,现在又照例指责数码正在毁灭模拟技术的独一性.人类应该冷静下来,采取对症下药的态度.有必要解构关于人与机器之差异的想象,而毋需躲避与智能机器人的交互谈话.人类物种虽然在作茧自缚,但同时又以进化与生态智能为基础,努力建设可持续全球体系.图像学研究的图像和文字同时包括了机器和人类的作品,因而相关的研究者应明确自己的任务:就文字与图像和智能机器人展开对话,在上述人类的生存努力中谋求与智能机器人携手合作.

    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图像学传媒人文

    科学选择与AI文学

    聂珍钊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中,科学选择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AI(人工智能)阶段,是一个由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主导的阶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运用,AI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类型诞生了.AI文学就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学,即AIGC文学.通过大规模数据集的预训练和后续的微调,AIGC具备了智能化处理自然语言的能力,既可以模仿人类生成类似传统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故事、散文等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可以按照AI时代的要求生成新的作为文学接受的文本.AI时代的文学生成已经不满足于文学文本的生成,正在向AIGC多模态文学转变,将催生虚拟的AIGC数字作家的出现.仿真数字作家是仿真数字人中的一个类别,它支持基于采集、训练完成的数字作家建模,生成仿真的数字人形象,不仅具有真人一样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而且还支持符合不同场景的服饰和背景变换,支持可调节语音接入、动作及表情驱动.仿真数字人是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的更新迭代,不仅古典作家可以借助AIGC在当代复活,继续文学写作生命和生成作品,而且当代作家也可以借助AIGC技术虚拟(克隆)自己生成AI数字人形象,实现真人的数字分身并生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品.AIGC文学的出现,必将引发有关文学的形式、文学的内容、作者与作品、阅读与传播、理论与批评等问题的思考与讨论,进而引导文学观念的改变以及文学理论及批评的重构.

    文学伦理学批评科学选择AIGCAI文学AI文学理论

    面对ChatGPT的挑战:呼唤文学翻译中的伦理转向

    王宁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目前所有饱受热议的话题中,ChatGPT可能是最受关注的一个.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ChatGPT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意味着什么?这是否意味着一切迟早都会被ChatGPT或AI所取代?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人类的伦理道德是否仍然有效和必要?以上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些问题.它侧重于文学翻译和理论翻译.在本文作者看来,一般的写作无疑可由人工智能完成,甚至包括一般的翻译.但对于文学创作和翻译,人工智能不一定能够胜任.优秀的译者只能相对忠实地表达其理论的基本要义,但对其微妙而有争议的深层含义则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再现.因此,作者呼吁在当前的文学翻译中出现一种"伦理转向",这样可以恰如其分地评价人工翻译者的工作和角色,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ChatGPT人工智能文学翻译翻译伦理学

    摹仿:再现西方和非西方之世界的文学中活的现实

    奥特马尔·埃特
    2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埃里希·奥尔巴赫的《摹仿:西方文学中的现实再现》无疑是研究现实主义领域中长期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出版物之一.在他逃离纳粹德国期间所著的这部书中,奥尔巴赫以跨历史的方式展开群岛式的写作,从希腊罗马古典时代到中世纪再到二十世纪,对"摹仿"概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区分了西方文学中两种不同的现实再现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大陆式和群岛式.本文旨在研究西方及非西方文学中两种书写现实的模式,聚焦于从18世纪到当今,特别是在无固定栖所的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活的现实.当我们讨论现实主义时,关于生活和活的现实,认识论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与转化呢?

    摹仿埃里希·奥尔巴赫大陆式与群岛式再现《红楼梦》残雪再现活的现实

    现实主义小说或现代讽刺

    菲利普·杜福尔张贝曹丹红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可以被定义为某种语调:嘲讽.巴尔扎克认为这种语调是历史的要求.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将自己视作启发读者、描画未来蓝图的先知.1830年革命后,当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试图强加自己的模型时,现实主义作家指出了现实的困境.现实主义式嘲讽与启蒙时代伏尔泰的反讽有根本差别,后者奠基于真理与谎言的截然区分之上,是好战的,以确定性的名义行事,为进步而斗争.前者则属于某种彻底的怀疑主义.小说的对话性不应理解为对民主精神(通过视角的多元化来关注多样性)的赞扬,而应理解为对社会话语的总体讽刺,这一社会话语是种巨大的众生喧哗.本论文意图界定的,正是这一"抽离"美学.

    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讽刺复调民主

    加尔各特的布克奖小说《承诺》与全知叙事者的"归来"

    徐蕾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南非作家达蒙·加尔各特2021年布克奖小说《承诺》的叙事者充分发挥了 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中全知叙事者作为"鉴史人"的经典作用,既能基于外叙事层-异叙事者的立场探究南非从种族隔离时代向"彩虹之国"转型的历史变迁,又可以借助自由间接引语切入人物或施事者的内心世界.更具鲜明特色的是,小说的叙事者在挪用传统全知叙事的认知与叙事权威之时,也在暗中挑战与颠覆这种权威,即一面摹仿维多利亚小说全知叙事对中产阶级群体意识的表征,一面借助文本内部的"沉默"或"空白"以召唤读者对南非白人的种族主义无意识进行反动与解构.因此,这一具有高度自反性的全知叙事者在《承诺》中的"归来"可以视为加尔各特面对当代南非文学在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该何去何从的独特回答.

    加尔各特《承诺》全知叙事者鉴史人19世纪现实主义

    日本记纪黄泉国神话中的中国元素

    占才成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记纪黄泉国神话多被认为与希腊俄耳甫斯的冥界寻妻神话有关.然而,分析黄泉国神话的文学形象、情节结构可以发现,日本记纪黄泉国神话与希腊俄耳甫斯冥界寻妻神话不仅存在情节结构上的不同,也存在冥界空间构造及思维认知的不同.进一步比较分析可知:日本记纪黄泉国神话的情节结构受《搜神记》"汉谈生"故事的影响;黄泉国神话中的"桃辟鬼邪"思想源于中国;"黄泉"一词来自中国古代典籍文献;黄泉国神话的空间构造与中国古代横穴式墓葬结构有关.日本记纪黄泉国神话的溯源研究不应一味地将视角投向印欧神话,更应聚焦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中国.

    记纪文学黄泉国神话中国文化《搜神记》希腊神话

    瑟格塞纳《乡村蛇舞》与鲁迅《社戏》故乡书写的互文性

    贾岩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在鲁迅影响下产生的印度本土文学书写显著增多,此类文本标志着鲁迅文学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印度接受史中,从阅读对象向美学资源的实质性转化,相较于翻译和评论,它们更能反映印度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程度,也更能展现现当代中印文学交流的活力、深度和多样性.瑟格塞纳《乡村蛇舞》与鲁迅《社戏》的故乡书写存在多种互文联系:化用了《社戏》"怀念故土"和"批判现世"的二重主题设定与"寓乡于戏"的主题表现方法;在形式上创造性地借用了《社戏》中的关键意象,并仿效了鲁迅以具体地标象征故乡经验的叙事技巧;借预设手法塑造了鲁迅作为批判者和启蒙者的文学形象,从而构建起《乡村蛇舞》与鲁迅文学的整体关联,反映出瑟格塞纳与鲁迅的思想互动.

    瑟格塞纳《乡村蛇舞》鲁迅《社戏》故乡书写互文性

    修辞学与德国巴洛克戏剧

    谷裕
    10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修辞学亦称演说术,是17世纪德国巴洛克诗学的核心要素.巴洛克修辞学继承古典和人文主义传统,不只限于语言层面的修辞格,而是围绕书面言辞和演说实践形成的一整套原理.古典修辞学-演说术就其产生和分类(诉讼演讲、政治演讲、典礼演讲),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而巴洛克的政治历史剧,或以宣扬君主德性、讨论政体形式为题,或演绎国家理性与政治伦理的关系,其在人文中学上演,旨在通过戏剧表演,促进学生的语言和修辞学习,培养未来治国理政人才,在公共性上与古典修辞学-演说术相互契合.文章拟以巴洛克修辞学原理为经纬,以新近翻译出版的三部在文学审美意义上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历史剧为例,以由外及内、由宏观及微观的路径,从不同侧面探讨修辞学与巴洛克戏剧的共生关系,尤其分析指出修辞学如何影响和规定巴洛克戏剧演出和戏剧诗学,修辞格又如何成为增强戏剧语言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修辞学-演说术德国巴洛克戏剧

    戴维·洛奇小说诗学在巴赫金影响下的转向与焕新

    罗贻荣
    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戴维·洛奇早期小说语言论让他作为小说批评家一举成名,相比之下"巴赫金之后"的洛奇小说理论发展没有受到应有关注.然而,洛奇在巴赫金影响下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恰恰是对前者进行反思.戴维·洛奇小说诗学在"巴赫金之后"发生了小说文体观从"纯一"到"杂语"、批评方法论从"语言一元"到"对话批评"、创作起源论从"语言初始"到"选择先在"的转向;在作者之辩、文学审美"纯粹性"坚守、批评实践、小说话语类型学研究等方面得到焕新.洛奇小说诗学的转向和焕新有其内在逻辑,伴随着对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学理论重大问题走出困境途径的探索,它赋予戴维·洛奇的巴赫金研究以独特性和原创性,也带给我们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文学和文学批评有关问题诸多启示.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被视为形式主义小说理论代表人物的戴维·洛奇的小说诗学理论发展全貌和整体特征,并由此了解巴赫金在欧美文论发展中所产生影响的一个尚未被充分认知和评估的方面.

    戴维·洛奇小说诗学巴赫金接受转向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