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国语言文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陈维振林大津

季刊

1672-4720

fjwy@fjnu.edu.cn

0591-83465378

350007

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

外国语言文学/Journal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走向国际是刊的宗旨,多年来本刊发表了大量全国各地作者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种的语言研究和教学研究方面的高水平论文,近年来也发表了部分欧美和我国香港地区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的学术研究论文,同时开始向国外学术界介绍我国学者的语言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成果,本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贡献受到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源

    陈世丹
    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现实——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媒介社会、文化全球化——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多元的世界,一个超真实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被异化为物,被现代人文主义虚构为万物尺度的人死了.这种后现代现实需要人们用多元的理论视角来观察、解释,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从多重理论视角来揭示后现代现实,其理论根源包括:发展的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语言"的学说;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和非道德主义观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根源发展的解释学文本主义语言哲学反形而上学思潮

    汉英人体隐喻认知对比研究——以"肘(elbow)"为例

    孙毅姚珊珊
    2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汉语CCL和英语COCA语料库中与"肘(elbow)"相关的认知隐喻表达为依托,旨在对汉英语中的人体隐喻词簇进行认知对比分析.双语语料库的检索结果表明,汉英"肘(elbow)"类隐喻意象共有11条代表性拓展路径,其中在空间、实体、动作和困境意象四个方面存在互通共性,但在文化背景的过滤和筛选下涌现出更多的个体性差异.基于以上语言现象,本文从体验哲学、语言世界观和文化特殊性等多元角度深入地剖析共性和个性各自产生的根源,并指出民族间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可能促发新的隐喻拓展类型.

    隐喻认知汉英对比肘(elbow)体验哲学文化特异性

    语言哲学视角下的时间问题

    陈明珠霍永寿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时间存在的基本单位、时间的量化、时间的变化以及时间范畴的界定等问题的争论对语言哲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从麦克塔加对时间真实性的质疑出发,探讨语言哲学研究中有关时间的论题.研究发现,将事件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来佐证时间的真实性促成了戴维森语义学的提出和新戴维森语义学的发展;时间的量化在语言中通过蒙太格语法得以实现,并在后续的研究中以逻辑算子和参数的形式不断发展和完善;时间的变化反映到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层面,分别表现为倾向性词语和条件句;时间范畴的界定突出使用者的作用,既涉及其所处语境,也涉及其认识论承诺、社会文化等非语言背景.

    时间语言哲学真实性量化变化

    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济贫院书写

    吾文泉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1834年新《济贫法》要求每个教区建立一个联合济贫院,禁止院外救济,采取"济贫院检验"和"劣等处置"等威慑性原则,实施惩罚性"监狱"管理模式,目的是以贫治贫,淘汰老弱.狄更斯、勃朗特、特罗洛普、盖斯凯尔夫人、爱略特和哈代等一大批维多利亚时代作家们本着批判现实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控诉济贫院对贫民实施的监狱式管控的残忍,直陈英国济贫制度的虚伪,同时揭橥对自助与互助想象的幻灭、对社会贫困与人间苦难的同情.

    新《济贫法》维多利亚小说济贫院济贫叙事

    我们能与微生物共存吗?——马克·吐温《微生物中的三千年》中的伦理困境

    林家钊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吐温晚年科幻作品《微生物中的三千年》创作于微生物大发现时代,他从微生物学家赫伯特·科恩获得创作灵感,虚构出哈克的细菌"变形记".微生物学家科恩将微生物伦理观建构在人类利益基础上,强调部分细菌对人类的有益性而将细菌纳入人类伦理结构中,吐温在部分延续科恩科学伦理架构的同时,利用文学想象进入微生物虚拟时空,挑战人文主义对世界图景、人类形象的设定,展开人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激进后人文伦理协商,回答人类是否可以与微生物共存的问题.

    马克·吐温《微生物中的三千年》物种伦理物种共存

    何处为"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地方意义

    周家西刘立辉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呈现了一个流动的地理空间,小说中哈克和吉姆在理想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断移动.密西西比河不仅作为美国的"母亲河",在小说里更充当了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时空隧道,以"家""小镇""杰克逊岛""木筏"为代表的典型空间通过密西西比河完美地串联起来.根据人文地理学的解释,个体经历可以将无意义的空间转变成赋有意义的"地方".时空的流动之中,哈克和吉姆赋予这些空间以"家"的内涵,在寻找自由与平等时,他们的空间流动表征了美国这个年轻的国度不断走向成熟的经历.

    地方河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的演进与展望

    葛迪王建华任岳涛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的演进过程以翻译认知研究和多模态翻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融合为主要特征和内容.本文在回顾翻译认知研究和多模态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从文本类型多模态化、多模态文本认知机制分析、多模态文本翻译策略和多模态译员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总结概括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同时指出其问题与不足,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是多模态翻译研究和翻译认知研究融合而成的新兴翻译研究方向.目前存在研究路径单一、研究内容边界不清等问题,但未来应用领域广泛,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外译传播实践具有积极意义.创新之处为从宏观上全方位重新审视了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的积极动态与未来趋势,明确指出其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对多模态翻译认知研究运用批判式分析进行了科学理性的认知研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趋势预判.

    多模态翻译认知多模态翻译

    以语言服务为导向的翻译技术教材编写研究:问题及建议

    郭静张杰王盛夏
    86-9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语言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国内29本翻译技术教材,考察它们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现状.研究发现,这些教材在编写范围、方式和内容上分别存在疏漏口译和视听翻译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技术协作能力、匮乏技术操守和技术风险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包括建立电子资源库以扩大编写范围,联合已有资源以改进编写方式,和更新行业规范、增加风险意识以弥补编写内容,以期促进国内此类教材编写的多元发展.

    教材编写翻译技术语言服务行业需求人才培养

    身份认同对二语续说策略使用的影响

    杨梅何智灵
    9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感知,会影响主体参与社会互动活动的具体实践行为.续论强调语言通过"续"学会,补全、拓展和创造是推动二语会话持续发展所需的续说策略.为了解二语者身份认同对具体续说策略使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会话分析方法,收集英语二语者J与外国教师A持续25分钟的自然会话语料,分析了 J在会话前期及晚期身份认同变化及其与续说策略使用的关系.研究发现,身份认同的动态变化与二语续说策略的使用之间具有双向影响的互动关系.

    身份认同续论二语续说策略

    商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现状及关系研究

    王震范琳
    10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商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10多所本科院校商务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相关量表考察其职业倦怠和教学效能感现状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商务英语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水平较高;不同性别教师在人格解体维度、周课时数不同的教师在情感衰竭维度、不同职称教师在一般教学效能维度均具有显著差异;2)商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学效能感以及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与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教学效能感两个维度显著预测职业倦怠.

    商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教师发展社会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