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比较教育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比较教育学报
比较教育学报

张民选

月刊

2096-7810

wgzhx@shnu.edu.cn

021-64322352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比较教育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教育类刊物。本刊自1982年创办,一贯恪守“引进国际一流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的初衷,追求严肃的学术品味,引介国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得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中教育多样化的可能路径:英国综合中学的变迁与透视

    郅庭瑾陈悠然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中阶段教育在全面普及后,如何以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成为关键.英国的综合中学从一种特定类型的"综合学校",经历萌芽、扩张、重整发展成为中等教育阶段的"综合教育",为所有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选择.一系列特色制度与配套措施,包括综合中学内部招生、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外部的考试评价体系、中学特色发展政策等成为支撑综合中学发展的制度系统.英国综合中学的发展变迁中透视出实现高中多样化的可能路径:以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相结合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与培养方式;以课程多样化实现高中办学格局内涵的多样化;以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两种类型教育之间学业成果互认转换机制.

    综合中学高中多样化综合教育

    日本三大教育无偿化改革的背景、过程与动因

    李宗宸高益民
    1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日本陆续实施了涵盖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无偿化改革.结合日本国会议事录分析了日本三大教育无偿化改革的决策过程,并对日本三大教育无偿化改革的政策内容和政策动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日本高中教育无偿化是对已达到准义务教育性质的高中阶段教育实施的学费减免,侧重于保障学生受教育机会公平;学前教育无偿化是社会保障理念与教育公平理念的结合,重点是为了应对少子化,减轻育儿负担;而高等教育无偿化改革实际上只是前两者的陪衬,其制度内核缺少普惠性特征.少子化问题引发了日本实施无偿化教育的现实需要,政治理念的变化决定了三大无偿化改革的顺序和措施,而财政经费再分配的纠葛限制了无偿化改革的效果.为使无偿化政策效益最大化,如何逐步扩大无偿化的覆盖内容和如何确定无偿化的适用对象,也始终是政策论争的焦点问题.

    日本无偿化少子化教育政策

    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研究:机制、方法与评述

    霍雨佳李朝柱
    3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入代际流动是体现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教育作为社会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通过教育促进流动性的提高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为防止进一步的贫困代际传递、社会阶层固化,社会、经济、政治各领域专家基于不同视角对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检验.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关系研究的归纳和梳理,从收入代际流动的概念、意义及相关结果入手,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影响代际收入的途径,包括对人力资本、就业选择、收入水平的影响,而后概述了有关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关系的研究方法演进、数据及可能的误差来源,并基于此得出相关文献的总结和讨论.

    教育收入代际流动阶层固化

    日本海外子女教育的理念转向及经验审思

    陈川朱晓波胡国勇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子女受教育权的域外保障演化出基础教育海外办学的实践样态.日本海外子女教育在历史沿革、内涵特征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展现出"封闭"与"开放"的割裂特征.世纪之交以来,在海外子女年龄结构渐趋多元、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国际教育压力骤增的背景下,日本海外子女教育逐渐从以"教育补偿"为内核的延伸教育给付转向兼具国际人才培养与对外文化传播的"国际教育"新阶段.日本政府依托政策保障、环境优化、师资配置三重手段动态改进海外子女教育体系,形成国际教育与本土教育相互补充、教育补偿与全球治理相互兼顾、政府机构与公益团体相互合作的发展特色.在功能指向上,海外子女教育既是日本向域外国民子女延伸的教育补偿,也是其国际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更是其传播日本文化、推广日式教育经验、培育亲日群体的新媒介.

    日本海外子女教育海外办学全球教育治理

    日本政府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路径、成效及思考

    李冬梅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为推动教育改革并促进区域振兴,日本地方政府与校外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愈发深入、模式多元且成效显著.通过分析日本地方政府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的三个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提升了课后教育服务质量,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新型公共教育模式的生成,并深化了家校社协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日本政府寻求与培训机构合作的理论基础,在开展合作的过程中日本政府尤其注重妥善处理政府与培训机构、政府与学校、学校教师与机构讲师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合作也在促使日本校外培训业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并进一步为日本教育乃至日本社会的发展向前贡献力量.

    日本政府校外培训机构合作路径

    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的研究——基于242份英媒PISA文本的分析

    李玥忞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育国际治理中,排行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基础教育系统在PISA排行榜中表现优异,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改变了对亚洲基础教育系统的偏见,英国对上海的教育政策借鉴是反映中国基础教育系统跨国吸引力显著提升的典型案例.本研究运用菲利普斯的跨国吸引力理论对英国媒体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报道展开深入分析,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对英跨国吸引力的产生是一个政策借鉴国和输出国双向互动的过程.受到内部不满、政治事务以及负面外部评价等因素影响希望进行教育改革的英国,经过对中国基础教育系统的调查了解,发现中国基础教育系统的指导哲学、目标、措施和支持结构对其具有吸引力.

    中国基础教育跨国吸引力媒体话语

    老挝教育受援有效性的实践检视与提升路径

    王建梁李欢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援助有效性是教育援助领域的重要议题.老挝作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教育受援国之一,自《釜山宣言》以来,已基本形成了以初等教育为核心,以资本性支出为主体,以官方伙伴为主导的受援结构.为评估老挝教育援助的有效性,以《釜山宣言》的援助有效性分析框架对其进行实践检视,发现现行援助存在自主能力不强、数据质量不高、伙伴关系不足、问责机制不明等困境.为提升援助有效性,有必要将援助理念从有效援助转向发展合作,援助目标从减少贫困转向增长经济,援助形式从松散联结转向紧密耦合.

    老挝教育援助有效性实践检视提升路径

    中国教育扶贫经验的国际影响与境外实践

    但金凤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扶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我国通过激发内生性脱贫意志,阶段式重点突破,循证化精准帮扶,构建多元化治理主体等行动路径,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经验.中国教育扶贫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国际组织高度赞誉中国教育扶贫贡献,新闻媒体积极报道中国教育扶贫成就,政府官员充分肯定中国教育扶贫机制,专家学者全力探索中国教育扶贫进路.部分国家参照中国特色教育扶贫策略,坚持"公平思维"全面保障基本教育机会,坚持"质量思维"优化教育人力物资供给,坚持"循证思维"精准施策教育领域扶贫,坚持"自力思维"培养技能技术专业人才,创造性推动本国教育扶贫工作.

    中国教育扶贫国际影响境外实践

    澳大利亚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及启示

    王晓丽刘剑虹梁晨朱悦...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澳大利亚乡村学校和乡村学生体量较大,有近一半的学校都分布在乡村和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在读学生接近全澳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作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澳大利亚城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存在乡村教育弱、乡村师资严重短缺等问题.为提高乡村教育质量,解决乡村师资问题,澳大利亚在乡村教师职前培养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包括开展大量的乡村教育调查研究项目、开发乡村性质的教师教育课程、推进师范生职前乡村教育实践、建立多方协作的乡村教师培养机制、出台兼顾乡村教育特质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等,对我国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澳大利亚乡村教师职前培养教师教育

    "在地化"农村教师培育的理念与实践研究

    沈晓燕王国明毕妍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化"培养是教师教育回应农村学校需求的新视野.基于教师情境学习理论,"在地化"培养重视教师专业资本与农村社会情境的呼应化,强调从农村社会和学校实际情境中创生和发展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教师候选者对"自我—农村教育"关系的能动转变."在地化"农村教师培养的实践策略包括:第一,基于教师候选者和农村任教环境的分析,整体设计和局部改进教师教育课程.第二,构建大学与农村社区教师教育实践共同体,吸收农村在职教师、社区力量进入教师教育者队伍,建立大学与社区共享知识库,为教师候选者选择职业指导教师和职业榜样,激励教师候选者参与农村社区行动.第三,实施行动研究取向的教师实习计划,促进教师候选者认识和反思农村教育问题,并助其在职前阶段获得农村任教的成功体验.

    农村教师在地化职前教师教育乡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