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比较教育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比较教育学报
比较教育学报

张民选

月刊

2096-7810

wgzhx@shnu.edu.cn

021-64322352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比较教育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委托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一份教育类刊物。本刊自1982年创办,一贯恪守“引进国际一流教育,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的初衷,追求严肃的学术品味,引介国外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深得广大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学教师的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期比较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使命

    顾明远
    3-5页

    科学化进路:比较教育实证研究范式的历史考察

    张永富
    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何教育比较都是基于基本事实展开的,比较教育学具有"天然"的实证性.从实证研究范式的变迁来看,比较教育研究经历了以经验描述为导向的朴素实证研究,以经验解释为导向的历史实证研究,以经验证实为导向的科学实证研究和以经验比较为导向的综合实证研究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具有并行性、继时性、统一性的特征,需要联系的、发展的分析和判断.综述而论,实证研究范式的形成和发展,推进了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证化,推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程序的规范化,推进了比较教育研究结果的客观化,推进了比较教育学科的科学化.

    比较教育比较教育研究实证研究范式实证主义

    国际视野下教育何以助力乡村振兴——一项叙事综合的分析

    谢敏敏陆世华周展锋
    1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高质量达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策略性选择.采用叙事综合分析法,对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其中18项目标研究被纳入分析.研究发现:教育经费、教育结构和个体受教育程度都与乡村振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较于农业研发、农村道路和电力的投资对乡村振兴产生的正向影响效应,教育经费产生的效应并非首要;乡村小初高三种教育水平的供给能促进乡村生活富裕,且义务教育供给的减贫效应要大于高中教育,城市受义务教育的回报要高于农村;个体受教育程度是被研究最多的维度,其对乡村振兴之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三方面存在正向影响,且与生活富裕的关系研究最多;大多数证据表明教育与乡村振兴之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正相关;教育与乡村振兴之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匮乏;被报告的协变量体现了个体、家庭和地域的层级特征.据上述发现,提出研究结论.

    教育经费教育结构个体受教育程度乡村振兴综述

    日本教育数字化转型探析:以数智时代"人"的培养为中心

    宋武全李正福张照旭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教育数字化转型秉承以"人"为中心,确立了"技术赋能"的转型路向.通过采取教育数据标准化、建构政产研学协作机制、打造教育数字化全融通平台、筑牢网络信息安全屏障等举措,保障了数智时代"人"的培养生态.通过围绕数字素养打造数字化课程并开展数字化教学,助力每一个人差异化全面成材.日本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定位数智时代"技术"的作用、拓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价维度、研发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课程等方面可为我国提供镜鉴.

    日本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人"为中心

    非盟数字教育战略的逻辑动因、行动路向与价值坐标

    武学超孙菲晁静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推进非洲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全纳高质量发展,非盟出台了《数字教育战略与实施计划》,绘制了 2023-2028年非盟区域数字教育发展战略路线图,通过新基建支持、本真内涵回归、循证决策引导、安全治理保障等战略行动,建立非盟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全纳优质发展的区域生态系统.非盟数字教育战略充分体现了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公平、国际教育援助彰显人文理性、网络安全与伦理治理确保数字技术"向善"的价值坐标.

    非盟数字教育战略路向价值坐标

    什么是好的课后服务:德国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研究

    于博杨清溪李淑华
    5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课后服务进入了由探索性实践向扩优提质转变的过渡性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好的课后服务",即课后服务的质量评价,这也是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利益相关者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课后服务在德国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然形成了完善的课后服务模式和科学的运行机制.从2026年起德国将逐步引入小学生全天课后服务的法定权利,而全日制小学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为保障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的质量,德国分别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层面制定了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用以指导各联邦州开展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计划,而且质量标准呈现出四个典型特征: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与全面性;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对教育公平的维护;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对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突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对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重视.基于对德国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的分析,可以得出三点启示:首先健全制度规范,做好国家与地方层面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与落实工作;其次铸牢育人理念,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作为构建课后服务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最后加强内外合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作为保障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德国全日制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标准

    英国家长专业化进程的深层逻辑与政策工具

    余晖尤宏淼
    7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的家长专业化进程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向家庭教育场域扩展的结果,在政治议程、责任意识、话语建构、培训内容等层面推动了育儿文化转型,背后交织着政治、市场和文化的三重逻辑:家教兴国的政治议程扩展了家庭教育的外部功能,教育市场的利益诉求衍生出治理中的"国家—市场"嵌套结构,文化政治的群体博弈巩固了白人中产本位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家长专业化的政策工具包括承载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育儿科学",以及以"官方资助+市场供给"形式提供的家长培训项目,并受到新自由主义治理术调控.在专业化规训力量之下,家庭教育选择、多元教育观念、民间教育学和母职权益等多样性诉求受到压抑.从英国的实践经验,探讨我国推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未来发展.

    英国新自由主义家长专业化育儿科学家长培训

    国际教育质量测评项目的数字化进展

    李勉葛兴蕾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测评技术方法、推进我国教育质量监测的数字化发展是当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对PISA、NAEP、TIMSS等国际教育质量测评项目分析发现,其在数字化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采用情境化、交互式、自适应工具设计,提供数字工具辅助学生作答,深入测查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借助自动化程序和数据管理系统实施自动评分、数据清理和质量控制,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分析学生过程性数据,揭示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黑箱";基于读者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呈现测评结果,提高数据结果的可视化程度.借鉴国际测评经验,建议我国教育质量监测推进人机交互式测评任务的研发,加强数字化测评的基础性研究;发挥我国特色领域的数字化测评技术优势,利用人工智能及其协同技术推动数据分析方法的更新;加强监测结果报告的顶层设计,探索自动化、可视化的监测结果呈现形式.

    数字化数字化测评教育质量监测

    英国公立教育拔尖人才前置化培养背景、体系与争议

    苗学杰王雪洋开晨俏
    10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教育强国,英国秉持全球领跑者的理念,维系"精英背后的平等",追求"公平中的卓越",积极推动公立教育拔尖人才前置化培养.政府把拔尖人才培养置于国家优先战略;学校设计多种甄选方式并提前选拔;实施"浮尖""展才""强化"多元服务体系开展精准支持;建立一体化的跟踪与监测体系评估拔尖学生的过程性进步.其政策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面临追求卓越与维护公平的两难,对拔尖人才的"标签化"识别引发群体焦虑,基础学段注重测试的选拔方式受到社会批评,国家拔尖人才政策式微并出现责任重心的下移.

    英国公立教育拔尖人才前置化培养

    英国中小学课间休息时间锐减现状、原因与思考

    李阿芳
    11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英国中小学课间休息时间不断锐减成为社会公众讨论的焦点话题,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英国中小学课间休息时间锐减主要表现为总时长方面呈阶梯式递减趋势,分时段的中午和下午休息时长是主要被削减时段.研究发现,效率至上教育质量观的抑制、学校相关活动对课间休息时间的挤占、教师基于"合理性理由"取消课间休息以及认知层面对课间休息定位模糊是造成英国中小学课间休息时间锐减的主要原因.英国的中小学课间休息锐减并非一国现象,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中小学课间休息总时长多少为宜、休息方式隔段还是整段、能否基于"合理性理由"取消课间休息、如何组织课间休息等基本问题仍需深思与探讨.

    课间休息锐减英国中小学自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