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有为"文学主张的内涵

    丛月明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篇在言及诗、书、礼、乐等传统经典时,分别提出了"有为为之""有为言之"和"有为举之"的概括。这一概括不仅是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总结,也蕴含了对文学必须"有为"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其中"有为言之"的说法,更是关涉语言这一文学的核心问题。基于之前礼乐时代人道的思想立场与文化原则,"有为"之学肯定了人文价值的实在性,与道家的虚无主张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言语形式上,"有为"的理论主张又最终和礼乐文化相结合,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规范之上,由此丰富了儒家与先秦文学理论的内涵。

    《性自命出》有为人道立场言行相顾礼无不答礼乐时代

    论张爱玲小说的感官书写——以《金锁记》为例

    刘桉安何星舟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感官叙写使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更为生动,该文以《金锁记》为例,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探讨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感受张爱玲苍凉美学的创作意识和虚无的人生观,品味其笔下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视觉角度,张爱玲将色彩作为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审美符号,通过描写色彩来表现人物内心,渲染环境氛围,传递苍凉美学;听觉方面,张爱玲将自己的生命意识囊括在声音之中,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审美体验,最终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其文学作品的内在气质和独特魅力;味觉角度,她从食物书写入手,深入人性道德的孔隙,展现表层食物书写背后蕴含的深层价值和意义。

    张爱玲《金锁记》感官书写苍凉悲剧人生

    戏剧表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研究

    宋海宁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关键而复杂的任务,而行动被视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演员通过形体行动,如体态、表情、眼神和手势等,能够更直接地传达角色的内外部性格特征,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角色。此外,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还需要将角色个性化地立于舞台之上,与其他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以塑造出具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再体现是基于不断深入挖掘以呈现出完美的表演效果,这能够更准确、更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纷呈的戏剧表演。基于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段分析,该文详细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更好展现角色的内在世界。最后,通过戏剧表演下人物形象塑造的再体现,演员可以实现外部形体和语言动作的再体现,使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角色的个性特征,实现人物形象的塑造。

    戏剧表演人物形象形象塑造表现形式再体现行动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中国古典散文英译分析——以《项脊轩志》的两个译本为例

    崔凯陈芍霏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用,其重要概念引起译者对读者的关注,进而影响译者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选取中国古典散文《项脊轩志》的两个英译本为对比研究材料,分析译者对期待视野或召唤结构的关注度,以及接受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译本中的具体体现和相应影响,旨在探究接受美学理论之于散文英译的指导意义,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借鉴。

    接受美学中国古典散文散文翻译《项脊轩志》英译本英译对比

    变译理论下肇庆市传统村落外宣文本中文化专有项翻译探究

    慕容玉贞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传统村落文本的外宣翻译也备受关注,人们通过各种文化输出方式来讲好肇庆故事,构建肇庆市文明古城的形象。该文以变译理论为基础,运用增减法范畴下多种变译的方法,对广东省肇庆市传统村落外宣文本的建筑特色和民间故事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进行探讨,从文化专有项的词、句和段落层面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文化专有项翻译的基础是两种文化的异同,而融合变通和转化的变译理论能使得译文与原文的词句相契合。该研究旨在为传统村落文本的外宣翻译提供不同的思路,以期产生更高质量的译文和促进传统村落的跨文化传播,讲好肇庆故事,从而更好地构建文化身份。

    变译理论肇庆传统村落外宣文本文化专有项翻译文本外宣地方历史文化

    衔接与连贯在政治文本英译中的运用——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本为例

    谢君鑫谭秋敏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各方面事业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政治类文本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对于部分政治类中文文本中出现的文字堆砌、形式单调的情况,外译工作者为求忠实性原则,不得不牺牲文章的可读性和连贯性。为更好展现我国形象,提高政治文本外宣水平,该文采取案例分析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本中的衔接与连贯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类翻译实践需要做到显性和隐性的双重连贯,要考虑到思维差异、文化传统、国家利益和政治局势,并采取指称、省略、同现、复现等翻译技巧进行处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衔接连贯政治文本英译英汉差异

    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壮瑶运动养生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尹静茹陈立群韦东谊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后,壮瑶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和输出逐步得到重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壮瑶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译、误译等问题,势必影响对外传播的有效性。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及对比研究法,整理和研究壮瑶民族运动养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负载词,针对壮瑶民族独特术语,如花炮、导引等特色民族元素翻译时出现的问题,在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开展相关文化负载词的整理分类及英译策略研究,旨在推动壮瑶民族运动养生文化负载词的挖掘和传播,为壮瑶民族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

    文化翻译理论文化负载词壮瑶民族运动养生英译策略对外传播

    廉州方言程度副词研究

    马芬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海市廉州方言相关书志中对廉州方言程度副词进行过粗略描写,但是仍存在描写错误、归类错误等问题。该文结合田野调查、文献调查的方法,在收集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31个廉州方言程度副词,划分出与普通话异形异义、异形同义、同形同义三大类,并对异形异义的廉州方言特色程度副词的语义、语法特征、特殊句式等进行描写和分析,以揭示廉州方言程度副词的基本面貌和语言特色。虽然大部分廉州方言程度副词在语法特征和用法上与普通话大体相同,但也存在自己的特色:一是程度副词"有啲""沤蛮"可以重叠词缀变成"有啲啲""沤蛮蛮"表示程度减轻;二是大部分廉州方言程度副词后面可以附加虚化的词缀"鬼",加深程度量。

    粤语廉州方言程度副词语义语法特征特殊句式

    迭代、变迁与再造:有声读物的历史追溯与未来价值

    周洋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10年写入"全民阅读",有声读物成为数字化时代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渠道。有声读物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各时期的有声读物是如何影响社会和受众的?未来会给社会和人们带来哪些可能性?该文从我国有声读物的历史迭代出发,梳理出口语媒介、广播媒介及媒介融合时期有声读物的特点,并聚焦受众参与形式、接受主体及审美态度三方面的变迁,最后从媒介的创新、内容创作的解构及传受关系的重构三个维度构建有声读物未来的价值。追溯有声读物的历史,找准有声读物未来的发展方向,厘清受众的变化,明确有声读物的时代责任,能有效地助力有声读物的未来发展,也能促进全民阅读以更生动的形式开展。

    有声读物内容生产传受关系再媒介化全民阅读口语媒介

    近代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的特点及影响

    张靖源朱培丽
    43-4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刊作为影响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媒介,在启迪民智、传播思想上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申报月刊》《独立评论》《大公报》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刊物基于国情纷纷聚焦中国现代化问题,大量登载并广泛传播当时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现代化观念,展现出内容专业、博采众说、活跃交互的鲜明特点,对民众的现代化认识水平、现代化民族自主性的生成、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该文通过梳理20世纪30年代主流报刊所刊载的现代化相关文章,分析总结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的历史特点及积极作用,以期更好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30年代报刊传播现代化观念特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