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旬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inno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村振兴背景下钦州灵山非遗竹编跨境电商推广与运营模式研究

    陈思萌金婕李施颖刘明录...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支持非遗产业扶贫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灵山竹编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由于传承人数少、产品附加值低等难题,灵山竹编发展陷入困境。跨境电商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机遇。文章通过分析钦州灵山非遗竹编跨境电商直播现状,探讨非遗与跨境电商创新结合的可行性,从技术创新与平台建设、内容策划和推广策略、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四方面提出了非遗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以期帮助传统手工艺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钦州灵山竹编非遗乡村振兴跨境电商推广运营模式

    锦州海洋文化发展史续探

    梁晴
    5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运用文献与典籍研究法,介绍海洋文化的定义与海洋文化史的基本内涵,进而对锦州海洋文化发展史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探究与稽考,以完善笔者2021年的研究成果《锦州海洋文化发展史略》,并愿此研究能够启迪人们更深层次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为锦州市乃至我国海洋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历史文化产业、海洋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与繁荣,以及海洋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海洋文化海洋资源海洋文化史海洋产业续探锦州

    隐迹译典的河北译者群体考述

    孙艳
    55-58,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文化研究有助于区域精神的塑造,而区域翻译史研究则是对区域文化进行的翻译场域书写。该文以河北译者群体为考察对象,从籍贯分布、语言背景、专业领域等方面对断裂分散史料进行了拼接,从而使隐迹的河北译者群体逐渐走向显形。在梳理文献的同时发现,译者群体动态流向、身份构成、语种选择,以及区域翻译培养机构、出版资源、研究关注等因素都影响河北译者群体意象的形成。该文旨在以译者角度管窥河北翻译史,以翻译角度鉴照河北文化史,以期唤起学界对河北译者群体研究的关注,为河北区域文化史研究开拓多元角度和崭新路径。

    翻译史文化史翻译译者区域史河北

    传播学视域下的《黄帝内经》医学人文精神英译探析

    潘瑞勇谢海涛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两者相互统一、有机融合。中医文化要"走出去",中医典籍的翻译至关重要,不仅要重视医学科学精神的对外传播,同时不能忽视医学人文精神。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黄帝内经》蕴含"以人为本""医者仁心""医患和谐""未病先治"等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内涵。该文在传播学 5W模式指导下,对比吴连胜、吴奇父子和李照国两个《内经》译本,探讨医学人文精神相关译文的译介策略和译介效果,通过分析提出建议:在中医典籍翻译中,译介内容需要从"重科学轻人文"到"科学和人文并重"的转换;译介主体需要兼备"古汉语—现代文""汉语—英语"两种语际翻译能力;译介策略选择上需要灵活变通、有机互补。

    中医文化医学人文精神《黄帝内经》内涵5W模式翻译

    地方院校本土课程"农俗文化"的内容建设与现代价值研究——以普洱地区为例

    陈靖晖李嘉普惠娟刘亚...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岁月沉淀后形成的农俗文化是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已成为云南本地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云南普洱地区主要围绕茶山、林地、水稻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最终由茶俗文化、养生文化和稻作文化等共同组成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边地文化。基于普洱地区多民族农业习俗的"农俗文化"用二十四节气串联茶俗、养生习俗、稻作习俗、建造筑物习俗、吉祥文化和特色民俗活动6个部分,该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功能性、工艺性和文化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继续继承、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俗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土课程农俗文化茶俗文化养生文化稻作文化现代价值

    新媒体视域下陕西红拳的传承与创新开发路径研究

    宋小乐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百年的变迁,作为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是中华武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中文化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现代体育的蓬勃发展,红拳这一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传承和发展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该文研究总结出红拳的发展历程、特色和价值,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梳理出红拳所面临的发展现状和传承困境。在新媒体和数字化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红拳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和开发路径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性开发策略。

    体育非遗红拳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开发

    黎族织锦工艺中的经验、技术与知识

    李康张君金嘉文
    7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黎族织锦工艺知识体系是指黎族传统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经过长期潜移默化传承的手工艺经验、技术、艺术和知识的聚合,是黎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黎族织锦的发展经历了"无纺布—麻纺—棉纺"的漫长历程,其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手工艺人,他们集构思、制作、生产于一体,通过在日常生活、长期劳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促进技术的发展,而这种技术进步和知识体系的形成伴随着织锦的制作逐渐产生,涵盖了自然社会、工艺技术、思维认知、文化思想等各个方向和层面。在经验、技术知识化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织锦工艺知识体系。该文以黎族织锦工艺为例,探寻黎族传统工艺中的经验、技术、艺术与知识。

    认知经验织锦技术审美意识具身性隐性知识知识体系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档案的编研开发

    马会超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档案本身就是高校发展的见证,是极为宝贵的记忆和丰碑,能够展现出高校的建设历史、文化成就、学术成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元素,所以也值得深入探究。而文化传承本身也是高校办学的宗旨之一,高校需要深挖内在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档案编研开发恰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自然是需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对此,该文立足于文化传承的角度,从高校发展入手,探讨高校档案编研开发的现状,分析文化传承之于档案工作的现实价值,列举出优化的路径和方法,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更多新奇的灵感。

    文化传承文书档案声像档案工作机制高校档案编研开发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插画应用

    张可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首先概述了博物馆文创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和设计需求,分析了插画设计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和价值;然后,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典型案例的分析,探索插画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插画在博物馆文创产品中的应用成果,还为其他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为各类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提供插画设计应用的参考,拓展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应用领域,丰富了语言展示的可能性,有助于推动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插画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应用文化创新

    美育视域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

    李哲楠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科学研究、专业教育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也是实施通识教育,特别是美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广外图书馆")特别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阅读推广理念,通过精心设计实现美育信息资源的合理投放,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大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达此目的,广外图书馆以咨询推广部为核心,通过团队建设、打造多渠道的宣传平台、建设整体的视觉传播系统、举办美育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有针对性地增强高校图书馆的美育功能,使广外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在省内高校范围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美育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通识教育视觉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