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杨锋

双月刊

2095-414X

xuebao@wtu.edu.cn

027-59363626

430073

武汉市武昌鲁巷纺织路1号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自然科学各类学术研究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业技术、农业技术等研究领域,将纺织服装学研究作为重点建设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木俑服装数字化复原研究

    沙莎蒋惠敏陈雅卓李怡...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传承和保护传统服饰文化,文章选取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彩绘立俑形象,应用实物、图像、文献相互佐证的研究方法对楚国袍服结合数字化手段进行虚拟复原.研究表明:木俑服装可信度高,着装源自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写实性.数字化服装复原能够通过虚拟技术减少试衣差异,节省试衣时间,提升复原效率.文章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虚拟仿真技术将平面结构立体化复原的方法,为古代服饰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性,为其他图像服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

    虚拟试衣虚拟复原楚国服装服装结构

    宋画《打花鼓》中杂剧女演员着装的文化意蕴探析

    阮秋月卞向阳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宋画作《打花鼓》真实地再现了宋代杂剧女演员着男装表演节目的情景,有学者指出两位演员着男装具有"在女装上草率地披上了男装"的特点,但鲜少有学者进一步分析其着装的动机与社会意义.基于此,文章结合图像学、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分析图像,并从宋代女性、社会观念的角度探析画面中杂剧女演员"着男装"的文化意蕴,认为其男女装混穿的行为并非是草率而为,而是为了迎合宋代审美,展现女性自我意识的社会意义,且具有塑造幽默的人物形象的功能.

    《打花鼓》宋代服饰女着男装观念史服饰文化

    从月份牌广告管窥20世纪30年代女性运动装

    李斌李惠夏雨微
    15-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为女子体育发展黄金时期,女性运动服饰随之完善.针对该时期运动女装的种类、特征以及影响等问题,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图像学分析以及设计还原相结合的方法,以20世纪30年代月份牌广告中的运动女装为研究对象,对该时期女性运动服饰进行分析,得出该时期女性运动装发展较为完备且对女性身心解放具有积极意义的结论.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女性运动服饰种类比较丰富并成为独立的服装类型,根据不同的运动类型可分为正式运动装、休闲活动装与泳装.由于该时期女子体育运动的专业化与大众化发展,女性运动服饰形制趋于成熟且具有国际化、时尚化特征,为现代运动装奠定雏形.从该时期月份牌广告中所展现的女性运动服饰可以窥见女性开始追求健康美以及争取两性平权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

    月份牌广告民国时期女性运动装时代特征女性意识

    永丰畲族刺绣的工艺及审美特征探析

    陈云倩廖江波李建亮
    22-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永丰畲族刺绣的工艺及审美特征的探析对促进其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现实意义,对推动地方传统工艺的再生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章以永丰畲族刺绣传承人雷彩英女士口述及其私人藏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物分析与文献资料搜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永丰畲族刺绣的绣品种类进行梳理,并对其工艺特征、审美特征进行提炼,挖掘其背后民俗内涵与审美意识,力求还原这一民间工艺.研究认为:1)永丰畲族刺绣的产生及发展与当地畲民的生活息息相关.2)其绣品品种主要有服饰用品与生活用品,服务于生活且寓意吉祥.3)其刺绣针法简单古拙,与其他畲族刺绣并无太大差别.4)绣底拼接、刺绣花边的组合搭配及随意而绣、心想绣成的制作过程为其特色工艺,图案质朴、题材广泛、构图简洁、色彩绚丽、造型立体、农民画风为其审美特征,二者都源于生活,体现着畲民向往美好的认知精神和纯粹直白的审美观念.

    永丰畲族刺绣工艺特征审美特征民俗内涵

    基于皮尔斯符号学的土家勾形纹样织锦的应用

    周佳俊栾海龙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家族勾形图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觉符号.文章利用皮尔斯符号学的方法深入挖掘土家族传统文化中勾形图案的历史意义及其深层含义,并通过相关的土家勾形纹样实物资料为线索,分析土家族勾形纹样符号的像似性、指示性以及规约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家族勾形纹样是符号学三元关系中像似性、指示性以及规约性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产物,是符号从无形到有形再到有所指、有所意的演变过程.证实了土家族勾形纹样从"八勾"到"七十二勾"的演变,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乃至万物之间的不断联系、发展和相互照应的结果.土家族织锦图纹样式极为丰富,色彩变化巧妙,主题多是以虚幻和现实相结合.通过探析具有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土家族勾形纹样的审美理念、艺术表达等,总结出土家族勾形纹样是历代土家族人依据其生活劳动、文化习俗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等场景所创作演变而来的符合土家族人民民俗信仰、辛勤劳作以及生生不息的美好意愿.

    土家织锦勾形纹样纹样图案符号学

    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的衍生设计应用

    杨涛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一般以直线和曲线作为构型基础,一转一折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简洁的线条以及严格的规律性非常符合现代设计的转化应用.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不但丰富了现代服饰面料图案的种类,而且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促进徽州传统装饰纹样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首先,从美学特征角度分析了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总结得出均衡布局、数理比例、节奏韵律和吉祥寓意之美学特征;探索了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路径的生成方式,为纹样的设计变形提供基础.将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进行分类,找出具体提取的路径和衍生方式,并且尝试应用形状文法设计原理对徽州古民居窗棂几何纹样进行衍生设计.针对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进行形状文法的衍生变形,并且将衍生纹样进行设计应用,并且应用衍生纹样在不同设计作品中,进一步验证设计原理和方法的可行性.

    徽州窗棂几何纹样形状文法衍生设计

    徽州旅游服饰产品设计方法探析——以马头墙为例

    孙雨蓝YU LIN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寻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旅游服饰产品中的创新设计方法,助推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播.文章以徽派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马头墙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法,对马头墙建筑特点和徽州地区旅游产品市场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综合观察法、图文互证法以及设计学和美学理论对马头墙元素的纹样、造型、色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出马头墙元素在旅游服饰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和创新设计方法.结果表明,马头墙中"马头"元素造型丰富多样,不仅富有动态的英气与挺拔之美,也包含着追求理想这一积极意义.色彩雅致朴素,表现出了质朴恬淡的处事观,极具美学价值,十分符合当下简洁的审美需求,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具有优势.该设计实践在丰富徽州旅游服饰设计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将推动以马头墙为代表的徽派建筑美学更好地得到传播发扬.

    马头墙旅游服饰建筑元素设计实践

    多层穿衣的欧洲X型女罩裙仿真模型复刻研究

    孙鑫李月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欧洲1730-1795年间带裙撑的X型女罩裙为研究对象,利用CINEMA 4D建模和CLO3D相结合的虚拟试穿方法分析其结构、造型特征并进行多层穿衣的服装仿真模型复刻研究.研究表明:1)X廓型宫廷女罩裙主要集中于1730-1795年,在款式结构上表现为收腰、低领、夸张下半身裙摆的经典造型.2)通过组合采用CINEMA 4D和CLO3D的方法进行多层穿衣模型复刻,完整地还原了欧洲历史女子人体基本躯干模型、多层服装造型,解决了现有CLO3D复刻时对特殊材质及人体参数无法达到物理指标、服装款式结构单一的问题,在对其造型、面料、色彩等艺术风格方面还原的拟合度较高,为这一时期女装的复刻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洛可可女装CINEMA4D建模CLO3D虚拟技术服装复刻

    腐败希瓦氏菌4H铬还原机制的探究

    陈旭高骏卜凡童蔡亚君...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为探究腐败希瓦氏菌4H还原Cr(Ⅵ)的机制,采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化学测试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腐败希瓦氏菌4H还原Cr(Ⅵ)的机制主要与微生物的代谢和电子传递能力有关.通过XPS分析发现细菌在对Cr(Ⅵ)的还原过程中,菌体表面有Cr(Ⅵ)和Cr(Ⅲ)两种形态存在,进一步证明该菌通过还原方法去除六价铬;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六价铬胁迫下细菌表面无明显破损,菌体形态由短杆型变成了长杆型,说明该菌对Cr(Ⅵ)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随着初始Cr(Ⅵ)浓度的增加,羟基、羧基、酰胺和磷酸基团所代表的特征峰强度也有明显的增强;细菌电子传递性能测试以及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该菌具有很强的电子传递能力.本文通过对腐败希瓦氏菌4H还原Cr(Ⅵ)的机制的探究为微生物还原环境中Cr(Ⅵ)提供了理论基础.

    腐败希瓦氏菌铬还原机制电子传递生物代谢

    LA-SA\MMA相变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李想许宛平柯贵珍
    60-6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壁材,月桂酸、硬脂酸共熔物为芯材的相变微胶囊LA-SA\MMA相变微胶囊.利用SEM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仪、马尔文粒径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和TG热重分析仪观察并检测不同芯壁比的微胶囊,结果显示:芯壁比为 4:5 微胶囊呈圆球状、表面光滑平整,但是略微存在团聚粘着现象.囊壁对芯材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地提高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微胶囊耐久性十分优异,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然后,使用干法涂层技术把不同质量分数的相变微胶囊涂覆到SMS织物上,产生相变温控织物.通过热成像,讨论经过相变微胶囊涂层整理后的织物,其蓄热控温性能是否受到影响.结果显示:经过涂层整理后的织物,其降温速率下降变慢,能够应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

    甲基丙烯酸甲酯月桂酸硬脂酸相变微胶囊原位聚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