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威孚

双月刊

1671-6477

whsbsk@163.com

027-86553823,86551152,86557005

430063

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040号50信箱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期刊社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登文史哲、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传播与出版、文化学、心理学、美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科及其相关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欢迎社会各界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学者和学人及作者惠赐佳稿,欢迎各高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源室征订收藏本刊,欢迎社会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征订和收藏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黑格尔的音乐主体性思想解析

    徐晓庚徐文惠曾庆琦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性是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丰厚.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影响深远.黑格尔在其专著《美学》中论述浪漫型艺术时阐释了音乐主体性,体现了他的音乐主体性思想及音乐美学的指导原则.国内学界的既有研究对黑格尔美学中的音乐思想探讨较少,对黑格尔美学中的音乐主体性更是鲜有涉及.黑格尔主体性思想承接和发展了康德、费希特和马克思等人的主体性思想,即审美听觉这一感受音乐美能力的丰富,也就是说能感受音乐美的耳朵是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黑格尔通过阐述音乐主体性的内容和表现及其研究的意义,解释了音乐美表现在音乐的音量、内容和时间三个方面,这样音乐完成了由单纯的声音之美感到作品的社会意涵之传达,音乐彻底地抛弃艺术的物质形式,扬弃了物质材料的空间性,从而转向主体的自由性,转向"时间连绵",形成时间意象,给人以川流不息的审美效果,音乐就真正成为"自由的艺术"或"游戏的艺术",这是心灵的境界,亦是美的所在.这就是黑格尔音乐主体性形成与发展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黑格尔美学音乐主体性

    从"重气"到"尚韵":中国文人画美学品格变迁理路探究

    曹贵
    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察从东晋顾恺之始至清末民初康有为、陈师曾和徐悲鸿等众多有识之士论画的1500多年绘画历史,我们发现,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品格经历了一个由"重气"到"尚韵"的变迁理路.而在中国文人画美学品格发生转折的关键点上,顾恺之、谢赫、张彦远、荆浩、郭若虚、苏轼、米芾、赵孟頫和董其昌等书画家,担负起了历史给予他们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尤其是明末画家董其昌,他对"董、巨逸轨"的中国文人画图式语言赞叹至极,并对中国文人画的"尚韵"理论作了全面、深刻且系统的总结.因此,从某种层面而言,中国文人画"尚韵"的理论主张始于苏轼,成于董其昌,的确是有道理的.

    文人画美学品格重气尚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论析

    吴满意唐良虎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与整体性是新时代推进"两个结合"的关键,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贯穿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和创新的全过程,但目前学界对此还存在概念不明晰、界说不透彻、运用不严谨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性具有全局性、学理性、有机性、内隐性和相对主观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具有集成化、外显化、相对客观性和体系化特征.对总体性与整体性内涵与特征的认知把握,需要在大历史观、大实践观、大文明观中加以领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总体性

    晚年马克思两部笔记的文献选择与文体比较

    周艳和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笔记》与《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接续创作的这两部笔记内容互补,关联紧密,内蕴着作者深刻的文本考量.从文献选择看,《人类学笔记》是马克思与俄国人类学家柯瓦列夫斯基在频繁学术交流中的产物,其逻辑起点与核心观点是在摘录、阅读其笔记的基础上发散出去;马克思对《历史学笔记》的文献考量,坚持通史与国家史相结合,坚守人民史学立场,有策略地摘录相关文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依据.从文体形式看,两部笔记分别以摘要体、编年体为主要特征,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史学研究的会通意识与高超的写作艺术,善于发挥不同文体表达特征以推动相关研究.

    《人类学笔记》《历史学笔记》文献选择摘要体编年体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路径创新

    权宗田庞心悦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建与乡村振兴无论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在现实逻辑方面都具有高度契合的一致性.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科学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实现、推动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等方面,具有多维价值意蕴.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需要在提升引领能力、运用新兴技术、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融合等方面下大功夫.

    党的领导基层党建"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农业强国

    论做好新媒体人士统战工作的着力点

    郑兴刚
    49-5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利器,也是做好新媒体人士工作的法宝.新媒体人士统战工作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做好新媒体人士统战工作,要求党和政府必须从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新媒体人士统战工作的重大意义,必须最大限度团结新媒体人士,既要广泛团结最大多数网民,又要重点团结青年网民、网络意见人士和网络意见领袖等三类人群;必须科学、民主治理新媒体人士网络政治参与,既要善处软硬关系、善听逆耳之言,又要善用互联网的社会减压阀功能、善察非理性政治参与背后的深刻根源.

    互联网新媒体人士统战工作

    未成年人双向保护的法律规制困境及其完善

    唐子艳吴国锋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向保护是我国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在我国强调既要保护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也要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其设置初衷是为了追求未成年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近年来,低龄儿童犯罪的恶性案件屡见不鲜,犯罪手段之恶劣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双向保护工作似乎遭遇"瓶颈".司法实践中强调保护罪错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而对未成年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则显得不足,对未成年人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存在失衡现象.在法律上,一方面,对罪错未成年人的矫正存在行政、刑事责任年龄规定不协调、未成年人轻缓化刑事责任承担方式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存在校园侵害学校责任模糊、未成年人精神损害的差异性未被重视的困境.为此,本文提出了在罪错未成年人的责任承担方面下调行政责任年龄、创新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立法建议,与此同时,在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方面,提出应完善校园侵害各方责任的认定以及未成年人精神损害赔偿重构的对策.

    双向保护原则罪错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责任承担损害保护

    数据纠纷知识产权规制路径的构建

    张妍
    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的发展使得其界定与保护议题被业界广泛关注.司法实践的34篇判决书表明,数据形式复杂多样,具有类知识产权属性.数据属于产权制度的激励对象,但类似而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体现出弱独占性以及知识产权客体不适格性的特征.考察权利形式,数据与"权利束"结构高度契合;考察价值内涵,数据与知识产权法益高度适配.知识产权法益具有弥补私权保护不足的功能,为数据的法律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基于"权利束"结构与知识产权法益的视角,明确提出构建数据专门法保护体系、适用《民法典》相关规定进行保护、变通适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借助《反不正当竞争法》兜底保护的解决方案,以期促进数据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数据知识产权法益保护规则

    对斯迈思受众商品理论的一种整体性解读

    杨晴
    74-8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于整体性视角,斯迈思的受众商品理论揭示的是以广告商和大众传播系统为枢纽的商品生产、流通的整体经济关系,而不是传播中的受众、大众传播系统和广告商三者之间的简单经济关系.斯迈思在不同语境下使用"受众"概念,"受众"在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具有生产资料、消费者、劳动者与资本家等不同所指.其中,"受众商品"概念不成立使受众的生产资料定位受到挑战.尽管如此,广告商和大众传播系统的结合为需求管理提供了最佳的模式,一方面促进待出售商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广告商和大众传播系统由此成为连接商品生产和流通、进行需求管理的重要枢纽.在商品生产、流通的整体经济关系中,广告商和大众传播系统之间形成合谋关系而非"受众商品"买卖双方的关系,广告商和大众传播系统的收入则来自于生产领域剩余价值的转移.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给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带来新的变化,但并不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受众广告商大众传播系统生产流通需求管理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化的中介效应分析

    莫松怡彭定赟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如何影响收入分配,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化的中介作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别测算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城乡收入差距,实证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为显著;全要素生产率和市场化在其中起到中介传导作用,进一步测算相对贡献率可知,市场化水平相对贡献率为负,而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贡献率为正.

    全球价值链地位城乡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化相对贡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