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微循环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杂志

李艳

季刊

1005-1740

micch@sina.com,308903796@qq.com

027-88075389

430060

湖北省武汉市张之洞路9号

微循环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第一本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有较多特色和较大影响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于科研前沿、深入报道该学科基础和临床新进展、荟萃国内外多学科最新医研成果,兼顾推广、普及和提高。本刊形态新颖,内容丰富,栏目设置合理,信息渠道畅通,作者群稳定,编辑经验丰富,论文发表周期短,质量较高,深爱广大科研人员和医务工作者欢迎和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体血流不存在Casson流体模型

    秦任甲
    1-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者研究在体血液流变性时发现用Casson流体模型描述在体血液流态实际是错误的.本研究旨在纠正存在近40年的这一理论错误,同时维护前人和笔者研究在体血液流态所获得的正确理论.本文采用理论性研究方法,以相关流体力学、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理论和在体血流实际为依据展开论证,揭示在体血管中不存在Casson流体模型,红细胞聚集不是在体血管中存在Casson流体模型的本质机制,在体血液流态除动、静脉特异形部位外,动脉血流为随心动周期性变化的层流,在静脉可近似为定常流动.

    Casson流体模型血液流态理论血液流变学

    不同麻醉方法对大鼠重症胰腺炎肺微循环的影响

    李佳佳王燕齐文杰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水合氯醛注射麻醉与异氟烷吸入麻醉方法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肺损伤(SAP-ALI)大鼠肺组织损伤严重程度及微循环的影响,指导SAP-ALI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应用水合氯醛注射麻醉(注射组,n=12)和异氟烷吸入麻醉(吸入组,n=12)的方法建立大鼠SAP-ALI模型,余6只作为对照(对照组),观察大鼠24h死亡率和腹腔内组织大体病理改变,应用ELISA检测血淀粉酶的浓度,应用Moor血流血氧检测仪及激光共聚焦血流血氧检测仪检测大鼠活体肺组织血流量变化,观察肺组织及胰腺组织病理变化,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成功建立大鼠SAP-ALI模型,但与吸入组相比,注射组大鼠死亡率更高,肺微循环血流量更低(P<0.05),肺组织病理表现更重(P<0.05).结论:应用异氟烷吸入麻醉建立大鼠SAP-ALI造模可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急性胰腺炎肺损伤麻醉方法肺微循环大鼠

    丹参酮ⅡA上调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复糖复氧损伤

    耿银萍程志杰郝艳超王琳...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 ⅡA)对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损伤以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并取对数生长期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开展实验,设对照(Control)组、模型(OGD/R)组、Tan ⅡA(5μg/ml)组、Nrf2激动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1.6μg/ml)组和Tan ⅡA(5μg/ml)+TBHQ(1.6μg/ml)组.各组分别给药干预2h后,除Control组外,其它组通过氧糖剥夺6h后复糖复氧24h构建HT22细胞OGD/R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二氯荧光素双乙酸盐(DCFH-DA)探针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法、钼酸铵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OGD/R组相比,Tan ⅡA组、TBHQ组和Tan ⅡA+TBHQ组HT22细胞活力明显升高、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中ROS、MDA含量明显降低,SOD、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Nrf2、HO-1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Bcl-2相关X蛋白(Bax)、激活型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及 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 比值明显降低(P<0.05).Tan ⅡA+TBHQ 组对各检测指标的调控作用明显优于Tan ⅡA组和BHQ组(P<0.05).结论:Tan ⅡA对OGD/R损伤海马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和凋亡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Nrf2/HO-1信号通路有关.

    海马神经元丹参酮ⅡA氧糖剥夺/复糖复氧Nrf2/HO-1信号通路氧化应激凋亡

    槲皮素通过调控p38/GSK3β途径调节上皮-间质转化抑制乳腺癌侵袭和转移

    李之令陈杰陈庆颜红...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细胞MCF-7侵袭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具体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25、50、100μM槲皮素处理乳腺癌细胞株MCF-7,命名为对照组、25μM组、50μM组和100μM组.分别通过Transwell检测细胞的侵袭和转移,Western Blotting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记物的表达水平以及p38/GSK3β途径分子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应用小分子抑制剂干扰相关通路后检测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变化.结果:槲皮素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MCF-7的迁移、侵袭,E-cadherin的表达上升,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降.槲皮素能够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p38和GSK3β途径分子的蛋白磷酸化水平.采用p38和GSK3β的抑制剂使E-cadherin的表达上升,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下降,并抑制MCF-7的迁移和侵袭.结论:槲皮素可抑制TNBC侵袭和转移,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p38/GSK3β途径实现从EMT向MET的转变.

    槲皮素p38/GSK3β上皮-间质转化乳腺癌

    针刺结合增液承气汤对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陈瑶祁正亮王青徐艺...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增液承气汤对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9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乳果糖组(45例)和针药结合组(45例).乳果糖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针药结合组在其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增液承气汤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肠神经递质、肠道菌群、结肠传输时间、Wexner便秘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差异.结果: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乳果糖组(93.33%vs 75.56%,P<0.01).两组生长抑素(SS)及双歧杆菌、乳杆菌较治疗前显著升高,针药结合组较乳果糖组更高(P<0.01).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合酶(nNOS)、血管活性肠肽(VIP)、肠杆菌、酵母菌、左结肠传输时间(LCTT)、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STT)、全结肠传输时间(TCTT)及Wexner便秘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针药结合组较乳果糖组更低(P<0.01).结论:乳果糖口服溶液辅以针刺结合增液承气汤可缩短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结肠传输时间,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胃肠功能.

    针刺增液承气汤慢性功能性便秘肠道菌群胃肠功能

    单细胞测序有望揭示胃癌异质性

    科学网
    30页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进展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

    郑广茂胡少龙陈梅玲郭亚敏...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对进展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114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按照NCCN指南给予对应的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化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均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RPFS)评分、卡氏(KP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差异,统计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RPFS评分、KP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RPF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下降,KPS评分升高,观察组RPF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KPS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下降,白细胞介素-4(IL-4)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香砂六君子汤可调节进展期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疗效.

    加味香砂六君子汤进展期结直肠癌免疫功能炎症因子

    西黄胶囊联合D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王有南沈明群马军郭红娟...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西黄胶囊联合多西他赛+顺铂(DP)方案同步放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及循环肿瘤细胞(CTC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9-06-2022-06本院收治的中晚期NSCLC患者156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DP化疗)和观察组(西黄胶囊联合DP化疗),每组78例.对比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P)、生存质量评分及CTCs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ORR高于对照组(P<0.05),CTC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整体生活功能)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晚期NSCLC患者采用西黄胶囊联合DP化疗方案同步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西黄胶囊多西他赛化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客观缓解率循环肿瘤细胞水平

    OCTA定量分析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黄斑及视盘旁血管密度变化

    梁从碧周芸芸徐奕爽蔡立维...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定量分析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黄斑及视盘旁血管密度(VD)的变化,探索能够早期反映TAO发生发展的无创监测指标.方法:采用横断面临床研究.纳入2023-02-2023-06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活动期TAO患者24例(TAO组)、甲状腺功能亢进无眼部改变患者24例(甲亢组)和体检健康者24例(对照组).三组受检者均接受黄斑HD 6mm×6mm和视盘HD4.5mm×4.5mm扫描模式的OCTA检查,并测量浅层及深层视网膜VD、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VD(ppVD)、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比较三组受检眼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AO组和甲亢组浅层视网膜VD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甲亢组比较,TAO组整体、N2及I2区域浅层视网膜VD显著降低(P<0.05或P<0.01).甲亢组和TAO组中心凹区域深层视网膜V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三组间大部分区域ppVD及RNFL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和TAO组FAZ面积较对照组均显著扩大(P<0.05或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在尚未发展为TAO之前已经出现浅层视网膜VD降低及FAZ面积扩大,TAO患者的相关变化较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更甚,OCTA有助于早期无创监测相关指标变化.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血管密度

    超声控制的细胞"生物炸弹"精准攻击肿瘤

    科学网
    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