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说对话式教学建构

    张丽君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以往小说教学内容浅表化,教学方式多以讲授、灌输的方式进行,学生多死记硬背所谓的答案和结论,思维和迁移应用的能力却并没有多大提升.通过对话式教学改变以往小说阅读教学单向灌输的弊端,以"对话"为手段,探究深度学习与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内涵,本文以《祝福》为例探讨了建构小说对话式教学的策略:从激活对话内容、提高对话深度、拓宽对话广度这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小说教学中能够与教师深入对话,促进其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对话式教学小说教学建构

    多元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分析

    庄园
    1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显现出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在简要阐述英美文学作品语言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解读原则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读英美文学作品的有效策略,以提升对英美文学的认知,从中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在多元文化视角下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的分析,将其表达技巧应用助力于国内文学写作中,以更好推动国内文学的不断发展进步.

    多元文化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点差异性

    名著阅读教学中文化价值的指导策略

    殷国栋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怎样在阅读名著中深层次探析名著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话题.本文以小说《水浒传》及其人物形象宋江为例,深刻剖析宋江身上所集中表现出来的绿林世界中的侠义文化、传统认知中的忠孝文化、反抗封建社会的革命精神和封建官场中的忠奸善恶,这不仅是北宋政治和世俗的风情画卷,更重要的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世故、价值认可和跳动的不可忽视的文化因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辨,深层次探析名著潜藏的文化价值,值得引起深刻思考和努力践行.

    名著阅读《水浒传》宋江文化价值

    名著导读的编写特点及教学策略探究

    谭启洁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著导读"作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名著导读"在语文阅读中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部编版语文教材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将名著导读由以往的课外阅读引入教材中,并且选文丰富化.本文在分析总结教材名著导读编写的特点,进而依据其特点提出教学策略.

    名著导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特点教学策略

    在古诗文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王成麟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审美发现与鉴赏是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古代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传承,从形式到内涵,字里行间都充盈着美的因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读文字,去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感知古诗文的意境美,带领学生深挖内涵,知人论世,感悟古诗文中蕴含的古人思想美,从而涵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古诗文鉴赏审美素养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

    《祝福》中祥林嫂悲惨命运的书写

    王若裕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先生的《祝福》描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事项,其中"祝福"民俗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为祥林嫂的命运奠定了悲剧基调,"抢亲"是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转折点,"捐门槛"等信仰民俗是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这些民俗文化中看到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

    鲁迅民俗文化《祝福》祥林嫂悲剧命运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消逝"教学法

    熊银冰
    12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哲理散文,以平凡的风物刻画,在意象书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进行说理,集人生、历史、自然思考于一体,传达了深远的哲思,对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从这一篇的定位与个性出发,以"消逝"为中心展开教学,并以鼠麹草这一风物作为教学举例,以充分发挥"这一篇"的独特价值.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本特征哲理散文消逝教学

    《声声慢》朗读教学策略

    周璇
    12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学古诗词教学尤其重视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专注度;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锻炼口语规范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探究古诗词教学的朗读策略势在必行.以《声声慢》为例,从初读、精读、品读、评读四个方面展开具体朗读教学设计构想,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品味意象、感受意境,进而知人论世,体会词人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在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促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古诗词《声声慢》朗读教学策略

    乡土小说中城市书写与城乡关系的演变

    周一婷
    13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小说的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土小说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城市意象与都市书写.城市与乡村作为对立性的异质文化空间,在本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分化愈加明显,城乡关系的呈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女性群体是这一演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声音.本文将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三个时间范畴中各选取一篇典型的乡土叙事文本,通过对故事中三位不同女性形象的纵向对比,对新时期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做一个宏观的大致勾勒.

    新时期文学乡土小说城市书写城乡关系女性形象

    德国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路径分析

    刘琦
    13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浪漫主义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是欧洲浪漫主义的启蒙,帮助欧洲浪漫主义迈出了古典主义思潮,也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在简要概述德国浪漫主义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上,对德国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路径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德国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的再思考,肯定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价值.

    德国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西方文学影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