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

王先霈

月刊

1672-3996

wxjy2005@126.com

027-67868288

430079

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校内

文学教育/Journal Litbraturb Bdu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教学策略

    江慧怡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设置三大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重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正确理解第四学段的三大发展型任务群的深刻内涵,并思考如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落地,是当下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从内涵与价值、目标与内容两大角度分别对第四学段的三大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进行了阐释,并结合具体实例简要阐述了第四学段的三大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新课标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四学段

    感受生活快乐作文

    姬海英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华夏之兴衰,做时代之文章.华夏文明传承已久,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如浩瀚星辉,熠熠生光.时代的车轮滚滚前进,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新时代的教育领域,应始终秉持对教育的热爱,让文学的光芒照耀每一个学生.为此,就需要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去加深对于作文的教育程度,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快乐的作文感受.

    生活实际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三位语文名师《珍珠鸟》课例比较研究

    黄文珊
    10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冯骥才叙事散文《珍珠鸟》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课文,笔触细腻、风格委婉、格调清新,本研究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两方面对比分析三位语文名师窦桂梅、薛法根、郭初阳的执教课例,在"同课异构"的角度下,总结三位名师教学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从而获得教学知识经验,并提出教学启示,以期能给予中小学语文教师以一定的教学帮助.

    《珍珠鸟》窦桂梅薛法根郭初阳阅读教学

    统编版与人教版教材散文编排比较分析

    李萌萌盛丽春
    104-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亮点,新教材以新课标为指导核心,用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创设新型的架构组织单元,在课文选篇和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中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以统编版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为例,通过对新旧教材内容选材、学习活动、单元主题的对比,发现在结构编排、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层面存在很大的区别.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差别之处,教师要更加钻研这样编排的意义与价值,思考在新课标下如何利用好教材,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统编版人教版语文教材对比研究必修上第七单元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及建议

    曾卓夷
    10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落地,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成为初中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然而,目前《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依旧存在阅读计划针对性不强、未依照散文集的特点进行教学和对阅读反馈不够重视的问题,针对《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明确"这本书"的阅读主题、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构建教学评一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朝花夕拾》鲁迅初中语文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

    1935年《混合课本》及配套教学法借鉴

    代冉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救亡途径,但在各种内忧外患的影响之下,普及义务教育之路困难重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教育环境愈加艰难,推进义务教育也变得更加迫切.1935年出版的《混合课本》是配合一年制短期义务小学的应时之作,它力图革除以往小学课本的弊病,以民族主义作为一贯的中心思想,打破了学科之间的门槛进行混合编制,同时注重儿童心理,采用了新式教学法增强教育实效.此套课本的发行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如今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义务教育《混合课本》民国教材民族主义

    高职语文课线上个性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熊雅丽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信息化教学.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来袭,让信息化课堂正式登上舞台.本文以疫情期间我校语文课线上教学为例,对语文学科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让学生在"听"网课的过程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高职语文线上教学个性化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内涵研究

    刘莹莹于为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科教学的依据,分析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本前提.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切入点,围绕该单元的单元导语、课文内容、单元学习任务等模块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单元的编排新变化、新特点.包括围绕"学习之道"统整经典文本,提升认识的全面系统性;学习提示紧扣思辨特色,指引自主研读方法;学以致用,重视学生迁移能力培养;注重借鉴多文本论证特色,提升说理能力;构建新教材助读系统,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单元研究

    湖北仙桃方言构式"去1X去2"

    向洋曹春静
    120-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仙桃方言的"去1X去2"是一个构式,"X"的性质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和表处所的名词或代词三种,"去1"是动词,"去2"是事态助词.在语法意义上,该构式表示未然;在语义功能上,该构式表示命令、祈使意义.该构式是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的体现.

    "去1X去2"组构成分意义与功能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

    英汉触觉形容词的通感隐喻对比研究

    吕雨楠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的五大感觉中,触觉是人类了解和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感觉之一.本文以通感隐喻为出发点,结合语料库和词典,对汉英触觉形容词"软"和"soft"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触觉形容词范畴不管是在语义方面,还是在通感隐喻方面有着非常多的共性.软和"soft"均存在通感隐喻,都可以从触觉域向味觉域、听觉域,视觉域以及更换高级的心理域进行投射.但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和通感隐喻模型不一致的现象:从触觉域向视觉域投射的现象.但总的来说,共性大于个性,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类的认知在发展的历程中思维模式是大致相同的.

    英汉对比触觉形容词通感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