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情感体验的语言——论米歇尔·亨利的语言现象学

    孙云霏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现象学在语言研究领域中的独特性在于,它主张语言的意义不是既成的,而是在活生生的体验中创生出的,因此"体验"对语言来说十分重要,如经典现象学认为语言是从意识体验、生存体验里生发的.然而,法国现象学家米歇尔·亨利指出,经典现象学所重视的体验并非真实的体验,只是意向性或存在对物质的揭示,可物质之实存却在被揭示中消弭自身,语言发挥的正是这种揭示作用.他针对经典现象学的"世界的语言"提出"生命的语言",目的是在语言中体验物质之实存、体验生命生成、体验活泼泼的情感,由此开启新的世界.文学是通过语言进入情感体验从而激生新意义的典型场域.

    语言体验实存情感物质

    书写的身体与流变的身体——阿尔托和德勒兹的"无器官的身体"

    郭玉婵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器官的身体"几乎成了德勒兹身体哲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他用"无器官的身体"表达异质和连接原则下运动着的身体形象,它既不同于笛卡尔机械论式的身体,也不同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的"肉","身体"成了一个离弃了自我而自发地运动和变化着的形象.然而,"无器官的身体"这个概念首先来自阿尔托,阿尔托创造出"无器官的身体"作为原初身体的一个复象,恰恰是为了反对身体的自动机.这一点说明了德勒兹对阿尔托的"误读",他将阿尔托"无器官的身体"引向了柏格森的"绵延"概念.阿尔托已经预见到德勒兹式的流变的身体可能使身体陷入机械论的危险,而阿尔托通过书写回溯至自我身体的发源地,制造出作为复象的"无器官的身体",意图把"身体"从所有自动机制中解救出来,恢复"身体"的自由.

    安托南·阿尔托德勒兹无器官的身体复象生成

    非现实感:柄谷行人文艺批评谱系的核心

    宁宇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日本著名思想家、批评家柄谷行人的文艺批评中,非现实感既是核心概念也是重要方法.纵观柄谷的文艺批评历程,在有关"客观对应物""自然""人格解体""梦""风景""内面"等关键词的论述中,柄谷始终延续着非现实感这条脉络.以非现实感为切入点,柄谷在探索"人之存在条件"的同时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中"经验匮乏"、个体乃至社会的内向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信息生活中可谓不减反增,柄谷凝视非现实感的思想姿态在当下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柄谷行人非现实感战后日本文艺批评现实

    当代"后"概念的生成机制及理论启示

    罗崇宏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学界出现了大量的"后—"理论术语,使得对于"后"以及由此生成的"后—"理论的应用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其主要表现是对于"后"概念以及"后"理论的理解较为随意,大体上将"后"理解为颠覆、反对或质疑.基于此,有必要弄清楚"后"概念的生成机制,及其在具体理论话语中的语义内涵.在"后"概念的知识谱系中,几乎所有当代的"后"理论都可以涵括于"后现代"的语义场之中.从概念史的角度看,作为新概念的"后"可以区分出两种语义类型:post和after.前者所呈现的是前后理论之间在语义上的继承与深化关系,后者则主要体现两种理论之间的时间关系.这一系列的研究,意在突显"后"概念的知识谱系、语义类型,从而更好地理解"后"理论的生成机制,并能够在具体语境中正确地理解"后"及"后"理论的语义所指.

    后现代后—理论之后语义场

    针刺之喻与美刺之说——关于《诗经》阐释和中国早期的医疗话语

    蔡文科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刺之说中的"刺"在《诗经》阐释脉络中有针刺意涵,针刺与美刺在多个方面相通.首先,二者在救治主题上相通,针刺救人,美刺救政.其次,针刺从医疗领域随着疾病之喻进入政治话语,形成针刺之喻,针刺之喻与美刺之说皆导向政治.最后,针刺之喻与谏言传统中的直谏关联密切,而《诗经》阐释中,孔颖达的"诗人救世"之论亦凸显诗的切谏属性,二者在谏言形式上又形成呼应.与传统医药之喻的"苦口"不同,针刺之喻带有鲜明的"体痛"属性.在释美刺之"刺"时,这种痛感的注入,与《诗大序》对"刺诗"的规定形成一种张力.总之,在针刺之喻与美刺之说间,医、文、政三者构筑起一个复杂的网络,诗与诗人具备了两重属性——诗是针药,亦是谏言;诗人是谏官,也是医者.救治的主题最终贯穿身体与国家,以身为主的医疗知识成为诗与政治的话语,以国为主的政治成为诗与医的最终旨归.借助针刺之喻可以看到,文学的救治功能与其借助医疗知识言说的方式有很大关联.

    针刺美刺《诗经》阐释医疗话语政治谏言

    鲁迅杂文艺术论纲——机智"捭阖"与匡正之辨

    姜振昌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捭阖"的战略战术智慧被鲁迅杂文融汇于谈论世事、针砭时弊等的匡正分辨中.其要义一是"捭反",二是"反覆",三是"反听",四是"量权"揣情.由此成就了委婉含蓄却博大精深的鲁迅式杂感艺术.

    鲁迅杂文机智"捭阖""量权"揣情曲笔

    进德疗法与"诚爱鲁迅"——光复初期许寿裳在台湾的鲁迅形象建构

    史子祎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寿裳在光复初期的台湾践行了一系列文化重建工作,其中鲁迅的传播与鲁迅形象的建构尤其重要.在此,许寿裳以传统儒、墨哲学为资源,同时以青年时期与鲁迅进行的国民性讨论为引线,在去殖民立场下探索出进德疗法并塑造了"诚爱鲁迅"这一国民模范的形象.通过对"诚爱鲁迅"的生成机制以及现实指向的考察,一方面可以了解许寿裳如何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鲁迅建构,从而对其关于光复初期台湾文化重建工作的思考与实践作出清理,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考察实际上构成了有别于当时台湾普遍关注的战士鲁迅的另一种鲁迅接受与阐释路径的再发现.最后,许寿裳所建构的"诚爱鲁迅"同时也是对鲁迅阐释的一个补充.

    光复初期诚爱鲁迅许寿裳去殖民

    胡风、路翎与"民族形式"——兼及一种别样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学和理论形态

    刘祎家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主观论"论争中,胡风和路翎贡献了一种别样的、诉诸人的主体性动能的马克思主义视觉和文艺创作方向,也与延安文艺的实践路径形成了一种富于张力的对话性关系.路翎40年代的文学创作密集地呈现了繁复的"主观精神"在战时大后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构造和形态,同时也生成了缠绕、"欧化"的深度小说语法.这些意在创造新质的进步性特征为胡风所反复申说和强调,并且内化为胡风对未来中国新的"民族形式"之可能雏形的一种寄想.这说明,"民族形式"作为一种在历史中动态生成的话语,曾经存在过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方案.由此,检视胡风、路翎与"民族形式"之间的关系,或许会为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左翼文学经验,带来新的资源.

    胡风路翎"民族形式"现实主义文化政治

    东北作家群与"两个口号"论争关系考论

    冯芽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崛起与"两个口号"的提出、论争密切相关."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征用了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实践作为其在创作上的基础和根据,而东北作家在创作中对阶级与民族叙事的辩证,也为30年代左翼文学的抗战转型提供了具体的文学经验.同时,这两种左翼文学理论主张及其背后的话语机制,在论争中对东北作家的不同指认,不仅促成了其在上海文坛的成名,而且影响了东北作家群内部的聚合与分化.对东北作家群与"两个口号"论争之间深层关系的辨析,既有助于重审东北作家群跨域流动中与关内文学的互动,也能就抗战时期左翼文学研究打开新的问题空间.

    东北作家群左翼文学"两个口号"论争

    "专业化"抑或"群众性"?——《穷人乐》与晋察冀的乡村戏剧实践

    马娇娇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4年阜平县高街村剧团演出戏剧《穷人乐》,广受欢迎,并被褒奖为"晋察冀解放区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时值抗战后期的"翻身时刻",戏剧创作的发展方向、技术运作与实践路径受到多方话语力量的规约.此事件的"前史"与"后事"呈现了晋察冀戏剧运动的内在逻辑,也揭示了以下一些相关问题,即如何理解以高街村剧团为代表的"群众创作",与以抗敌剧社为代表的"专业创作"之间的关系?"《穷人乐》方向"是否存在审美创作上的规定性?这一方向强调的"真人演真事",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新"的实操手段?"《穷人乐》方向"背后蕴含的动力机制,可为我们理解新的文化政治经验提供特别的启示.

    "《穷人乐》方向"晋察冀戏剧高街村剧团抗敌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