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杨义

双月刊

0511-4683

010-65264557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文学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文艺理论刊物。发表有关中国文学与中国文论、外国文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促进我国文学理论学说和体系的建设。中国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的主流权威学术刊物。1957年3月创刊。文章的学理功底和学术特色凝聚了众多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该杂志视角独特、论域宽宏,在中国文学评论界享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被修改的体式:汉魏乐府诗歌的口传性

    徐艳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传播和接受角度来谈的口传体式,具有用耳听而非用眼看所带来的体式特征,表现为声音关联在作品结撰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了语义关联起到的作用.以《乐府诗集》所录"本辞"、晋乐奏辞为基础来考察汉魏乐府中最具典型性的三类作品,包括以《塘上行》为代表的口传性较强的乐府,相对书面化的三曹乐府,及被视为"一字千金"的"古诗十九首",可发现这些作品之口传性是如何在观念中被逐渐淡化,又如何被后代修改的作品所覆盖的.后人通过针对正文的现成主题叠加式结构特征的修改,及作者、题名、笺注等多层面增饰,将汉魏乐府改得符合书面标准,这种修改多发生在晋南朝时期,主要由文人拟作者、文集编撰者完成.现有研究常将那些被书面化修改后的文本作为依据,自然会导致汉魏乐府口传体式被忽视、遭争议.

    口传性书面化汉魏乐府诗歌体式

    从重注看《毛诗故训传》的层累与流传

    沈相辉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诗故训传》3900多条训释词义的传文中,有358条重见,似违后注从省之例.但以"国""什"为单位进行考察后,可发现每一文本单位内部基本不存在重注.由此推测,在《诗》单篇流传和整书流传之间,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即以"国"或"什"为基本单位来流传,故《毛传》起初应是以"国"或"什"为独立文本单位分别进行训释.而部分文本单位内部出现的个别重注条目,则与后来毛公对《诗经》编次的调整、后世学者的增补,以及文本流传过程中的讹衍等密切相关,应非早期文本原貌.就此而言,《毛传》实际是一个层累形成的文本,其中既有古老的《诗》学沉积层,又有后世新的叠加层.

    毛诗重注后注从省文本单位续传

    论王蒙小说的意象美学

    王干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唐诗的意象美学,被美国诗人庞德借鉴转化创造了意象主义诗歌,其思维方式和语言形态影响了后来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创作.王蒙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部分小说创作被解读为"东方意识流",但王蒙自己并没有接触过西方意识流的小说.他的"东方意识流"实际是对中国诗歌精神中的意象美学的创造性转化,他继承了源自汉赋、唐诗和《红楼梦》等的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运用动态的、发散的、无序的意象流动,在呈现意识流的思维特征时,又焕发出汉语无时态、多时态、共时态的中国特色,化蛹为蝶,创立了特色鲜明的"中国意象流"文体,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小说.

    意象意识流《红楼梦》意象流意象美学

    解码塔什干:中国作家的亚非作家会议之旅与中亚的空间政治

    胡亮宇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8年召开的首届亚非作家会议是二战后亚非团结运动在文化领域的重要事件.然而,举办地塔什干的选定,本身便包含着特定的冷战内容.塔什干的城市空间形塑了中国作家的体验,他们留下的旅行书写不仅体现了新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也反映出这些认识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中介.这段历史中包含着中国自主探索亚非团结的政治与文化实践的过程,也为今日人们思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与世界提供新的启示.

    亚非作家会议亚非文学第三世界世界文学塔什干

    文学广告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宣传

    张惠娟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性文学出版体制的构建带来文学广告商业功能的弱化和宣传功能的凸显,使之更加注重文学效果和社会效果."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和"文艺建设丛书"广告的形式编排和媒介选择隐含着复杂的媒介权力关系和宣传秩序.单册作品的广告词立足于革命性的解放经验和工农兵文艺的创作方向,多层面塑造"人民文艺"观念,形成了强烈的方向性引导.尽管文学广告的效果有限,但其通过营造社会氛围、调节文学生产、增强文学媒介联动等强化了文学宣传的效力.文学广告的运作和基本形态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宣传取代文学消费过程中的价值转换与秩序重建.

    文学广告文学制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文艺建设丛书文学宣传

    《繁花》的沉默叙事与隐性叙事进程

    周明鹃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宇澄《繁花》作为当下极具典型性的沉默文本,其沉默叙事以"不响"为表征,以"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统领全篇,从人物、时间、空间三重维度开启了不言之言、不写之写与言而未言、写而未写的隐性叙事进程.其拨开日常生活的琐屑庸常,从沉默中窥见爱情、生命、死亡与命运的真相,借由双重叙事的张力,达至渊默而雷声的艺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语默不二、以默为本的沉默诗学,独标一格,为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坛奉上了一幅"不响"的别样图景,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繁花》不响沉默叙事隐性叙事进程沉默诗学

    学科化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斯炎伟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化进程中,当代文学史教学也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什么"的问题上主要囿于"史"还是"作品"的争论,较少从课程的性质、目的和特色等层面去理解教学内容,去处理教学中"史"与"作品"的特殊关系.当代文学知识沉积还不够久的事实,要求当代文学史的教学不能一味地授予知识,而应与所授知识展开对话,以对知识的"问题化"讲解来替代单纯的知识植入.长期的"以论代史"也促成了当代文学史教学理念化、评价化乃至教条化的一些倾向,教学的"论"应有所节制,应注重事实依据,可通过史料的运用来抵近文学史的"真实".

    当代文学学科化当代文学史教学范式转型

    "儒林叙事"的当代转化——由莫言戏剧新作《鳄鱼》引发的思考

    张世维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史记·儒林列传》到《儒林外史》,再到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儒林叙事"已有千年的文学传统.以"儒林叙事"为视角阅读《鳄鱼》,可以发现《鳄鱼》不仅从正向维度上继承了《儒林外史》针砭贪官的写作意图与讽刺意识,还在人物形象以及器物塑造上与《儒林外史》存在着隐秘的互文性关联.就对于传统文学资源的使用而言,莫言之前的剧作大多以一个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作为"本事",再以现代意识为血肉填充"本事"的骨架.《鳄鱼》已将"用事"精进为"用意",以一种"水中着盐"的技艺将读者或许无意识察觉的文学传统轻轻提出水面,予以雪泥鸿爪的艺术表达.

    莫言《鳄鱼》儒林叙事传统文学资源当代转化

    中国现代诗歌史观反思与历史重释路径

    王泽龙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诗歌历史书写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现代诗歌史观直接影响了现代诗歌历史的书写,现代诗史的革命论、阶级论、现代性的观念化和一元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现代诗歌历史本质的某些特征,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现代诗歌的丰富历史生态.按照社团、流派建构诗歌历史的观念与方法,把规律性、共同性的总结作为历史阐释的路径,却大大遮蔽了流派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也造成了对社团流派之外大量优秀诗人的疏漏.政治性与文学性的纠葛形成了现代诗史书写中固化的意识形态论与"纯文学论"的对立倾向;在历史品格、思想内涵、审美属性的复杂性关联中,应该看到左翼诗歌中另一种"政治化的审美",探究革命诗学的另类文学史意义.体现史诗性特质的长篇叙事诗书写的单薄,是现代文学史经典意识的一种缺位.应改变抒情短诗的单向格局,推动新诗走向宏阔与深远.

    现代文学史诗史观念诗歌流派诗歌品格长篇叙事诗

    僵石、中间物和解剖:鲁迅早期科学教育与第二视力的形成

    葛体标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鲁迅有十二余年的科学教育经历,主要集中于地质学、生物学、医学三个学科.鲁迅早期所受科学教育与弃医从文后的文学活动之间存在着深入的内在关系,鲁迅将从早期科学教育获得的僵石、中间物和解剖三个概念转化到精神领域中,获得了一种能够透视精神事物的第二视力.这种第二视力超越了当时一味膜拜科学的科学主义,超越了实证性,将真正的科学精神即圣觉的能力转化为对灵魂姿态的文学把握力,这关涉鲁迅文学世界的内在起源.

    鲁迅第二视力僵石中间物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