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外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外语研究
外语研究

李建波

双月刊

1005-7242

waiyuyanjiu@163.com

15952023818

210039

江苏省南京市国际关系学院《外语研究》编辑部

外语研究/Journal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2011年9月1日《外语研究》编辑部紧急声明 近日发现有人入侵《外语研究》的邮箱,盗用《外语研究》名义和作者联系,说已决定采用该作者稿件,但要收版面费,并让对方转账到其银行卡上。本编辑部在此声明:《外语研究》用稿有严格的审稿程序,按正常工作方式和作者联系,从来没有也不会向任何作者收取版面费或其他费用。以上欺诈行为已触犯法律,我们保留采取一切法律手段的权利,以维护《外语研究》的学术声誉,并保证《外语研究》正常的工作秩序。请各位告知自己的熟人朋友,不要上骗子的当。谢谢!《外语研究》编辑部2012.7.17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极花》英译本性别话语重构及人物形象重塑研究

    龙堃孙会军
    69-7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贾平凹小说《极花》聚焦女主人公胡蝶被拐后的惨痛经历及复杂心路历程,2019年由英国女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翻译成英文出版.本文对《极花》及其英语译作Broken Wings进行对比分析,以女性文体学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句法和叙事视角多个层面探讨译者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译文性别话语的呈现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发现,作为女性译者,韩斌对女主人公表现出极大同情,在细微之处展示胡蝶的复杂情感,突出胡蝶作为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构了性别话语,重塑了人物形象.

    《极花》韩斌英译性别话语女性文体学

    从汉代到宋代佛经翻译赞助人的演变研究

    王娅婷冯全功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时超过10个世纪的佛经翻译给中国文化带来深远影响,这和佛经翻译赞助人的力量密不可分.依据佛经翻译赞助人的演变,从汉代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个体自发的佛经翻译、士大夫赞助的佛经翻译以及国家赞助的佛经翻译.赞助人的演变使佛经翻译的物质基础得到保障,翻译规模、翻译流程、译经数量随之稳步发展,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与广泛传播.

    佛经翻译赞助人国家翻译实践

    《哥达纲领批判》汉译本中"专政"概念考辨

    牟春伟杜凤刚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月革命后,"Diktatur"(专政)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概念开始传入中国,并伴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主义论战成为讨论的焦点.汉语语境中"Diktatur"的早期传播,与《哥达纲领批判》及相关文献的译介是同一历史过程.本文从概念史的角度切入,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下,以《哥达纲领批判》汉译本为中心,重点考察"Diktatur"经由翻译跨越时空进入汉语语境后落地、调适、生根并最终融入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符号系统的历史.经考证,该概念在汉语语境下经历了中日互动词"独裁"与本土词"专政"并列竞争、本土词逐渐替代互动词的演变,最终在延安时期"专政"确立了与"Diktatur"对译的稳定地位.在《哥达纲领批判》实现文本中国化的过程中,"Diktatur"概念的内涵也经历了由苏维埃式无产阶级专政向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

    《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主义核心概念翻译Diktatur专政

    有限的"馈赠":论翻译批评的利他性

    胡陈尧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限于"批评"一词内含的否定倾向,翻译批评时常表现为面向翻译的论争式、摧毁式话语,这无疑阻碍了翻译场域内各主体间对话的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批评的建构力量.批评应是一种面向他者的敞开,一种伦理意义上的解蔽,利他性是其本质属性.本文尝试从拓展翻译可能性、促进翻译价值转化和助推翻译理论建构三个层面探讨翻译批评的利他性本质,指出翻译批评是一种有限的"馈赠",并联系现有批评实践进一步探索翻译批评"利他"的实现路径.

    翻译批评利他性馈赠有限性

    简·亚当斯和平主义思想溯源及实践回顾

    秦文华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追溯了简·亚当斯和平主义思想生发的现实背景和精神源头,包括个性传承、宗教伦理观以及依据良心而活的信念.长于观察、阅读、反思的亚当斯在生活和书本的双重熏陶中获得了洞见和力量,冲破家庭束缚和社会成规,创建赫尔会馆,参加进步运动,反对美国政府发动的美西、美菲战争,并在一战期间积极维护和平,即便遭遇声名沉浮也坚守和平主义理念,在她所处的时代展现了女性独立意识以及拒绝暴力与战争的人道主义精神.

    简·亚当斯和平主义思想非暴力抵抗人道主义

    "时序共振"与"地域之令"——论彼得·阿克罗伊德小说中的空间复现书写

    张浩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彼得·阿克罗伊德作为当代伦敦心理地理学复兴运动的主要文化推手,在对伦敦城市地景进行文学制图式的想象性书写中,将其具有玄秘主义色彩的"时序共振"和"地域之令"哲学理念与空间叙事艺术深度融合,从而生成了对玄秘世界中虚构和历史事件的空间复现表征,即对某一城市特定文化地理空间的反复书写模式.本文试图深入探讨这一空间叙事模式特征的主题意旨、审美效果以及深厚的文化内蕴.在其复现叙事中,特定的文化地理空间环境对其中人物精神和行为具有支配性作用,具体表现为相同事件超越不同时域在同一地域反复重现,从而赋予小说中特定的文化地理空间陌生与熟悉并置的玄秘主义色彩.由此,阿克罗伊德既积极呼应了现代主义空间写作的潮流,也继承并发展了英国视像派传统中空间想象的书写传统,昭示了文化地理空间和居民行为之间的玄秘关联,赋予了小说城市哥特空间的暗恐效果,绘制了一幅历史与现实耦合的玄秘城市地图.

    彼得·阿克罗伊德时序共振地域之令空间复现

    Abstracts

    112,封3页

    《外语研究》稿约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