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周作斌

双月刊

2096-7454

xcyxuebao2003@yahoo.com.cn;xuebao_xaufe@126.com

029-82348772,82348773

710061

西安市小寨东路64号79信箱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创刊于1988年,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全年出版6期(双月刊),每单月8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817, 国内统一刊号:CN61-1411/F,邮发代码:52-155。本刊的栏目设置:秦文化与经济、西部特色经济、经济理论研究、金融研究、财税与会计、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企业改革与管理、法学论坛、“三农”问题、国防经济、贸易经济、旅游经济等。其中秦文化与经济、西部特色经济等特色栏目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省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大力支持。本刊自创刊以来,密切跟踪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于光远、马洪、杨启先、周叔莲、魏杰、陈家贵、何炼成、晏智杰等都热情为本刊撰稿。同时,本刊特别注重发表中青年学者的真知灼见, 成为新的学人脱颖而出的重要园地。本刊突出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注重论文的理论性、现实性和独创性。本刊所发的文章都以其较高的学术质量受到国内重要文摘期刊的重视,转载率持续上升。本刊连续三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荣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中心认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发展理念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姚宇刘振华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绝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生产力概念的否定,而是新时代对生产力概念守正创新的重要发展。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将协调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将开放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将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时代应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新动能。

    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生产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翟青曹守新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为理解新质生产力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改造自然与社会进步协调一致的多维度突破跃升,体现生产的技术方式与组织方式协同演进的系统性变迁。在生产要素构成层面,新质生产力是指新型生产要素出现、原有生产要素的供给质量提升,以及各要素组合的配置效率改善;在产品和产业形态层面,新质生产力是指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以及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重大科技创新的驱动引领,构成新质生产力的突出内核,并赋予其鲜明的高质量发展特征。当前,影响制约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难题,集中表现为重大科技创新的核心动能不足、宏观经济治理面临两难困境以及世界格局动荡变革的外部冲击。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建设数实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治理效能,作为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优先项与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重大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障碍与破解路径

    周文张奕涵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从历史与现实来看,民营经济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与韧性;民营经济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民营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在促进发展中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当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就内部障碍而言,民营经济的治理机制与经营理念亟待转变,创新意愿不强。就外部障碍而言,一是以公平竞争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亟待完善;二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与创新的制度体系亟待优化;三是当前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存在认知谬误。要破解上述障碍,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民营企业自身建设;必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为其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必须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必须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与创新实践研究

    袁元周晓唯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民经济学源于西方,并在中国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文章首先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对西方和中国的国民经济学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均孕育于一国的社会形态和经济体制的演进之中;从发展战略和规划与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主线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进行历史分析,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内嵌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需要动态调整的重要关系等理论发展规律。最后,基于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地位与经济发展实践指导地位不匹配的现实背景,提出了统一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明确中国国民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应对其他经济学的理论挑战、凸显中国国民经济学学科的引领性等推动中国国民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路径。

    国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国民经济学战略规划

    由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国际比较与中国进路

    马广奇陈雪蒙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融强国应该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有效的金融机构、开放的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化的本国货币、联通世界的全球金融中心以及足够的国际金融话语权、竞争力和影响力。我国已经是金融大国,但还不是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既是对我国金融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量变积累和已经建成"金融大国"现实的肯定,也指明了中国金融未来努力的方向。基于金融强国建设的科学内涵与特征,从金融体量规模、对外开放、风险防范三个维度出发,将中国与世界金融强国进行指标对标分析,以揭示中国金融在国际上的地位水平以及建设金融强国的进程。中国走向金融强国要着眼于加强优质金融服务,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增强中国金融国际话语权。更重要的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抵御国际金融冲击的能力,坚持在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大国金融强国金融体量规模金融开放水平金融风险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交易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

    王勇孙淑文郭祺
    6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利用它实现企业的目标是学术界与企业管理者重视的问题。尽管学者们已经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交易绩效的影响,但是对于它们之间的影响机理尚缺乏相关解释。本文以企业间交易活动为研究情景,通过运用AMOS 24。0对市场调研收集到的642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性地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交易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技术水平、数字化应用范围对企业的合同执行、知识获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的合同执行与知识获取对其交易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合同执行、知识获取部分中介了企业数字化技术水平对其交易绩效的影响,完全中介了企业数字化应用范围对其交易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内容,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水平数字化应用范围合同执行知识获取交易绩效

    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申渊源朱宏博乔志林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是拥有、整合和转化各类资源的能力,代表企业当前和未来的竞争优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板块,对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基于2011-2020年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和A股上市民营企业数据,探究数字经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关系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在固定效应和引入历史邮电数据作为工具变量的稳健性检验中仍然显著。异质性检验中发现,在不同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数字经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差异性较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数字经济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关系之间,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最后,围绕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数字经济政策宣传、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策略、强化数字经济辐射效应和加强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帮扶等方面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期为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数字经济企业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互联网技术

    中国式托育政策范式演进、影响因素与现代化

    孙峰党雯婷高登晖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优化人口结构、实现现代化的前置条件是科学设计人口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而其中托育政策尤为重要。我国托育政策经历了从集体主义到走向市场社会,再到理念、程序与实践的统一跨越式发展,体现出鲜明的中国式演进特色。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文章发现我国托育政策范式迭变,源于时代挈引、"间断均衡"式更替和政策行动者的共同驱动。面对三孩政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新变局、新要求,未来应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聚焦托育质量建设和家庭需求本位,建构合作互补式服务供给网络,推动政策杠杆与工具箱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托育政策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托育政策政策范式历史制度主义

    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理论、特征与方案

    欧佳艺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善政基准与善治标尺,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产物。目前学界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研究大致从理论、历史、实践和时代四个维度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讨论,但也呈现出碎片化、片面性和结合弱的问题,且有游走于构筑社会基础本原特性与外生特性之间的倾向。因此,对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论意蕴与现实旨趣进行回顾就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所呈现的特征较为明显,既是历史经验总结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统一,也是社会实践性与活力秩序性的统一;既是边界开放性与核心主体性的统一;也是强烈公共精神与总体制度意识的统一。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描绘的"中国之治"制度图景,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理想方案,要着眼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在科学把握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整体性、效能性、基层性、共享性和保障性的前提下,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标协同推进。

    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公共精神话语重构中国之治

    论股权转让私法事实与退税请求权规范的法律涵摄

    覃榆翔
    10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私法事实及其经济效果的发生是税法规范进行评价的前提。在股权转让的私法事实中,若纳税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后合意调减股权价款的,业已变动了作为所得税缴纳依据的私法事实及其经济效果,然而纳税人能否就此请求税务机关退还部分税款,则应当以是否符合退税请求权的构成要件为判准。但拘囿于现行税法尚未就纳税人请求税务机关退还多缴税款之情形与规则予以明确,在税收法定原则的掣肘下,股权转让价款调减之私法事实是否能够经过税法规范的评价导引出纳税人的退税请求权不无疑义。究其实质,由于在股权转让法律关系中存在期待利益和归属利益二分的经济利益形态,而《税收征收管理法》第51条(退税请求权规范)中的"应纳税额"应当与何者发生涵摄关系在理论上并不明朗,且缺失针对股权转让价款减少后退税的具体构成要件,双重缘由共同导致私法事实与税法规范的涵摄出现梗阻,致使纳税人在股权转让价款调减后是否应当享有退税请求权并无定论。职是之故,应坚持经济实质主义的立场,立基于所得税规范关注财产变动和归属利益的经济实质,着眼于股权转让私法事实中权利变动和归属利益移转之向度,在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说理论模型的框架下,通过实质课税原则的运用和对私法上不当得利原理的镜鉴,导引出纳税人在股权转让价款调减后的退税请求权。藉此,兹以纳税人在股权转让价款调减后的退税请求权之证成为例,通过对税法规范的法律续造,探明税法规范与私法事实相互涵摄的内在机理,由此将可以避免因制度供给的不足和文义解释的模糊而带来的与私法事实之经济效果相背离的税法评价,进而推进税法规范与私法事实的良性互动,引导实践的正确走向。

    股权转让私法事实课税要素法律涵摄实质课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