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交通大学

贾箭鸣

双月刊

1008-245X

skxb@mail.xjtu.edu.cn

029-82663982

710049

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主要是反映学校师生在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及交叉方面研究成果,同时反映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学报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坚持“双面”方针,积极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与舆论导向, 立足点大,面向全国,同时经常特邀国内外著名学术精英为学报撰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逻辑、内涵及路径

    白永秀张可馨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为深入理解和把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新坐标.从理论逻辑来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创新和发展;从历史逻辑来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特征是更公平、更统一、更高效、更协同和更开放.高标准的市场基础制度、高效率的要素市场配置机制、高质量的市场发展环境、高协同的市场监管机制、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制度、高效能的宏观经济治理构成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评价体系.从建设路径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各类经济主体活力;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素市场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态与内在特质

    丁志刚张书华冯祎琛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动力.以人口、精神、生态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而以扬弃西方为方式形成批判式实践形态,并在理论本质、道路样态、世界意义方面彰显自主性特质.以行动体系、制度体系、战略体系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而以多重体系为统筹形成系统式实践形态,并在内部和外部方面体现辩证性特质.以国家治理水平、政府治理水平、社会治理水平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而以人民为中心形成治理式实践形态,并在真实的人民、人民"进入国家"、人民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呈现价值性特质.阐释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形态与内在特质,对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形态内在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转化逻辑——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为例

    梁军刘登辉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转化是中国共产党从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到掌握历史主动的中介环节.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的唯物史观理论、政党精神品格以及人民群众历史主体意识构成实践转化的内在规定.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主动和使命担当,表现为立足关键历史时期特殊国情确立改革目标,围绕各阶段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坚持党的领导建构历史合力,依托伟大成就增强历史自信,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转化逻辑.新时代新征程弘扬和继承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转化逻辑,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主题,以"两个革命"有机结合为着力点,深化社会历史规律认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提升党的执政本领,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改革开放三中全会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主动精神实践转化

    议题联系:绿色"一带一路"与欧盟绿色新政

    赵斌郝敏
    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欧盟绿色新政都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者存在地理空间和内涵领域的重叠,但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视角切入,忽视了二者间的联系.因此,从议题联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欧间动态合作进程,根据紧密耦合型议题联系的关键要素(共容利益和互动密度),以及最终目的(用最少且优的议题联系达成合作),发现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和欧盟绿色新政间的功能性议题联系产生于全球气候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发现中欧经济性议题联系建立于清洁能源技术与市场互配、共享能源转型经验、碳交易市场能力建设、循环经济、数字技术及成本、生态城市建设、中欧班列、农产品贸易等领域.超越价值观分歧,发现实质性议题联系建立于全球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贸易(仅限中欧地理标志产品)等领域.紧密耦合型议题联系为理解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绿色新政间互动关系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议题联系绿色"一带一路"欧盟绿色新政全球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评估

    薛博文冯宗宪
    4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研究评估中测度维度与指标选取的多样化以及对地区均衡发展和动力机制的探索全面性不足等现实问题,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测度框架,计算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区域发展模式,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讨地区不平等和空间差异现象,通过驱动因子的验证确定发展动力机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主要分为领先型、追随型、稳健型、潜力型四类.其中,领先型省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且指数均值最高;追随型省份克服生态问题后能够实现跨越性发展;稳健型省份指数波动范围最小,标准差仅有4%;潜力型省份年均增速最高,达23.25%.第二,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地区失衡现象逐渐减弱,新八大经济区的区域间差异贡献率远高于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率.第三,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导动力来源是政策与策略支持.其中,三大沿海地区绿色金融发展主要靠经济增长带动,长江黄河流域的核心动力是环境规制与治理,西南与西北地区的共同动力是政策与策略支持.由此提出制度引导、先行先试和区域带动等完善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指数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因子Dagum基尼系数空间差异

    自主减排、碳关税对中国贸易和福利的影响研究

    孟猛郑昭阳
    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为《巴黎协定》缔约国之一积极践行自主减排承诺.然而,欧美发达国家/地区无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自主减排的贡献,仍以抑制"碳泄露"等为借口征收碳关税,并可能形成碳关税联盟.利用全球能源—环境分析模型在系统评估《巴黎协定》自主减排影响基础上,进一步模拟分析欧盟征收碳关税、美日欧形成碳关税联盟以及低碳技术提升对中国贸易和福利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为践行自主减排承诺,中国付出了福利和进出口贸易下降代价,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第二,发达国家/地区征收碳关税将造成中国福利水平的下降,而中国福利水平的下降主要源于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和贸易量的减少;第三,自主减排和碳关税会深化中国与东盟间的产业合作和经贸往来;第四,中国提升低碳技术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效应促进国内福利增长,对冲自主减排及碳关税的负面影响.据此提出应加大科研投入提升低碳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与碳排放标准制定、扩大国内碳交易范围并加快碳税立法建设等政策建议.

    《巴黎协定》自主减排碳关税贸易结构福利水平全球能源—环境分析模型

    "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魏华卢黎歌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立论之基,对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建设宜居乡村、建设宜业乡村、建设和美乡村三个维度,对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进行分析与阐述.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深度解析"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及实践指向.从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三个维度,提出贯彻"生命共同体"理念、切实践行"两山"理念、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实践路径,即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推进新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依靠科技兴农,开辟具有生态特色优势的新农业之路;重塑乡风文明,助力提升新农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生命共同体理念"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素养和美乡村

    生态文明建设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研究

    协天紫光马莉莉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评估生态环境保护与居民健康之间关系的难点在于前者为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因素众多,很难准确测度.中国政府近年来实施的生态文明试点政策则为系统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此,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与地区层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匹配,并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试验区的试点改革视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生态环境保护对居民健康的作用及其内在机制.结果发现,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显著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即推行生态文明试点政策将使试点地区居民身体质量指数(BMI)实际值与理想值之差的绝对值下降约5.92个百分点.机制分析表明,优化当地大气环境,而非水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当地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当地女性群体、老年群体、低学历群体、低收入群体等"弱势群体"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因此,要加大生态文明试点工作的推广力度,依托试点改革促进健康资本积累,并破解不同群体之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居民健康健康不平等大气污染物减排废水减排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生成逻辑、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李重张浩瀚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务必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不断成熟和完善,形成文化育人、文化治校的理性自觉.理解大学文化,就要深入分析文化、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的深层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探究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中华传统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文化的丰富内涵即爱党爱国的价值观、立德树人的道德观、以文化人的育人观、守正创新的发展观、经世致用的实践观、有容乃大的世界观.基于此,要从价值引导、环境营造、制度完善三个层面入手,探寻中国大学文化的实践路径,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提供参考.

    高等教育大学文化文化育人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教育强国

    区域经济发展与中国居民的政治文化变迁——基于全国调查与县/区匹配数据的分析

    吕书鹏王莹
    110-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调查与县/区匹配数据,结合现代化理论与文化变迁理论,实证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国民众的政治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发达地区居民传统(权威主义)及新传统政治文化(集体主义与国家主义)水平更低,而现代政治文化(强调平等、权利与法治)更高一些;第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文化,而是通过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互联网使用频率等中介变量来实现这种影响;第三,民主观是现代政治文化中唯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增反降的价值观,可能的解释是更高的教育和互联网使用频率使得发达地区居民更多地将"民主"这一概念认定为"西式民主",而欠发达地区居民则将其认定为"人民当家作主".如果将上述静态观察引入动态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众的主流政治文化将逐渐从原来的传统和新传统政治文化转变为现代政治文化,但其中在民主观方面,可能形成与西方民主价值相区别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价值观.

    区域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文化变迁现代化理论价值观民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