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赵安启

双月刊

1008-7192

jzkjds@163.com

029-82202167

710055

西安市雁塔路13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1998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更名而来。刊登学术论文90-100篇,稿源来自校内校外的所有学者专家,论文刊用实行三审制。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编审会会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三重逻辑

    梅争利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把握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要论述和理论创新、深入推进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入手.从历史逻辑看,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实践、深化认识改革规律的历史必然.从理论逻辑看,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性质、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道路、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尺度.从实践逻辑看,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引导"相统一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践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基于马克思机器异化理论的人工智能发展审思

    王一姣曹培强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马克思资本批判逻辑视域下的机器异化理论出发考察,当代人工智能表现出提升生产效率,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促进科技创新,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助力知识普及,改善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条件等方面的正功能.同时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也会产生就业问题、新型异化及意识形态风险等负功能.应当积极推动当代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应用,突破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关键技术;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结合发展新生态;促进劳动力与当代人工智能协同共生发展;构建符合人类价值观的超级对齐系统,推动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

    人工智能机器异化数实融合

    大学生精神消费异化:表征、溯因及消解

    郑玉瑶戴家芳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消费是消费者主动吸收精神产品和精神劳务中的思想、意识等精神要素,以提高自身精神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活动.精神消费异化是消费异化在精神领域的延伸,是消费异化新的表现形式.大学生作为精神消费市场上最活跃的力量,其精神消费行为呈现出物化、泛娱乐化、符号化等特征.多元社会思潮的交织、资本逐利逻辑的驱动、大众传播媒介的诱导、个体精神危机的支配是大学生精神消费异化的主要成因.理应从引领精神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树立科学健康的精神消费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三个方面综合施策,以期让异化的精神消费复归到健康状态.

    大学生精神消费消费异化

    阳成延与汉初都城圈的规划营建

    代剑磊
    27-3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初都城圈的重建过程中,无论是都城、陵邑的空间规划,还是宫殿、城墙等建筑的具体营修,担任少府一职的阳成延都是极为重要的参与者与决策者,且实质作用高于萧何.汉长安城的规划、营建,虽建立在秦都咸阳的空间基础之上,但在承继都城营建的地理基础与规划理念外,又进行了与之差别的深度变革,确立了其在中国都城规划史、营建史上的特殊地位.此外,阳成延对长陵、安陵的营修,不仅革新、发展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陵县制度,而且通过具体的践行确立了西汉关中地区都城—陵邑的空间发展模式.

    阳成延汉长安城未央宫空间规划

    从认知到量化:传统乡村聚落风貌特征识别与传承研究

    徐雪芳周雯怡朱蕴雪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保护与传承传统乡村聚落风貌是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基于田野调查与影像分析,应用形态指数分析法、空间句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传统村落黄山市休宁县五陵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形态、街巷结构、建筑特征三个层级构建乡村聚落风貌特征指标体系,通过多尺度定量化研究,梳理五陵村传统乡村聚落风貌特征;从地理和文化角度深入解析风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引导聚落发展边界、优化聚落肌理脉络、整修聚落建筑风貌、融合发展多元业态4 个方面提出风貌传承策略,为传统乡村聚落风貌的量化研究提供具体的参考样本,为实现传统乡村聚落风貌的整体性保护提供思路.

    乡村聚落风貌特征识别传承

    数字技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长三角的实证检验

    张俊康黄桂琴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广阔的战略空间.基于长三角 41 个城市2012-2023 年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地推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其在核心区位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作用更强劲;产业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放大数字技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也使产业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同时两者都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越过各自阈值后呈现出效用递增趋向.研究结论从发展数字技术和加速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两方面为促成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数字技术区域经济一体化双重调节效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党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论析

    王炎波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探索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诸多制度体系旨在通过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新时代新阶段,政党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不仅具有广博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实践逻辑的支撑,而且所形成以人民至上的价值本位优势、以人人享有的分配协调优势、以群众认同的治理效能优势构成了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制度优势的根本来源.为此,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扎实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要在价值引领、机制引领、主体引领上采取针对性、实效性的创新,积极发挥党的制度优势叠加效应,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赋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使命.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文化遗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一个文献综述

    詹绍文赵彬贺毅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与文明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对现今社会治理发挥着重大作用.在梳理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到文化遗产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求,综述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以及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创新性提出从文化遗产本体治理、文化遗产价值治理、文化遗产数字治理三个方面着力构建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和提升文化遗产治理能力,以期为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提供实践路径.

    文化遗产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变迁与主体建构研究——以《河山传》为例

    樊娟段雨辰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因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而他们也面临着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与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转变,那如何在城市完成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则成为值得探究的命题.贾平凹的新作《河山传》就以洗河到西安打工为线索,生动展示了四十多年来农民工的生存变迁与精神诉求的演变.作家先是简要书写了 80 年代第一代农民工洗腾空即洗河爹的致富诉求与情感寄托,可他终究是难以保障其安全的体力劳动者.90 年代以后就进入市场化语境与创业时代,洗河改变了父辈命运靠计谋求生存,但觉醒了人性后也在物欲中不断挣扎.新世纪以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需求,他就由边缘暂居的状况向城市新移民转变.贾平凹脱离了简单的启蒙视角与苦难叙事,基于民间立场尽力挖掘不同时代农民工的主体意识.除了关注仍有的生存难题,他还塑造了完成阶层跃升的新时代农民工形象,为城乡融合提供参考路径与值得深思之处.

    《河山传》城市化农民工生存变迁主体建构

    改革史传:论《河山传》的当代新变

    刘洋韩鲁华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贾平凹年逾古稀之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作品,《河山传》延续了作家时刻关注时代与社会最前沿问题的传统,以悲悯情怀烛照世态人心的同时,小说呈现出以下新质:以史家笔法"为改革立传"、以"秘史"写作探幽人心变革、以辩证思维观照城乡现实.作品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风云变迁纳入时代转型的宏观视野予以考察,借人物行状表现人心嬗递,彰显了贾平凹精确把握时代脉搏的深厚功力,将贾平凹个人创作谱系做了进一步丰赡与发展.

    史传城乡共同体《河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