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部交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部交通科技
西部交通科技

文萍

月刊

1673-4874

xbjtkj@163.com

0771-2108219

530029

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153号交通设计大厦18楼

西部交通科技/Journal Western China Communic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查看更多>>《西部交通科技》于2005年11月10日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交通行业科技期刊。系交通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CN 45—1339/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4874)。2006年至2008年为双月刊,版面为210 mm×297 mm 。自2009年1月起改为单月刊,版面为210mm×285mm。邮发代号:48-174。 《西部交通科技》始终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科学的态度,反映和宣传交通行业的建设成果以及新技术、新经验。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更是确立了“精品期刊,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在期刊的装帧设计、选题组稿等方面狠下功夫,促使期刊上质量、上档次,走特色办刊的道路: 封面特色: 版面配以全新巧妙的构思、简约的形式以及美学多项综合因素,构成了点、线、面与气派不凡的精美图片的最佳组合,在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 栏目特色: ① 为提高本刊的学术质量,开设 “领导决策”、“专家视点”栏目,紧紧抓住“热点”及前沿相关技术问题,并以依附巨人的肩膀为契合点,广邀各路精英,包括知名高校的教授或博士生导师、资深专家等权威人士对他们深刻的研究和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纵横捭阖地发表精辟见解,撰写文章,使读者通过我们能与名人、专家“见面”,对期刊留下难忘的印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期刊的知名度; ② 为宣传交通工程的建设成果,开设立了“专题”栏目:论文配以相关彩页,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二者互相补充、配合,把读者引入现场,使读者一目了然,犹如身临其境,易产生共鸣,成为本刊的一大亮点;不定期推出“摄影欣赏”及“资讯驿站”栏目,以图片的形式,重点介绍国内外高科技含量的公路、桥梁的建设过程、施工新工艺等。 我们将继续探索、努力,也希望得到有关部门、各界专家以及社会广大读者的指导、支持、帮助,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刊物特色办得更“特色”,以独特的风姿奉献给广大读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降雨作用下新老路基变形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银花雨
    1-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依托某软土地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根据实际工点建立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分析了降雨入渗条件下新老路基的孔隙水压力和变形特性,并通过不同工况研究了降雨强度对新老路基渗流和变形特性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在未降雨条件下,路基孔隙水压力随深度增大逐渐增大,在降雨的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增大速率随路基深度增加逐渐减缓,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趋势转变为随路基深度增加逐渐减小;(2)从路基中轴线到路基边缘处,路基表面的竖向变形呈先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竖向变形出现在新老路基分界处,路基表面的水平变形呈先缓慢增大,然后快速增大的变化趋势;(3)降雨结束后,路基中轴线不同深度位置的孔隙水压力和路基表面的孔隙水压力逐渐增大,且均随着降雨强度增大而明显增大,降雨强度对路基浅层土体的渗流和变形特性影响较大,对路基深层土体影响较小.

    新老路基降雨作用孔隙水压力变形特性数值模拟

    水泥加纤维改良路基细颗粒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潘立鹏
    4-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水泥加纤维对路基细颗粒土的改良效果,文章基于界限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水泥及纤维对路基细颗粒土物理力学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1)液限、塑限、最优含水率与纤维掺量呈负相关,与水泥掺量呈正相关;(2)最大干密度与纤维掺量呈正相关,与水泥掺量呈负相关;(3)当水泥掺量<4%时,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曲线呈"∧"型,即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水泥-纤维综合改良效果远优于二者单独改良;(4)水泥掺量越大,改良土试样的水稳性越高,纤维掺量越大,试样水稳性越低.

    水泥纤维改良效果水稳性

    复掺高模量剂及玄武岩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卢振龙巫星德熊明博袁强...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文章通过掺入高模量改性剂(HM)和玄武岩纤维(BF)对混合料性能进行改善,选用AC-20级配进行HM和BF对混合料整体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并基于扫描电镜(SEM)分析HM和BF对混合料性能的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复掺HM和BF后,沥青混合料最佳油石比提升了 0.3%,沥青混合料整体性能提升,MS.提高了 1.0%,TSR提高了 3.9%,DS提高了约7.1倍,最大弯拉应变提高了 2.3%,疲劳寿命提高了 8.9倍;利用SEM观察到HM能充分熔融,与沥青形成新的聚合物,增加混合料界面粘结力,BF能均匀分散在混合料体系中,形成空间网状结构,起加筋、桥接作用,承担、分散混合料内部应力.

    沥青混合料高模量改性剂玄武岩纤维路用性能

    基于水泥和粉煤灰改良固化路基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文仲泽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结合具体工程背景,对水泥和粉煤灰改良路基土的强度和变形情况进行室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早期粉煤灰对路基土的强度提升不明显,但随龄期增长,路基土破坏特性由塑性向脆性转变,加入粉煤灰加速了这一转变,且随龄期增长趋势增强;(2)水泥比例越高,固化土抗压强度越大;(3)强度随龄期增长不均,初期快中后期放缓;(4)随粉煤灰掺量增加,无侧限抗压和弯拉强度先增后减,最佳掺量为14%~18%,合理的掺量可提高承载力,有效弥补常规土的不足.研究成果可为路基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水泥粉煤灰改良固化路基土室内试验

    沥青路面碳化硅超薄吸波磨耗层路用性能研究

    魏玲
    15-1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斜剪切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以及高温车辙试验对碳化硅超薄吸波磨耗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因碳化硅具有比普通集料更好的沥青粘附性能,所以超薄吸波磨耗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其层厚对其抗剪性能的影响较小,当其厚度为10 mm时,其残留稳定度、动稳定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相对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分别增大了 3.8%、18.7%和10.2%.

    超薄吸波磨耗层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

    TLA和SBR复合改性沥青工作性能试验研究

    黄佩佩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用70#重交道路石油沥青,添加不同比例的TLA和SBR制备复合改性沥青,通过调控掺量比例,进行性能试验,探究影响机制,旨在为耐久性沥青路面建设提供参考.试验结果显示:TLA和SBR的掺入提高了沥青的硬度和粘稠性,但TLA过多会降低沥青的延度,影响其低温性能;SBR的加入有效提升了沥青的低温延度,改善了沥青的柔顺性;合理控制TLA和SBR掺量,可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复合改性沥青.

    石油沥青复合改性常规性能针入度

    花岗岩残积土公路路基压实质量研究

    罗茂冰农钰
    22-2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桂东南某高速公路花岗岩残积土路基的压实质量和力学性能,文章对回填路基进行室内外试验,并应用连续压实检测CMV、地基系数K30和静态变形模量Ev2这三项力学响应指标,综合评价花岗岩残积土路基压实质量.结果表明,当压实度由93%增加至96%时,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变化相对较小;试验测量得到的Ev2/Ev1值和K30值均符合要求,表明试验段花岗岩残积土作为路基填料压实后的强度较好,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及下卧层;路基连续压实质量检测结果反映出路基压实的均匀性较差,因此施工实践中应对填料级配和含水率的均匀性进行控制.

    花岗岩残积土公路路基道路工程压实度

    降雨及水位变化条件下路基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陈振山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降雨及水位变化条件下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文章以云南省腾冲市某沿河路基土质边坡工程为例,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和降雨-水位变化组合模式下边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不同降雨强度下边坡的安全系数变化速率不同;坡体内部初始水位越高,边坡在降雨条件下越容易失稳破坏;路基土质边坡经过降雨-水位升降后,边坡的稳定性会大幅度下降.

    边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降雨作用水位变化

    基于YOLOv8s的道路坑洼检测技术研究

    罗伟解威威侯凯文卢鹏...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YOLO的部署、数据集的构建、模型的训练到模型的应用全过程,研究了基于YOLOv8s目标检测算法的道路坑洼检测技术在城市道路坑洼检测中的应用,以实现对道路的各种类型和尺寸坑洼的准确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在准确性、速度和稳定性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与传统人工方法相比,检测效果明显提升,为道路维护和安全提供了更为可靠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目标检测YOLOv8s道路检测深度学习

    陡倾泥岩路堑边坡失稳模式研究

    罗桢琦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研究区路堑边坡地质情况,对路堑高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评价,结合项目的施工监测数据,对边坡施工过程中的位移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坡脚区增设锁脚锚杆、加强坡面防护的措施,并通过运营监测验证了该边坡支护措施是有效的.

    陡倾路堑边坡结构面失稳模式赤平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