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北人口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北人口
西北人口

郭志仪

双月刊

1007-0672

xbrk@lzu.edu.cn

0931-891262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南路222号

西北人口/Journal Northwest Population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会科学人口学刊物。旨在开拓我国人口科学研究工作,探索解决西北地区的人口问题、宣传我国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交流人口科学研究经验和成果,交流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普及人口学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人口红利的空间流动及其经济效应

    杨成钢杨舒雯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红利代表的是人口转变过程中能为经济增长提供额外优势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在空间上的转移,会相应形成一种人口红利的空间流动.由于中国长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人口红利的空间流动便产生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效应.文章结合人口红利相关理论,对人口红利空间流动及其经济效应进行梳理与分析,并通过对人口红利在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做出的经济增长贡献及其变化差异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在人口红利式微的背景之下,存在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红利流动推迟了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转变,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关闭得更晚,实现了人口红利的空间补偿,最大化地提升了人口红利的综合经济效率.而东部地区人口质量红利对人口数量红利的替代进程较中西部地区也依然处于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文章也关注到东部地区吸收的人口红利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则是一种人口红利的流失,使得中西部地区人口红利受到挤兑,扩大了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基于这一现实状况,秉持着效率和公平兼具的发展观念,文章认为应通过强化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跨区域补偿机制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红利流动机会窗口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外出劳动力省际回流特征及其个体影响效应研究

    段成荣郭倩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户籍地省际回流是回流返迁的重要构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劳动力回流特征及其返迁后生活状况的变化,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CMDS),探究我国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特征,并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从经济收入与消费、家庭团聚、社会保障、社会归属感四个维度对其省际回流的个体影响效应进行评估.主要结果发现:第一,城镇地区是外出劳动力非户籍地省际回流的优先选择,其中县级城市的回流比例相对较低,非省会的地级市回流比例高于省会城市;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双向流动模式已初步显现;回流的家庭化特征明显,实现家庭团聚和寻求家庭稳定发展是流动人口的终极目标.第二,与跨省流动相比,省际回流后的劳动力收入水平显著降低,与配偶、子女居住的家庭化流动程度更高,社会医疗保险参与度和社会归属感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协变量中年龄、受教育年限与省际回流均呈现"倒U型"的关系;已婚、少数民族人口更容易回流;跨省流动时间越长和跨省时子女随迁的劳动力回流可能性越小.总体来看,家庭因素是整个回流决策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更多地考虑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的发展和福利保障;同时回流地区也要重视回流劳动力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创业扶持和产业转型等方式为提升回流劳动力的收入水平和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省际回流子女随迁家庭团聚非原籍地回流

    美国拉美裔人口力量与政治声量的错位及其深层原因探究

    陆杰华谷俞辰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美国西语裔/拉美裔依托高人口增长率,取代非裔黑人成为美国最大的少数族裔,推动美国社会、文化、政治面貌发生根本性变迁.从国别人口学和国际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基于美国人口普查数据与总统大选民调数据,分析西语裔/拉美裔人口结构性变动及其政治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价值.研究结果发现,近40年来拉美裔人口规模持续稳定扩大,未来也将保持较高增速,正成为美国人口及少数族裔增长的首要动力.然而,拉美裔人口力量与政治声量存在明显错位,主要表现在政治参与和政治立场两个层面:一方面,受人口要素结构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作用,拉美裔参与选举政治的资格不足、意愿较低,且集中居住在特定选区,选民力量没能实现与人口规模的同步增长,严重影响其作为少数族裔的政治表达力量;另一方面,拉美裔涵盖子族裔众多,党派立场相异甚至对立,且群体内部呈现出鲜明的代际差异,族裔身份和政治取向比较模糊,没能形成类似其他少数族裔的归属意识和政治团结,造成政治声量的进一步分散.因此,从政治参与和政治立场两个方面可以发现,拉美裔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仍处于变动之中,其在美国选举政治中的角色表征正是人口要素与政治行为叠加的结果,探讨其政治力量与人口规模不匹配的深层原因,体现出国别人口学视角重要的研究价值.

    美国族裔结构拉美裔西语裔选举政治

    家庭养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周建芳梁志佳许昕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养老能力事关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与发展,亟需构建科学有效的家庭养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利用CHARLS2018年调查数据,构建出由自我养老能力、配偶养老能力和子女养老能力组成的3个准则指标,共有9个子准则指标和17个观测指标构成的家庭养老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复相关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U检验、H检验和空间相关性分析家庭养老能力及其分维度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子女养老能力、自我养老能力和配偶养老能力权重系数分别为0.555、0.288和0.157.家庭养老能力的得分为0.433±0.091,子女养老能力、自我养老能力和配偶养老能力分维度得分分别为0.121±0.056、0.066±0.019和0.245±0.069,均呈现右偏分布,子女养老能力维度失分最多,自我养老能力维度差异性最大.女性、农村和西部地区老人的家庭养老能力显著弱于男性、城市和东部地区老人.低龄老人自我养老能力和配偶养老能力显著较高,但子女养老能力也显著低于高龄老人.中国家庭养老能力居前三位的是上海市、北京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甘肃省和安徽省居后三位.研究发现中国家庭养老能力总体得分不高,自我养老能力与子女养老能力之间呈现"互补"态势.家庭养老能力分布呈现性别、城乡和区域差异性.养老服务体系需基于当前家庭养老能力及其分维度的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发展.

    家庭养老能力指标体系熵权法复相关系数法实证分析

    医养结合服务的有效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研究——基于陕西省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的案例分析

    刘慧君李志彬
    5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医养结合的真正落地和可持续发展,是在多年试点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中需要优先解答的关键问题.文章对陕西省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的服务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借鉴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理论,剖析了鸿济医养中心作为一家民营医院如何推动县域医养结合服务优质高效和可持续运行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通过"从民办民营到公办民营"的成长路径,形成了以民营医院转型为驱动、服务延伸为抓手、从机构逐步走向居家社区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该模式破解了医养结合服务中存在的服务连续性、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有效满足了老年人的医养结合需求,其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变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实现了医养结合从外部需求压力向内在发展动力的转变.与此同时,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增强了该模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通过激活医疗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内生性动力、发挥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强化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等措施,推进我国医养结合服务健康、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不仅为县域层次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为破解民营医院的发展困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医养结合服务有效模式实现机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人口增长态势的影响——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盛亦男曾雪婷
    6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流动人口集聚态势变化将使不同区域的人口规模与结构发生变动.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不仅可以模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产生的影响,还可以模拟政策效应,分析不同政策方案对京津冀人口增长态势的影响.模型不仅纳入了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子系统的众多参数,厘清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系统内要素的反馈过程,还依据北京疏解产业产值比衡量疏解政策强度并设计了政策参数,模拟了高方案、中方案、低方案以及技术进步方案下京津冀的人口增长趋势.应用灵敏度检验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结果显示,不同政策方案下人口规模与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明显差异.具体而言,政策实施后随着产业转移与区域内劳动力集聚态势变化,北京未来常住人口规模将下降,这可以缓解城市的资源承载压力;天津、河北的劳动力供给则有所增加.在人口结构方面,政策实施后北京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天津、河北的人口老龄水平虽然在中期会降低,但是在远期则会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技术进步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人口增长.文章的政策含义是,京津冀各地应依据人口增长的趋势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的政策,不断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实现区域人口合理分布、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的目标.

    京津冀协同发展系统动力学人口增长

    新冠感染疫情下人口超额死亡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主要国家2020年和2021年的fsQCA分析

    周文廖宇航
    7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新冠感染疫情所引发的直接死亡人口,包含新冠感染疫情引发的间接死亡人口的超额死亡人口更能反映新冠感染疫情对人口死亡的影响,因而研究新冠感染疫情下各国超额死亡人口的差异及其原因,更有利于弄清新冠感染疫情大流行对人口死亡产生的影响.使用99个国家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的死亡人口及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借鉴机会平等理论,从"努力"和"环境"两个维度建立新冠感染疫情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选择相关指标,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研究了新冠感染疫情下各国人口超额死亡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如下.第一,各国人口超额死亡规模和人口超额死亡率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还存在于发展水平相同的国家之间,这意味着引起各国人口超额死亡的原因并不相同.第二,引起各国人口超额死亡的主要因素不同,这些因素不仅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等环境因素有关,还与疫苗接种等应对疫情的努力程度有关.一些欠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等原因面临较高的人口超额死亡;而一些经济发展较好,医疗卫生资源较丰富的国家,由于其防疫措施不力,也面临较高的人口超额死亡.第三,降低人口超额死亡应当成为新冠感染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应急管理的目标之一,但需要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扬长避短,科学作为,选择合适的应对措施.

    新冠感染疫情人口超额死亡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国际比较

    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

    吴潇航周鹏飞李美宏赵玉峰...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8~2020年中国817个县域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既能促进提升农村居民相对收入,也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显著推进了西部地区共同富裕进程.分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积极效应在县级市中要大于非县级市.分维度异质性分析发现,乡村经济数字化以及乡村生活数字化对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驱动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渠道,意味着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相对收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乡村治理数字化门槛,跨越门槛值后,数字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更大.由此,在持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西部地区纵深发展的同时,应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差异,搭建区域共建协作机制,兼顾其均衡发展,建立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共同富裕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数字乡村治理能力,以良性数字乡村建设促进西部地区共同富裕,实现城乡共享共同富裕成果.

    西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共同富裕产业结构升级

    儿童照料费用对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研究

    黄乾郭建君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国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且长期低于男性劳动参与率.受传统家庭劳动分工的影响,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养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因而与儿童照料相关的成本负担通常会对女性劳动供给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进行托育制度改革后,公共托育体系的瓦解抬高了儿童托育服务的价格.目前,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持续下降与儿童照料费用的不断增加有着密切联系.基于此观察,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1991~2015年九期调查数据,创新性地利用了社区0~6岁儿童托幼机构的托儿费支出这一指标,综合使用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了儿童照料费用对我国女性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照料费用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儿童照料费用的增加对于城镇、受教育程度较低、30岁以下和中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稳健性分析表明,儿童照料费用的增加对男性劳动参与率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控制内生性后,儿童照料费用对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负向影响显著增强.在生育政策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完善普惠托幼服务体系、健全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和倡导男性共同承担育儿责任是提升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重要措施.

    托幼费用劳动参与托育服务

    产业数字化的就业技能结构效应研究

    王三兴罗娟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为特征的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衍生出多种新型就业形态,对就业技能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机理基础上,文章基于国家统计局2021年颁布的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构建了产业数字化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出2011~2020年中国各地区产业数字化水平,构建固定效应基准回归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从省际层面实证检验了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效应.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提高了中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就业份额,优化了就业技能结构.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在产业数字化对劳动力就业技能结构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水平均正向调节了产业数字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减弱了产业数字化对中等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正效应.异质性研究表明东部地区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拓展分析发现地区外包水平会强化产业数字化对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提升全社会劳动力数字技能水平、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提高FDI和外包质量,发挥产业数字化对就业技能结构的升级优化效应,实现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目标.

    产业数字化就业技能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互联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