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主体治理视角的城市更新研究进展与展望

    高雅薇孙伟官卫华
    1-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国内外城市更新历程,其基本遵循政府主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的更新模式与路径.文章基于我国城市更新治理模式分类,从外部及内生两个层面对其驱动机理构建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对3种类型城市更新治理模式的效应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研究发现:(1)城市更新治理模式与城市功能迭代融合性研究值得关注;(2)当前更新机理研究对多元主体博弈的制度经济学探索仍显不足;(3)城市更新效应评价研究集中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应加强环境生态文化等综合效应评价;(4)公众参与城市更新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仍有待深入探讨.

    城市更新治理模式驱动机理效应评估综述

    基于便利性的老旧小区形态价值研判——以南京市莫愁湖街道为例

    汤雪儿王承慧王天为蒋莹...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问题导向的老旧小区更新对住区差异化特色及其蕴含的便利性价值重视不足.文章探索适用于老旧小区的基于便利性的形态价值研判方法,以街道系统、地块组织、功能布局作为关键形态要素构建定量评价模型,进而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按要素间的平衡程度进行分区.在对南京市莫愁湖街道整体形态价值认知基础上,选取其中更新需求最迫切的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住区进行价值研判,进而对其高价值平衡区、不平衡区和低价值平衡区给出针对性的更新引导.

    老旧小区更新城市形态便利性形态价值

    基于产权的社区渐进式更新困境解析与治理探索——以南京市小西湖街区为例

    李杰罗小龙顾宗倪高尚民...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存量规划背景下开展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要路径,社区渐进式更新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动力不足、阻力过多的问题.引入产权理论可以深化对于社区更新中空间关系与主体关系的认知,解释社区更新从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的困境.文章结合南京市小西湖街区渐进式更新的实践探索,表明社区更新中对产权界定、整合与管理的制度创新能够有效地处理复杂的空间和主体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厘清产权的空间与功能边界、优化协商规模与规则、创建柔性规划管理制度等社区更新制度优化策略,以期推动城市更新行动的可持续发展.

    产权社区渐进式更新制度创新社区治理南京小西湖街区

    基于SFIC模型的老旧小区微更新协同治理研究:以上海为例

    姚之浩李昊昱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旧小区微更新具有空间治理和社区治理的双重内涵,需考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文章借助公共管理学中的SFIC模型,建构起"协同要素—协同过程—协同结果"的分析框架,并通过上海的案例分析,剖析并比较了3种微更新治理模式,探究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治理失调问题.研究发现:在政府深度主导的治理路径依赖下,上海老旧小区微更新对行政资源和公共财政的依赖特征显著.各级政府掌握着决策领导权,居民参与具有象征性特点,社区公约等非正式制度缺失.微更新治理仅具有形式上的协同,在居民自治能力、社区治理结构、社区更新制度和协商平台构建等方面存在缺憾.议事平台的创设和常态化运作有助于社区社会网络构建和社会资本培育,推动更新过程协同.提升社区居民自主更新的能力、拓宽社会力量参与的途径是提升老旧小区协同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老旧小区微更新协同治理SFIC模型上海

    从"空间优化"到"居民内聚":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中融入儿童参与的实践路径

    王鑫张博珺张楠钟誉嘉...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是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的关键纽带,在社区更新中融入儿童参与,对提升空间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构建儿童友好社区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聚焦我国社区公共空间更新中的儿童参与路径,梳理发现既有研究多侧重从长周期、多活动中总结儿童参与的经验和意义,较少将单次公共空间更新全过程展开,并聚焦各阶段儿童参与情况.依托上海市三林苑小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实践,归纳儿童在各阶段的介入方式、参与情况和影响程度,提出在营建和运维阶段举行"快闪主题活动",降低参与门槛,促进居民互动.综合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总结出关注儿童需求、选择适宜行为、培育行动团体的可循环路径,推动儿童参与在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融入.社区空间促进儿童社交,深度连接家庭参与社区更新,实现社区内聚和可持续发展.

    儿童参与社区更新社区公共空间上海快闪

    小城镇住区更新的"规划—自建"协同机制探索——基于广西马山县天地楼住区的实证

    黄龙颜张京祥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快速城镇化时期,小城镇常采用"规划—自建"模式以适应持续高涨的住房需求.文章以广西马山县天地楼住区为实证,解读了"规划—自建"二重性的产生背景、制度原型和互动效应.并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手段,深入剖析"规划—自建"模式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1)"规划—自建"模式既是推动小城镇增量建设的主要动力,又是困扰小城镇存量更新的掣肘因素;(2)"规划—自建"需要重新构建"政府—居民"的伙伴关系,才能更好地服务存量更新的治理需求;(3)据此,可通过放管结合、社会主导、以人为本、艺术介入等策略,让小城镇的"规划—自建"模式在存量时代中重新走向有机协同.

    小城镇"规划—自建"更新马山县天地楼

    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创新融资路径——以北京劲松北社区改造为例

    董炫旻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依赖于"财政包干"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愈发凸显其限度和不可持续,亟待推进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社会资本参与模式,并探索社会资本在该模式下创新性的融资路径.文章基于城市更新多主体参与的理论逻辑,对现行老旧小区改造存在的资金模式困境进行了剖析.以劲松北社区改造项目为例,探讨了目前政策保障和融资创新下的转型难点和潜力,提出了构建"保障+助推+激活"的社会资本多元融资模式转型框架.最后阐释了当前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融资模式转型的突破点,对我国城市更新社会资本多方参与体系的建立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老旧小区改造社会资本多主体参与融资模式

    城市土地成片开发研究的特征、进展与趋势——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献计量分析

    姚强安纳李纯孟海星...
    52-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综合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文献计量软件,分析城市土地成片开发研究的文献分布特征、发展阶段和热点趋势.基于文献及学科分布、研究热点及重点分析,将城市土地成片开发研究划分为萌芽启动、理论构建、综合发展和深化协同4个阶段;基于关键词聚类、年度重叠、关键词突现分析,预测未来城市土地成片开发研究具有城市空间构建、城市气候变化和生态风险应对3方面的热点趋势,并对未来中国城市土地成片开发提出3点优先研究建议.

    城市土地成片开发文献计量分布特征发展阶段热点趋势

    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双层级"村庄分类研究——以山南市乃东区为例

    单卓然潘浩澜袁满安月辉...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定型",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必要前提.在各地灵活丰富的村庄分类里,介入自然聚落尺度是近期兴起的创新来源.文章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为例,将传统单纯围绕行政村展开的村庄分类流程,扩展为由自然聚落与行政村尺度共同构成的"双层级"村庄分类技术框架.研究认为,行政村内自然聚落间的强烈异质性及聚落发展的实心化,是应用"双层级"村庄分类理论模型的重要条件.研究提出,"双层级"村庄分类方法由"政策判定+潜力评估+镇村酝酿"的自然聚落分类方法、"占比测算+矩阵构建+系统聚类"的自然聚落→行政村类型转换方法、二次镇村酝酿基础上的行政村分类方案生成方法等共同组成,具体的分类流程需落实聚落定性、聚落测评、聚落分类、类型转换、行政村分类等5项主要环节.理论模型在山南市乃东区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了实际应用,识别出5类自然聚落,制定了主导式与并重式的两种行政村类型认定规则,提出了"融保聚改"的四类型行政村分类方案.分类过程及工作成果得到地方积极正面反馈,验证了"双层级"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旨在丰富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分类布局思路.

    村庄分类双层级自然聚落行政村山南市乃东区

    国际夜间城市治理:概念内涵、治理主体及治理内容体系

    梁迎亚周怡薇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间城市"理论发展推动形成了"夜间城市治理"这一新兴领域,并在国际实践中积累了诸多治理经验.文章通过系统梳理国际夜间城市治理的理论观点与实践经验,阐明"夜间城市治理"这一概念,并得出以下结论:(1)夜间城市治理是具有独立"时—空"特征的城市治理实践领域,在参与主体、治理内容等方面与普遍意义的城市治理具有差异;(2)夜间城市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协作、统筹多项夜间城市内容,突破了以往夜间城市发展对夜间经济的单一路径依赖;(3)夜间城市治理内容体系可归纳为前提条件、物质基础、品质提升3个逐层递进的层级,包含治安监管、照明规划与设计、公共交通规划、用地与时间规划、公共空间设计与维护、公共活动运营6项内容.最后提出我国应构建本土化夜间城市治理理论体系、优化主体结构与丰富治理内容、衔接夜间城市治理体制机制与现有城市治理体系等启示.

    夜间城市治理概念内涵治理主体治理内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