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近现代历史风貌区消费空间生产探究——以武汉六合片区为例

    彭恺刘书琦汤鄂南陈延亮...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生产行为在持续推进,却显现了"无地方性""无差异化"的更新倾向,特别是形成了一批"符号化""绅士化"的消费空间.消费文化的"侵入"打破了历史风貌区固有的社会关系及消费空间,随之进行着新社会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兴消费空间的生产行为.为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文章以空间三元辩证法为理论视角,以武汉六合片区为研究对象,聚焦多元主体社会关系与所对应的消费空间同步生产的过程,并尝试提出适应于多元主体需求的消费空间差异化导向设计、面向实施的消费空间三元一体化生产行动导则、基于空间正义的原有居民社会关系存续等方面的优化建议.

    空间三元辩证法历史风貌区消费空间社会关系

    武汉市主城区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特征——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项振海盛杰班鹏飞李青...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的关键.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首先基于人口热力数据测度多时段街道活力,其次利用街景数据、POI数据及OSM路网数据构建基于宏观街区构成和微观街道特质的多维度建成环境指标体系,最后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①时间上,武汉市主城区内中高活力街道在9:00-18:00间整体占比最多.空间上,街道活力在各时段整体呈"东核西带、多点聚集"分布.②基于宏观街区构成的二维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较微观三维街道建成环境更为明显.③各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空异质性显著.距娱乐休闲设施最近距离和围合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整体具有稳健的时空变化特征,接近度、功能混合度、功能设施密度和天空开敞度次之,距综合商场最近距离、街道高宽比和交通安全设施占比则表现了明显的时空局部显著效应.

    街道活力建成环境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街景图像武汉市

    街道建成环境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贺慧张庆昊郭亮张彤...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距离通勤在交通活动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其通勤方式选择存在一定弹性.街道作为承载短距离通勤活动的空间,其建成环境可能对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一定影响.文章借助随机森林算法测度街道建成环境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识别出建成环境要素的影响梯度及作用曲线,并基于此评估在武汉市主城区内每条街道上,不同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结果表明:街道网络特征、断面及景色特征等均对短距离通勤方式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同街道建成环境对各类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公园绿地附近、住区或商业中心等不同城市区域的街道上,短距离通勤方式的选择倾向存在差异.结论可为绿色出行导向下的街道更新及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街道建成环境短距离通勤通勤方式选择随机森林算法

    协同生态系统服务与公平性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

    谭传东洪歌吴雪飞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能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绿色空间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增进居民健康及福祉具有重要作用.在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中合理配置绿色空间,同时满足生态效益、社会公平及用地限制等多种目标,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选择空气净化、热岛效应缓解和雨洪调节3项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效益优化目标,使用绿色空间配置基尼系数表征公平性,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和公平性最大化为目标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的城市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种社会和环境制约因素,同时集成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以及权衡生态效益与公平性之间的矛盾.该模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可为武汉以及其他城市区域的绿色空间配置优化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多目标优化公平性配置优化

    权力、资本的碎化与尺度修复:城镇开发边界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卢有朋张衔春岳文泽黄亚平...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权力、资本与空间互动的视角审视中国城市增长主义下的空间增长逻辑,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提供理论认知与实践建议.研究发现:(1)央地间的用途管制冲突、市辖区间的经济发展机会争夺造成规划增量空间大规模碎片状分散;(2)资本再地域化的空间需求与城镇开发边界的空间供给错配,资本避险引发空间治理危机;(3)城镇开发边界通过尺度上移、尺度外移的方式实现资本积累的尺度修复.文章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理解城市空间增长内在逻辑与城镇开发边界的内涵,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空间碎化城镇开发边界空间生产理论权力资本

    基于概念辨析的我国历史地段的内涵及分类探析

    戴俭卢钖钖戎卿文鞠德东...
    37-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宪章、公约、宣言等国际文件和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6个历史遗产保护代表性国家以及我国历史地段相关概念的产生过程,其次从适用范围、内涵范畴、概念类型、内容分类4个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与对比,最后根据内容解读与对比,对我国历史地段的保护层次与内涵、内容分类及分级进行思考与探索.文章建议将我国"历史地段"概念调整为"历史(文化)地段"以及对应的英文翻译,勾勒了2个等级10种分类的历史文化地段内容框架,以期对未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中的历史地段概念的判定与保护有所裨益.

    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保护概念辨析

    基于熵值修正BWM-TOPSIS法的山地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与类型划分研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片区为例

    牟玲利彭恺
    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村庄发展潜力,科学识别村庄类型,是编制村庄规划、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支撑和必经之路.特别是对于因自身复杂的地形与地貌环境,大多数呈现交通不便、分布广与村庄规模小等特征的山地村庄而言,因村施策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山地村庄发展困境的重点难点以及应对的方式方法.因此,构建符合现实情况的山地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和分类方法,对实现山地村庄的多层级分类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采用熵值修正BWM-TOPSIS模型等方法,结合景观基因理论,构建了适用于山地村庄的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村庄分类研究.并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沙湾片区进行方法的实证,划分4大类8小类的村庄类型,为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实现山地村庄的全面振兴提供一条新路径.

    山地村庄发展潜力评价BWMTOPSIS多层级分类

    基于SWMM的东平县中心城区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量化与布局

    姜芊孜赵宇桑詹雨尘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影响开发设施可有效应对全球极端气候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内涝问题,目前,在城区尺度进行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量化与布局的研究还不多见.文章提出系统的LID规模量化和空间布局的方法,并以东平县中心城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构建SWMM模型进行验证.以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为目标,共布局LID面积984.25 hm2,主要分布于96处内涝易发点.其中,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下沉绿地建设面积分别为 107.60 hm2、7.50 hm2、660.96 hm2 和 208.19 hm2,总调蓄容积为 670590 m3.经模型模拟验证,东平县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升至75.72%,达到预期目标.老城区、东平经济开发区、滨河新区、白佛山组团和大清河组团的最大峰值径流量分别削减56.65%、55.36%、53.02%、48.60%和2.90%.研究可为城区尺度LID布局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SWMM模型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风景园林

    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规划编制体系研究——基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

    袁新国王兴平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在积极稳健的发展态势之下,合作区"走出去"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既有所在国投资环境方面的,也有我国顶层设计方面的,当然还有合作区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了合作区更好地"走出去",亟待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合作区重点发展区域、产业方向和配套政策,制定合作区规划标准,发挥顶层设计的统筹、引领、前瞻的作用.文章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基于合作区不同阶段的问题,探讨了探索合作区规划编制体系的必要性;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作用对象,提出了合作区从诞生到深度开发过程中,前期研究类、总体指导类、空间建设类和阶段评估类4种类型规划所组成的规划体系,明确了规划的内容、达到的目的,从而前置性地解决相应问题,降低合作区"走出去"风险,提升合作开发效率.

    "一带一路"倡议境外经贸合作区规划体系全生命周期共性与个性

    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半工半耕"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

    孟新飞林耿
    67-7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近城镇化作为如今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和现实选择,使21世纪以来形成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文章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采用入户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农民工回流实现就近城镇化对原有的"半工半耕"家庭分工模式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就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以放弃老人农业为特征的"半耕"弱化,以及返乡就业压力和风险下的"半工"非正规化.农户家庭在参与城镇化的行为决策中,正从以经济收益为考量的方式转向以后代教育为导向的家庭分工新方式.就近城镇化正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发生,但新"半工半耕"模式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复杂和不确定的.该模式的健康引导,对于探索本土化的内发型发展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就近城镇化半工半耕家庭分工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