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区域设计视角的省域魅力国土空间体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许闻博白晶邱凯付
    74-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省级魅力空间体系是对人文和自然遗产资源进行统筹保护、展示和创造性利用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区域"对流"、提升国土空间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立足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践,尝试采用区域设计的理念探索构建省域魅力空间体系的技术方法.研究重点探讨了区域设计的既有理论基础和省域层面区域设计的目标导向,认为省域尺度需要关注的核心空间要素包括空间基底、网络结构、重要节点等层面.基于上述理论认识,对广东省案例进行解析,以期能拓展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魅力空间体系构建的思路,支撑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区域设计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魅力空间体系规划方法

    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研究

    唐孝祥苏逸轩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是彰显中华文明独特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文化表达.广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演变出辐射整个岭南的独特景观营建模式,表现出各朝代景观特色与观景偏好,记载了不同时期自然景致与人文思想的碰撞交融.文章对宋朝至清朝时期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变迁展开研究,系统阐释了影响区域城市景观营建的多尺度多维度因素.借鉴审美适应性理论从山水演变、形胜认识、空间布局等方面阐释基于营建主体的广州传统城市景观营建智慧.文章对解读和传承中华城市景观营建传统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风景园林美学历史语境城市景观营建智慧

    中国西南高原湖泊城市滨湖传统人居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昆明滇池湖畔村落为例

    卢雨奇周峰越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西南地区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城市湖泊环境提升迫在眉睫.文章以城市与湖泊交界处的传统村落为切入点,选取昆明滇池湖畔乌龙村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人文—社会3个层面,构建滨湖传统村落PSR(压力—状态—响应)可持续发展模型,通过对压力指标以及状态指标的分析,形成了以政策、技术以及参与者3个层面为核心的响应指标体系.文章旨在通过PSR模型的构建形成适应西南高原湖泊城市滨湖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模型.

    湖泊治理传统村落PSR模型可持续发展

    北京大院生活型街道边界要素对可步行性的影响——以玉渊潭南路、太平路、翠微路为例

    虞晨阳陈瑾羲
    96-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为目标,以北京大院生活型街道为例,对街道边界空间要素对可步行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分析了3条北京大院生活型案例街道的边界要素构成及组合模式,并基于街景图像对街道可步行性进行评分,将要素与可步行性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指出对可步行性影响高的边界要素及其作用,为大院生活型街道的更新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要素的数量、感知边界要素的类型、要素的细部设计对街道可步行性有较高影响.此外,绿地要素的灵活运用能够显著提升街道的可步行性.

    大院生活型街道可步行性边界要素

    多元主体互动博弈下的老城创新再生——以南京建设"秦淮硅巷"推动老城更新为例

    隋月周小虎张学艳
    103-10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更新通过转换和释放城市内生旧动力提升城市能级.文章基于吉登斯提出的结构化理论,构建以地方政府、市场主体和城市居民等为参与主体的"城市硅巷"结构,立足老城存量空间,发挥行动主体的能动性与现有结构互动博弈以突破结构化制约,形成以政府引导、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对创新衰落老城区进行渐进式的"差别"有机更新.文章基于南京市"秦淮硅巷"的建设经验,为全国各大城市中的老城更新与历史街区转型提供借鉴.

    老城更新城市硅巷条块分割互动博弈

    土地财政驱动的县城发展问题和转型思路评析——以某县级市为例

    杨建军李入凡唐古拉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一阶段城市的发展受到"土地财政"机制的驱动,引起了有关经济和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模式问题的讨论.文章以一个县级市为例,分析了土地财政驱动下的经济发展特点,剖析了旅游度假房地产和土地开发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路径和空间扩展过程,以及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经济转型发展和城市空间优化的对策,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和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发展具有典型案例的借鉴意义.

    土地财政县城城市规划城市空间

    过度劳动对线上线下休闲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实证

    殷振轩欧阳琳欣王德陆俊贤...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活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度劳动在我国日趋严重,挤压了居民的休闲时间,降低了生活质量.文章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定量化测度上海市居民的线上线下休闲生活活动,并从时间约束的视角探讨了过度劳动对休闲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度劳动对线下休闲活动具有抑制作用.相较于正常工作人群,过度加班人群的线下休闲生活活动参与率更低、活动时间更短.相反,过度加班人群更倾向于依赖线上休闲生活活动.其泛娱乐类app使用时间更长,尤其是观看短视频和浏览新闻资讯等使用时间碎片化程度较高的活动.基于此,文章提出建设美好生活城市的建议.

    过度劳动线下休闲生活活动线上休闲生活活动手机信令数据

    南京市游客社会感知特征差异研究

    韦胜张译文徐海贤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自然语言和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利用大众点评的评论数据,对南京市老城区的本地和外地游客的社会感知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地和外地游客所重点关注的景点类型存在着一定差异,外地游客所关注景点比本地游客在空间上更为聚集,呈现"三角网"的结构;本地游客所重点关注的景点之间联系网络的空间覆盖范围广;在关注的主题内容上也有所差异,本地游客更偏重于日常旅游问题,而外地游客对南京市的历史、著名景点、建筑等要素更为注重;关键词语义网络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和外地游客在一些重要景点关联上也存在着差异性.总体上,研究成果可为当前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社会感知旅游复杂网络自然语言随机游走算法

    以博物馆为载体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评《文化造城:当代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发展》

    王延丹
    后插3-后插4页

    从传统艺术角度审视城市美学形象的塑造——评《城市美学》

    朱丽娜
    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