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城市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城市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叶菊华

月刊

1009-6000

urbnrech@163.com;editor.mur@gmail.com

025-84784510

210029

南京市华侨路37号29楼

现代城市研究/Journal Modern Urban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创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住教平衡的西安城区小学学区空间评价

    王侠吴培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小学学区空间服务水平对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住教资源匹配性、通学时空可达性、教育资源可获性"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西安主城4区196个小学学区空间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多数学区的住教资源,如住教人口、通学范围以及生均用地指标等供需不匹配;主城4区小学学区通学可达性整体较好;学区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但是各区之间教育质量分异不显著,近一半学区学校建设水平和师资配置不达标.在空间上一环内小学学区空间整体服务水平相对较好.总结了8类学区空间特征,讨论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为小学学区空间精准优化提供依据.

    学区空间空间评价住教平衡城区小学西安市

    西安市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王怡萍陈晓键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专利申请数据表征创新活动,将其分为知识型、生产型创新活动两类,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标准差椭圆、DBSCAN聚类等方法从总体和分类别两大层面分析和探究西安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其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分异、差异化集聚、选择性依赖三大特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取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最终得出创新主体驱动创新活动、环境配置吸引创新活动、知识借用激励创新活动的结论.

    创新活动空间分布专利数据回归分析

    人口流动网络嵌入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空间组织特征及规划响应

    王奕松黄明华
    17-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关联视角下,适宜的都市圈空间结构是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的重要支撑.文章使用手机信令数据测度跨城人口联系,基于"嵌入性"理论及网络分析方法研判西安都市圈空间组织特征.研究发现:西安都市圈尚处于极化向均衡的演化阶段,次级城市辐射能力有限,次区域人流关联特征分异显著,但部分中小城市在网络嵌入中表现出提升能级或跨界联动的潜力.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嵌入效应,提出西安都市圈未来规划及发展建议:以实际功能关联网络动态界定治理范围;基于城市单元网络嵌入特征构建网络功能体系;以局部跨城关联优化为线索,引导组群嵌入、环带成网的空间结构,并发挥嵌入治理的共识效应,实现都市圈各级城市的高效发展及整体结构的有机均衡.

    西安都市圈城市网络关联嵌入性空间组织跨城人口流动

    融合多方法的长沙城市活力空间异质性研究

    李婷李朝奎从政毛艳...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城市快速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提升品质、营造活力已成为现阶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目标.文章以多源数据为基础,提出融合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多角度地探测城市活力驱动机制及空间关联性,并对比时空差异.研究发现:(1)工作日和休息日,长沙城市活力分布均展现较强的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活力核与城市商圈分布基本一致.(2)识别出不同影响因子的关联强度,其中工作日的城市活力受开发强度和商业设施密度影响最为显著,为关键驱动因素,而休息日受商业设施密度影响最显著.(3)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商业服务设施密度与开发强度两者交互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以上结论,文章提出了城市活力营造的策略.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地理探测器空间分异城市活力长沙

    企业投资联系视角下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网络结构演化研究——以新基建企业为例

    蒙晓雨沈丽珍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慧城市群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新基建企业投资推动智慧城市群网络的形成.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基建企业投资数据运用连锁网络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2016-2021年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网络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新基建企业投资行为的时空演化方面,受政策影响显著,投资规模波浪式增长,涉及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投资地点单一,跨区域强联系和高连通性城市多集聚在"门户型"城市.②基于投资联系的长三角智慧城市群网络演化方面,网络化趋势不断加强,层级性逐渐显著,格局从双核辐射网络演变为多核心网络化结构,都市圈空间形态初步显现,节点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多样性.③与传统城市群网络比较来看,智慧城市群网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网络密度有待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增强,次级核心城市"桥梁"作用不够显著,网络结构受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影响更大.

    企业投资联系新基建智慧城市群网络演化长三角城市群

    区域视角下历史村镇集群区划与保护研究——以重庆欠发达地区为例

    戴彦钟佳丽王瑞琳平楠...
    4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历史村镇保护作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工作越发受到关注.目前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虽日臻完善,但常规的孤点保护模式却难以解决偏远地区大数量历史村镇的保护问题.立足区域视角,在借鉴历史村镇保护相关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定义、原则和任务三位一体的历史村镇集群区划理论架构.针对历史村镇集群划归的关键工作,选取重庆欠发达地区的72个历史村镇作为实证对象,依循"筛选集聚中心——构建区划体系——识别集群特性"的技术路径,构建了 7大集群区划,并针对集群区内的村镇弱项从空间、产业和文化3大维度提出了适应性保护对策.

    历史村镇区域视角集群区划适应性保护对策重庆欠发达地区

    基于POI数据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结构时空演变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陈鹏元丽娇孙滢悦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城市兴趣点(POI)与夜间灯光对城市空间结构反映的真实性、直观性的优势特征,以福州市2018年、2020年、2021年的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对城市空间结构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福州市总体的城市结构为单中心结构,向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发展特征为中部强、西部弱、东部增强趋势明显.(2)耦合区关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高—高、高—中、中—高耦合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高—低耦合区分布在机场、港口、工业园区等地,中—中耦合区分布在城市向郊区过渡的地区,而中—低、低—中、低—低耦合区则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经济欠发达地带.(3)2018-2021年夜间灯光与POI核密度耦合相同区域面积总体在增加,即高—高耦合与低—低耦合区;2018-2020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中—高耦合区减少;2020-2021年高—高、高—中、高—低耦合区则有所减少,中—高耦合区增加.(4)福州市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是经济、政治、人口和城市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夜间灯光POI城市结构耦合分析福州市

    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对赣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效应研究——以江西省地级市为例

    李超龙
    5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区域振兴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文章以中部地区22个地级市为对照组,在评价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之上,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对江西省地级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显著提升了新余、赣州、吉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但三市所倚重的政策机制有所差异,新余的政策机制为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吸引,赣州、吉安主要作用机制是扩大转移支付、放宽信贷约束等.

    原中央苏区振兴政策基本公共服务合成控制法赣南地区

    面向历史风貌的中心城区精细化城市管控策略研究——以墨尔本中心城区为例

    李翔司马艺娜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历史城区风貌保护中,我国存在城区特色风貌指引不明、管控要素划分不够细致、元素之间缺乏整体统筹等问题,需要构建精细化城市管控体系来维护历史风貌、增强城市吸引力.文章从墨尔本维护历史城区特色风貌的精细化城市管控策略入手,深入分析其在历史城区风貌保持、建设开发强度管控、特色空间人性化提升和户外广告风格约束等4个层面的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城区保护现状,从层级体系建设、特色风貌指引、要素控制协调、管理语言传导、多方团队协作等方面归纳墨尔本精细化城市管控的思路和经验,并对我国精细化城市管控转型提出建议.

    历史风貌中心城区精细化管理城市规划与设计管控墨尔本

    引导与管制、协商与整合——荷兰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陈鸣镝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总体形成,面临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改革与面向治理转型的时代要求.荷兰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协商与目标整合、保持规划适应性、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发展经验,能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提供启示.文章建议:在不改变我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框架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不同层级各空间性规划的主导属性与内容特征,并在横向上建立部门间的利益协调机制,纵向上建立"市—县—乡镇"互动协商机制.

    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经验"多规合一"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