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大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

胡岳华

双月刊

1671-1610

MUEbjb@csu.edu.cn

0731-88876856

410083

长沙中南大学高教所

现代大学教育/Journal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南大学和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1978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研究现代大学教育,探索高等教育规律,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刊欢迎现代教育思想、中外高等教育史、教学方法论、比较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创新教育、德育理论和其它科学理论方面具有新观点、新材料,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大学科技产业,成人与继续教育等方面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家与时代精神

    杜时忠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柱,而且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基于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具体要求的阐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正确把握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整体特质和时代气息,特别是要同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本期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构性特点、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教育家与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的超越性向度等视角各抒己见,但又彼此关联,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教育家时代精神中国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超越性育人之道

    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

    冯建军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柱,而且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基于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具体要求的阐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正确把握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整体特质和时代气息,特别是要同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本期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构性特点、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教育家与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的超越性向度等视角各抒己见,但又彼此关联,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教育家时代精神中国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超越性育人之道

    教育家精神: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向度

    刘铁芳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柱,而且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基于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具体要求的阐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正确把握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整体特质和时代气息,特别是要同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本期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构性特点、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教育家与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的超越性向度等视角各抒己见,但又彼此关联,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教育家时代精神中国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超越性育人之道

    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构性特点

    李建华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勉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精神、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不但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支柱,而且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基于此,我们不能停留于对具体要求的阐释,必须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正确把握中国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整体特质和时代气息,特别是要同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本期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内构性特点、教育家精神的内在理路、教育家与时代精神、教育家精神的超越性向度等视角各抒己见,但又彼此关联,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新的思路.

    教育家时代精神中国教育家精神教育伦理超越性育人之道

    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学

    李海龙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研究的出现得益于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繁荣,但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却并未在各国真正落地,这导致学科在诞生后就面临知识合法化的危机,有关高等教育学功用的质疑也越来越多.其原因并不来自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孱弱,而是无法利用知识与高等教育实践建立互动关系,在高等教育实践需求和学科知识供给之间还有较大的裂痕.历史上,高等教育研究将发达国家的经验向全世界传播取得一定的成功,也为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了解释高等教育发展现象的工具.然而,高等教育学的需求困境在于学科知识难以对不同国家变化的实践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引导.严格说来,社会成员需要更新有关高等教育性质的认知,这是对高等教育学的需求所在.不论是知识生产还是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学都应该直面实践,从关注专业经验走向关注专业知识,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本土问题,提炼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本土经验和本土理论,重塑朝向未来的学科建设模式.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大学学科危机

    跨学科视域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合法性探析

    李望梅卢晓中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学长期面临学科合法性危机,其跨学科特征也一直影响高等教育学科独立.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学科的跨学科性,研究发现可以此为契机解释高等教育学与其他非教育学类学科的关系,这有利于高等教育学科独立问题的解决.高等教育学科存在学科标准单一和学科制度僵化的合法性问题,无法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同时,学科文化存在弱同一性,面临合法性危机,可充分利用高等教育学科的跨学科特征破解其学科合法性危机.第一,采用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实现学科知识与理论的创新,更好地整合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第二,以多元学科标准和学科制度变革促进学科内外部合法性一致.第三,鼓励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学科组织创新,对原有的高等教育学科功能作补充,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学科的成熟发展.

    高等教育学科跨学科性学科合法性学科独立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

    声誉循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标识

    付八军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是一个高度依赖声誉辨识的社会组织,声誉循环是大学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从办学质量、教育市场与大学排名三个方面分析,创业型大学正是遵循声誉循环战略的典范.创业型大学声誉循环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以资金为聚能点、以师资为出发点、以成果为落脚点、以声誉为发光点、以生源为新起点.在此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创业型大学比传统型大学更能实现高校的主体性复归、办学资金筹措的多元化以及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向,成为当前最有利于实现声誉循环战略的大学模式.随着声誉循环的不断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会先后实现两个转向,即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类型的转变,再从"自我"到"无我"的发展.

    创业型大学声誉循环办学质量教育市场大学排名

    思维的版图:东西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分析

    谢晓宇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判性思维作为21世纪学生必备的关键技能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机构改革的重要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尤其是东亚学生进入西方大学学习,东西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差异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传统观点认为,东方学生比西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弱,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不同特质导致了这种差异.传统观点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东方学生普遍通过加强记忆来完成特定任务或考试,而这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是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其实,若辅之条件,通过这种加强记忆的做法可以成为深度学习者.文化差异确实对批判性思维产生影响,但是,它主要影响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倾向而非技能.除此之外,语言与教育等其他重要因素也对批判性思维差异有着显著影响.

    批判性思维思维差异东西方文化第二语言教育环境

    人类世背景下的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德国教育人类学家武尔夫教授访谈

    王天健李政涛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世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两项教育理念——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人类世这一概念主要指人类活动遍及全球、几乎无地区不受人类影响的世界现状,相较于同类概念,人类世概念包含人类在当前世代总体行动造成的诸多影响,是一种用以描述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综合观念.由人类世概念引发的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批判,催生全球公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两大理念.全球公民教育重点关注教育活动中的全球公民意识,旨在通过对全人类共同体意识与共同责任的唤醒应对全球性风险;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年轻一代面向未来的思维与行动能力,提升受教育者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素养,以及反思批判能力、承担责任和团结合作能力等.两种教育理念互为补充,成为人类世背景下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应对全球性风险的复合教育路径.

    人类世全球公民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文化遗产全球性风险人类共同体教育人类学

    高等教育规划的生成过程与内在逻辑——基于美国加州1868-2023年系列教育规划的分析

    邬大光苏睿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发达国家以制定教育规划的方式谋划本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普遍做法.但是,由于国情不同,不同国家制定规划的过程不尽相同,颁布后的规划产生的历史作用亦不尽相同.研究基于美国加州1868年至2023年间颁布的系列教育规划,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的"历史—结构—行动者"分析框架,剖析了《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生成过程和内在逻辑.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在历史维度上表现为路径依赖制约下的规划发展,在结构维度上表现为多种政治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在行动者维度上表现为行动者偏好引导的利益博弈.加州高等教育体系在形成过程中有3对值得关注的重要关系,它们分别是本土与现代、供给与需求、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本土与现代建构的价值体系是基本动力,供给与需求建构的实践机制是根本动力,计划与市场建构的管理模式是直接动力.

    《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历史制度主义内在逻辑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