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大学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大学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

胡岳华

双月刊

1671-1610

MUEbjb@csu.edu.cn

0731-88876856

410083

长沙中南大学高教所

现代大学教育/Journal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南大学和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高等教育学术期刊,1985年创刊,1978年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研究现代大学教育,探索高等教育规律,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刊欢迎现代教育思想、中外高等教育史、教学方法论、比较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评价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创新教育、德育理论和其它科学理论方面具有新观点、新材料,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大学科技产业,成人与继续教育等方面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寻求与建构中国教育学的自主性——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的思考

    阎亚军朱惠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一直想要自主,实现自主性发展.中国教育学在寻求自主性的过程中试图摆脱或独立于"他","他"使得自主性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中国教育学通过恢复学科建制,从政治意识形态的他主中寻求自主性;通过建立学科逻辑,从常识、经验、非科学和其他学科的他主中寻求自主性;通过建立话语体系,从西方的他主中寻求自主性.建构中国教育学的自主性,应对外部权力具有清醒的反思意识,科学地建构起自己的研究对象,坚持专业精神.

    中国教育学学科逻辑自主性科学方法论

    中国教育学话语建构的三重限度及其超越

    赵梦雷姜朝晖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中国教育学是新时代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其话语关涉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有何影响的问题,为推动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有力支撑.中国教育学话语建构要警惕三重限度的产生.其一,在话语议题上,中国教育学要突破话语单一化,不能为突出重要性而忽略多样性.其二,在话语应用上,中国教育学要规避话语机械化,不能为突出应用性而忽略情境性.其三,在话语范式上,中国教育学要突破话语孤立化,不能为突出独特性而忽略学术创新性.中国教育学话语建构需:运用比较教育视角,丰富教育学话语议题的多样性;强化问题情境导向,提升教育学话语应用的适切性;注重学术质量标准,增强教育学话语范式的普适性.

    中国教育学话语议题话语应用话语范式话语建构学术创新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集体行动困境及化解策略

    熊进郭聪颖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组织科研是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仍存在有组织体系化布局不足等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政策举措.在实践中,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真正实现可能会面临集体行动的多重困境:集体决策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制度安排对成员行动的约束力不足;团队建构中存在巨额交易成本.高校有组织科研集体行动困境的形成有其特定机制:高校传统学科结构操控集体决策,导致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集体决策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受到成员个人理性限制,导致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制度安排对成员行为的约束力不足;传统科研团队合作经验难以指导高校有组织科研团队建构,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化解高校有组织科研的集体行动困境,需要在学科边界处培养新型人才,通过人才知识结构的联结驱动高校有组织科研集体决策合力生成;不断完善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缩小成员个人理性选择的空间,彰显制度安排的有效性;于传统科研团队合作的经验中寻求启示,逐步建立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团队建构经验系统.

    高校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无序集体行动困境知识生产模式团队合作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伪主体间性及其风险

    巫娜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助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具有语言交流功用、能够进行交互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因具有拟主体、类人化等特点,而被乐观地认为可以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乃至颠覆"人—机"的主客关系.但是,实际上,所谓的拟主体氤氲着一种主体幻视,其本质上只是一种披着主体性外衣的高阶客体.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拟人性构建了互动层面的伪主体性,易形成"主体—主体"的关系错觉,故而我们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主体性关系视为伪主体间的.正是这种具有迷惑性的主体性关系,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介入教育活动时,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拟主体性正向作用的发挥,需要坚持辩证法思维,进一步廓清"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的本体、认识、价值三维视域,不断强化以学生为核心的主体性培育路向.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主体性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人机协同

    不设院系的跨学科组织创新——以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为例

    林杰刘业青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采用跨学科组织模式的大学.该校不设传统的院系,改设跨学科的四大支柱,以及多学科组成的两大集群,突破了传统大学采用院系与跨学科机构并行的矩阵模式.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模式有利于资源的灵活配置,因应新兴产业需求,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复杂的重大现实问题.该校基于互补性,构建起同质组织网络,减少因学校规模类型而对跨学科产生的不利影响.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跨学科模式重树了技术环境的重要性,消融了固定的组织边界,打破了学科的等级制,有利于实现大学的共同治理以及创立跨学科的组织文化.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跨学科支柱集群组织创新组织间网络

    让大学新生做好准备——斯坦福入门研究暑期项目的教育理念、实践举措与实施成效解析

    田吉王保星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大学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言,让大学新生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至关重要.作为斯坦福入门研究暑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兰德学者计划和大二学院项目积极践行研究与教学统一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回应了大学一年级学习前后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利兰德学者计划在大一开始前实施,聚焦大学生活适应问题,围绕"问题解决"开展课程和研究,促进师生沟通和大学生学习思维训练;大二学院项目则在大一结束后开展,关注专业兴趣探索,在专一主题的探究实践中展开思想交流和反思.以二者为组成要素的斯坦福入门研究暑期项目虽在规模化发展上面临多重挑战,但是,它有效平衡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推动自由教育,助力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为学生投身高效的大学学习、实现本科教育目标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斯坦福大学大学新生斯坦福入门研究学习准备利兰德学者计划大二学院项目

    大历史视野下的公学及其时代价值

    胡莉芳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学在社会历史经纬中生长.始于清末维新时期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公学,以高等教育层次的办学最有影响力.从半官半商的南洋公学到学生行会型的中国公学再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陕北公学,公学办学创造性地转化"公"的人文传统,践行与升华"公开、民众、共同利益"之精神,缩小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大历史视野下的公学,传承书院千年脉络,接续中华优秀教育传统;采西学之长而以中国实际为根柢,在对立和统一中协调新与旧,见证了近代高等教育的转型;联系社会建设而以中国人的生活为基石,在办学中发展出教育新要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对高等教育现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大历史公学陕北公学民众高等教育现代化

    自由的张力: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忠诚宣誓

    王慧敏陈怀鹏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内外学界,忠诚宣誓总体上是一个较受忽略的贯穿于整个美国高等教育史的话题.虽然它与学术自由密切相关,但其历史更为悠久.忠诚宣誓往往源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和宗教对高等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是高等教育与美国社会互动与纠缠的体现.施行忠诚宣誓,高校和政府都有各自的原因,而面对忠诚宣誓,高等教育机构、专业组织、高校教师虽展现了他们的抗争,但也有沉默.考察忠诚宣誓面前的各种困惑、两难和退让,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高等教育在社会中遇到的现实张力.

    高等教育忠诚宣誓美国学术自由高校教师

    价值教育的集体与个体冲突及其消解

    李一希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和个体的冲突是价值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深入认识并消解这一困境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通过形式化地刻画价值教育的冲突和融合境况,由集体和个体矛盾而产生的价值教育困境可以以逻辑形式来表达.这种困境的表现形式在于,一致性、自由性、集体一致认同性、价值教育一致性和价值教育局域性等5项价值教育应当满足的性质并不总是相容的.集体和个体矛盾对价值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价值教育出现与初衷相反的结果.通过在逻辑上调整这5项性质的强弱程度,可以缓解它们之间的冲突,这为当前开展价值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价值教育核心价值观集体个体矛盾

    陈白沙诗教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付彬刘立夫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白沙的诗教思想复活了原始儒学的性灵式教育.陈白沙将诗视为最好的教育载体,他的诗展现道,透显心,实践教,联结和充实了其整个思想体系.白沙思想中,作诗并非狭隘的章句活动,它奠基于"自得之学",属于思想之事、文教之事.诗教的本质是情教,它关联着忘机、超越名利等活动,并让人突破血肉之心以及自我的边界,同时可以兴起真情,使人与周遭事物共同进入生机氤氲之境,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诗品决定着教育效果,上品诗方可陶铸雅健人.白沙的诗教思想不仅启发了高等教育中课程目标的德性化,而且突出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导向的人文化,启迪了教学设计的情感化,提供了诗意的人文化成教学方法,其中蕴含的教育智慧对当代大学教育多有启发.

    陈白沙诗教思想情感教育高等教育性灵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