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教育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科学
现代教育科学

刘黎莉

双月刊

1005-5843

lyyang0213@sina.com

0431-85383926

130022

吉林省长春市湖波路65号

现代教育科学/Journal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学术期刊。本刊发表了大量价值颇高的学术理论文章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研究文章,已成为吉林教育科学研究的窗口和主要阵地,并辐身全国,为繁荣高等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赋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焦连志焦凤梅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规训社会是技术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的技术逻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开放性也决定了技术系统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命题,技术的工具性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接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介入.而技术的意识形态性呈现着技术系统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界面,技术系统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要素在信息技术加持与赋能下呈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离散性的关系趋向,但也拓展了"人—机(技)—人"的关系维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景.数字时代要善于利用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正向赋能,助推精准思政和数字思政创新.

    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思政数字技术育人成效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张诗博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难以完全克服教学与实践间、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间、不同部门间相互分离的局面.在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能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新的动能.人工智能的功能与特点决定了它可以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知、情、信、意、行转化的全过程.将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能够增强知识体系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契合度,促进学生对思政课和学科思政的教育内容进行再内化与再建构.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课堂上下、校内校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方协同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应的同时,还应厘定人工智能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运用范围,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尺度与边界.

    人工智能高校"大思政课"大数据智能算法智能平台

    ChatGPT环境下思政教育的风险预警与纾解路向——一种对意识形态感性叙事教学的教育哲学考察

    濮丹阳张敬威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媒介变革引发了它异技术对思政教育的主体性挑战,场域变革引发了"伪参与感"对思政教育的环境挑战,向度变革引发了技术拜物教对思政教育的价值性挑战.其产生原因有数字技术下个体被感性主导后产生的"故事性对抗"、数字环境竞速下由于线性叙事的缺席而导致路途与景深的消失、在资本对技术意向的渗透下导致的价值的偏离.数字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应聚焦"大他者"的构建,意识形态感性叙事的教学模式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行性路径,从开展意识形态感性叙事以构建思政教育的大他者地位、回归思政叙事过程以寻找感性与理性的张力、规范数字化伦理限度谨防意识形态的叙事性渗透三方面出发,保证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的根基,明晰教育技术时代思政教育的"变"与"不变".

    意识形态感性叙事大他者路途与景深伦理风险

    "大思政课"赋能高校劳动教育:逻辑、向度与限度

    刘白杨
    8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大思政课"已成为赋能高校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工具,而"大思政课"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时空相逢,二者目标上的统一性、内容上的融通性、方法上的协同性,反映了"大思政课"与高校劳动教育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彰显了"大思政课"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逻辑."大思政课"赋能高校劳动教育,主要呈现出以"大格局"重塑高校劳动教育形态、以"大课堂"拓展高校劳动教育场域、以"大平台"丰富高校劳动教育资源、以"大师资"促进高校劳动教育师资联动等向度."大思政课"赋能高校劳动教育的运作是一个复杂且牵涉众多的过程,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规避和调适的风险和倾向.

    "大思政课"高校劳动教育赋能思政劳育共同体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风险及教育应对

    王露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考察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伦理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数字技术跨行业共融、数字资源跨地区共享、数字沟通跨时空互动、数字意识跨专业融合等时代表征,其蕴含着深刻的伦理自省、伦理互动、伦理坚守、伦理复归等多重伦理意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自主意识消弭、具身劳动异化、自我空间遮蔽等微观层面自我关怀困境;中观层面存在个体边界坍塌、人际关系阻隔等他者关怀困境;外观层面遭遇教育泛化、数字扩张、数字更迭等问题;宏观层面面临多元价值的冲突与规制,数字转化的规约与限度等阻碍.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伦理风险,提出如下应对策略:教育愿景擘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运用,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数字价值澄清,唤醒教师专业伦理责任;数字算法监管,呼唤教师专业伦理复归.

    数字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伦理风险教师专业伦理数字技术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中小学校本研修现状与改善策略研究

    杨雪梅黄欣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备受教育界的关注.对长春地区 13 个县(市)区的学校、教师抽样调查表明,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研修目标不够准确,以及学校的相应制度建设短板明显、对教师专业引领的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基于长期的教育科研实践与观察来分析校本研修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及解决策略,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理论学习、健全研修制度、加强干预措施、完善教育信息化设备等途径,提升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成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能够有效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校本研修研修目标制度建设综合素质教师教育新形态

    知识生产转型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的产教融合:理路与走向

    刘欣万文婷
    106-11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教融合是应用型大学深度转型的制度性命题.基于知识生产制度演变与模式转型的双重逻辑,观照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的生成理路,可引申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适应知识社会转型的外部环境,实现产教融合制度的外融合;二是如何适应知识生产转型的内在逻辑,实现产教融合模式的内融合.为此,应聚焦产教"内外融合"的关键要素,形成制度与模式双向协同分析框架,进而审视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向:应用型大学的产教融合应聚焦制度情境和模式内涵的系统性重构,逐步实现多主体、多平台、多文化、多功能、多路径等"多重融合"的范式变革,最终形塑产教系统性变革的新型大学.

    应用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产教融合模式转型制度建设

    朝向跳脱知识的搬运:本科教学实践的反思

    孙兴华吕立杰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革的加速演进,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正发生巨变.我国高等教育在外延扩大、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要求全面优化本科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策略.我们在本科教学中期望学生跳脱知识的搬运,发展学生对未来进行策略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思维素养.朝向跳脱知识搬运的现实期望来自高等教育变革、优质本科教学、学生未来发展需求三方面.朝向跳脱知识搬运教学实践包括批判性思维嵌入学科教学过程、重塑学生思维培养路径发展理性精神、重视课程内容迭代与强调经典问题,并且需要重构评估策略.

    本科教学跳脱知识搬运批判性思维理性精神

    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层蕴含及实践转化

    张旺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学科核心素养本质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关键和前提,义务教育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学科性质、学科价值、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观念、学科审美等6 个维度.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目的,而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迁移,体现了学科结构和学科本质,贯通着学科体系的基本观念、原理、态度、模式,是培养迁移能力的核心要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坚持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核心素养实践转化的着力点和方略是强化大概念统领、实施单元主题整合、加强问题驱动、创设真实情境、注重探究过程、探索项目式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迁移能力实践性综合性实践转化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发生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江文静李志超
    128-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析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是深化核心素养培育的本质诉求.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具有深刻性、价值性和发展性,表现为指向知识结构的理解性学习、联通现实世界的实践性学习和达成心智自主的反思性学习.经由认知困惑、概念解构、意义炼制而实现德性运用的系统迭代,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发生机制.为促进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发生,需要创设真实性情境,增强知识学习的生命性;提供结构化内容,回归学习过程的整体性;深化探究性学习,重塑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实施嵌入性评价,保障学习发生的真实性.

    核心素养学习发生内在机制实现路径结构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