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远距离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远距离教育
现代远距离教育

孙先民

双月刊

1001-8700

yuanbjb@163.com;lrk1954@163.com

0451-86301414

150080

哈尔滨市和兴路92号

现代远距离教育/Journal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反映远距离教育科研成果,总结推广远距离教育经验,报道远距离教育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智能技术赋能学校数字化治理:内涵、框架与典型场景

    刘邦奇朱洪军喻彦琨袁立方...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向纵深推进,技术赋能学校治理成为破解诸多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学界仍缺少对其内涵本质、体系构成及技术应用的深刻认识.文章首先梳理分析了学校数字化治理的内涵和特征;其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技术支撑五个维度提炼学校数字化治理构成要素及要素关系,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以一体化管理与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学校数字化治理体系逻辑框架;最后,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数据挖掘、教育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的作用机理,并探析智能升级学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推动课程/专业建设、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数据智能赋能学生管理与服务、智能平台支撑协同共育等典型场景应用与案例.

    智能技术学校数字化治理治理体系典型场景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教育应用的风险生成及其规制

    刘骥丘霖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教育领域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风险.从风险主体、风险范围与风险程度三个维度分析,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风险包括直接与间接教育风险、全域与局域教育风险以及短期与长期教育风险.通过整合提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政策实践经验,提出积极且谨慎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人的发展的助推器、加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技术与应用策略研究.

    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风险风险规制人的发展

    微认证:重塑教师数字素养的新引擎——来自美国的个案分析

    王炜李彦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软实力,其培训与评价应指向实践取向、循证决策,然而目前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微认证体现了工作场景和实践能力指向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耦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复杂实践性和自我反思性的特征.本研究以美国"数字承诺"平台开发的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项目为例,深入剖析项目运行的内在逻辑,按照明确参与主体、培训谁、为什么培训、怎样培训、如何保证持续有效的递进关系,总结出微认证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路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基于角色、微观设计""需求导向、能力为本""依据规范、坚持循证""系统规划、绩效管理",以期为我国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与评价提供启示和借鉴.

    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美国个案分析

    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困境存因与可能路径

    缪巧玲王继新田俊崔永鹏...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关键.随着我国从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迈向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学校分科类课程的教育质量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综合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差距却正在慢慢扩大,特别是乡村学校的科学课程容易演变为学生的自由活动课,这与科学课程培养跨学科研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的目标大相径庭.首先,从学习兴趣的生成、核心素养的落地、城乡的协同发展、农业强国的建设这四个方面厘清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逻辑;其次,从乡村学校组织管理的混沌、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的枯竭、社会支持的断裂三个方面剖析我国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可能存因;最后,基于TOE("技术-组织-环境")理论视角,从技术赋能、组织影响、环境支撑和内生动力四个方面提出乡村学校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能路径,以期为乡村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优质均衡综合类课程TOE理论

    人工智能生成数字教育资源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罗江华岳彦龙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成为继用户生成内容(UGC)和专业生成内容(PGC)之后的主流内容生成模式,使得人工智能生成数字教育资源(AIGDER)成为新形态.但是,基于文献综述发现,对AIGDER急需开展评价以提高其适应性,且鲜有对其评价的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适应性及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内容质量的可信度、学习过程的支持度、资源规范的符合度以及师生使用的满意度四个要素的AIGDER适应性评价模型.其次,基于该评价模型构建了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修订,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AIGDER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为该指标体系赋予权重并进行了合理性分析.最后,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小范围试用,验证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评价AIGDER适应性的可参考评价工具.

    GAIAIGC人工智能生成数字教育资源AIGDER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智能群体多维感知机器人支持的人机协同研学教学模式——以"孔子"大语言模型会话机器人的研发与教学为例

    李海峰李广鑫汤允凤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中,人机会话反馈形式单一问题一直未得到较好解决,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开发具有智能群体多维感知能力的会话机器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研究者以群体感知、同伴反馈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为基础,利用文心一言、飞书开发平台和学习分析等技术,开发了智能群体多维感知会话机器人"孔子",构建了人机协同研学教学模式.教学实验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教学内容,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邀请数学专业学生参与实验.结果表明,与直接使用文心一言的教学相比,人机协同研学教学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外在学习动机,但对学习绩效、内在动机和协作学习能力效果欠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研究者需提高多维感知评价精准性、感知维度全面性、情境学习多样性和教师教学技能.

    人机协同研学生成式人工智能群体感知高阶思维大语言模型

    共生理论视域下在线协作学习机制与互动模式分析

    吴磊白青贺范丽鹏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在线协作学习凭借时空跨域性、主体自主性和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已成为常态化学习方式.现有研究发现,在线协作学习互动模式对学习成效有正向影响,并成为提升在线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但是交互模式及其过程仍需深入探讨.为此,基于共生理论对在线协作学习机制进行全面剖析,分析了寄生共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以及对称性互惠共生四种在线协作学习互动模式.随后,运用滞后序列分析法和相关分析开展了在线协作学习互动模式过程与影响因素探究.结果显示,在线协作学习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共生模式,不同共生模式内部作用路径存在差异,同时学习媒体与行为对共生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在线协作学习共生理论互动模式学习机制

    协作问题解决中平等参与对大学生认知投入的影响机制研究

    田浩武法提
    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作问题解决能力被视为智能时代学习者的关键素养之一,要求每位共同体成员投入必要的认知努力.尽管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已广泛开展,但对于协作问题解决中认知投入的过程机理,特别是成员平等参与如何影响认知投入的作用机制尚未充分阐释.以某高校178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协作问题解决中不同平等参与程度的小组在认知投入方面的差异.通过分析小组绩效和参与均衡度,将小组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内容分析及过程挖掘技术比较各类小组在认知投入水平、过程模式和典型序列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高绩效小组倾向于观点整合,而高均衡小组则更多地展现出同伴支持.小组绩效与参与均衡度的交互作用表明,在参与均衡的小组中,与任务相关的知识水平是促进认知投入的关键因素;而在参与不均衡的小组中,主导者的角色则对认知投入有显著影响,其中"引导者"角色相较于"独行者"更能促进良好的认知投入.研究结果丰富了智能时代下协作问题解决中认知投入过程机制的理解,也为针对不同类型小组的有效学习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协作问题解决认知投入过程挖掘平等参与学习分析

    AIGC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可及类型、行动逻辑与实施路径

    刘颖向磊杨清涵侯美恩...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大模型、强算力和富数据共同支撑的AIGC应用为智慧教育生态构建带来了新机遇.以AIGC应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是技术赋能教育战略落地、教育理念创新与教育模式变革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针对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意识薄弱、工作胜任力不足、研修能力亟需突破等问题,梳理了 AIGC适用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选、初投、服务和决策等四种可及类型,探索归纳出AIGC赋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逻辑:AI教育思想形成的价值基点、AI知识库夯实的内容基底和AI技术支持的行动基石,并基于此构建了蕴含智能决策与智能服务路径闭环的实施框架.

    AIGC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可及类型行动逻辑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