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仪器与医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仪器与医疗
现代仪器与医疗

王效杰

双月刊

2095-5200

tougao@csimc.com.cn

(010)52722651

100035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成铭大厦B1座5层

现代仪器与医疗/Journal Modern Instrument and Medical TreatmentCSTPCD
查看更多>>杂志创刊于1995年,曾用名《现代仪器》。2002年被评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器材公司,杂志编委会由国内知名学者、专家组成,以确保载文质量。栏目设置包括:   论著       研究报告      综述与专论    研制开发    影像介入   医疗数字化   临床研究     质控监管     检验检测    器械评介   管理论坛    技术交流       使用维修      行业报道      信息视窗    杂志已建立数字优先出版渠道,以缩短出版周期。低版面费制以吸引优质稿源,建立作者服务中心,通过多方位多角度为作者提供服务,欢迎投稿订阅! 《现代仪器与医疗》国内统一刊号:CN10-1084/TH 国际刊号:ISSN2095-5200。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 0046 号 邮发代号: 82-699,16开本(210*285 mm),四色彩印铜板纸封装,内文70g轻涂纸胶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

    智登科张靖爱程曲汉王恺...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移植术(置换/搭桥)是临床上治疗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迄今为止,临床上尚无可以医用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产品.组织工程血管(Tissue-Engineered Vascular Graft,TEVG)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组织再生、宿主整合以及血管功能的实现而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文简述近年TEVG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制备技术、分析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方向,以期为TEVG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心血管疾病血管置换血管搭桥人工血管组织工程血管

    食管组织工程:研究、应用与展望

    张冀野张玥琦解慧琪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管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损伤与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在食管修复和重建中取得显著进展.本文旨在探讨食管组织工程在食管损伤修复和重建中的应用研究,以应对传统食管替代术带来的高并发症风险.本文综述了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等关键要素在组织工程食管构建中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组织工程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修复中的应用情况.最后,本文讨论了食管组织工程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食管组织工程的发展及转化提供参考.

    食管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基于纳米复合材料修饰微针的pH值实时检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明涛兰婷婷于明星孔德领...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的监控人体生理状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复合材料修饰微针的生物传感器研制策略.通过精巧设计与高性能纳米功能膜的构建,基于不锈钢针与金丝微针基底研制了两种各具优势的pH值实时检测传感器,实现了对pH值的实时检测.结果表明,生物传感器具有毫伏级输出电压,响应时间在秒级.综上,本文所提出的纳米微针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微创,响应迅速和结构简单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实现对pH的实时检测.

    实时检测生物传感器微创探针纳米材料电化学

    医用镍钛合金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张宪明吴凌谭继钱仕...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用镍钛合金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优良的力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作外科植入材料.然而,过量镍离子析出可能导致过敏、炎症等不良反应;且医用镍钛合金属于生物惰性材料,对人体组织微环境缺乏响应性,需进行表面改性增强其耐腐蚀性,并赋予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将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分为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复合改性三大类;总结分析各方法的特点、优势和局限;介绍采用各方法对医用镍钛合金表面改性的相关研究进展;指出现阶段表面改性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医用镍钛合金表面改性未来的发展方向.

    镍钛合金表面改性涂层耐腐蚀性生物功能化

    口鼻吸入给药系统在GLP体系下性能验证方法的建立

    夏赵云廖海锋吴心如黄泽鹏...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口鼻吸入给药系统在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体系下的性能验证方法.方法 通过吸入试验相关文献中吸入系统的检测参数、质量控制关注点,以及结合仪器性能要求,在精准气溶胶吸入给药系统上建立口鼻吸入给药系统性能评价的方法,验证内容包括系统压力、进气流量可靠性、暴露浓度均一性、暴露系统稳定性等.结果 系统压力偏差为-1.52%~1.00%;系统进气流量CV值在-1.84%~3.40%范围内;液态吸入给药暴露浓度孔间RSD为 7.70%,粉末吸入给药暴露浓度孔间RSD为 15.75%;连续雾化 30min,液态暴露浓度RSD为 5.50%,粉末暴露浓度RSD为 7.22%,温度、湿度、O2 浓度、CO2 浓度均在合格标准范围内,精准气溶胶吸入给药系统在本实验验证条件下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仪器使用的要求.结论 上述性能指标验证方法准确可靠,能够满足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需要,可以为口鼻吸入给药系统在GLP体系下的性能验证提供参考.

    吸入系统吸入给药吸入制剂性能验证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食管癌放射治疗中自适应放疗计划时机选择的研究

    刘鲁根刘瑞源徐新颜乔浩...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食管癌放疗过程中靶体积变化对剂量分布的影响,为选择修改放疗计划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0例食管癌放疗病例,首周每天1次以及后续第6、9、11、14、16、19、21次治疗前采集患者影像,记录首周摆位误差,计算新的靶区外扩边界值并制定新计划,评估靶体积变化及靶区剂量D95%.根据放疗过程中靶体积变化情况选择修改放疗计划时机,将修改计划前、后的实际剂量进行累加,并与原计划比较.结果 新的外扩边界值为LR:0.47cm、AP:0.47cm、CC:0.84cm,生成新的靶区体积小于初始靶体积(P<0.05).新计划靶区剂量D95%与原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过程中靶体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缩,且在第11至第14次治疗期间退缩最快,退缩率达到5.5%.在第11次治疗后修改计划,修改后的累加计划中双肺V5、V10、V20、V30、Dmean,心脏V30、V40,以及脊髓Dmax的受照剂量均有降低(P<0.05),靶区剂量D95%与原计划无差异(P>0.05).结论 使用首周摆位误差计算新的外扩边界值小于常规外扩边界值,但不影响靶区剂量分布.在靶区退缩率最大时制定的自适应计划,进一步降低了正常组织受量,不影响靶区剂量分布.建议在第11次治疗后修改放疗计划.

    食管癌自适应放疗外扩边界体积变化退缩率

    脑梗死继发皮质脊髓束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制备及标准化评估

    郭岳霖李伟佳张耿标赖凌峰...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大鼠光化学法脑梗死的实验方法,制备稳定的脑梗死继发脊髓束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并进行标准化评估.方法 通过光化学法建立SD大鼠大脑右侧运动皮层终末动脉永久性缺血性损伤模型(实验组).第一阶段实验组根据 45 只SD大鼠质量分为 3 组:A组,150~250g;B组,250~350g;C组,350~450g.每组再根据 5%玫瑰红B剂量随机平均分3个亚组:Ⅰ组,12.5mg/100g体重;Ⅱ组,20mg/100g体重;Ⅲ组,30mg/100g体重.第二阶段实验组在BⅡ组基础上,根据玫瑰红B的浓度分为 3 组:a组,5%;b组,7.5%;c组,10%;每组再根据注射时间随机平均分 3 个亚组:1 组,注射时间<1min;2 组,注射时间 1~2min;3 组,注射时间>2min.造模后 24h扫描MRI,28d扫描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后牺牲大鼠,取脑组织做常规HE、髓鞘LFB及免疫荧光GFAP染色.结果 脑梗死继发脊髓束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制备的最佳参数组合为:SD大鼠体重 250~350g、5%玫瑰红B 20mg/100g体重、注射时间≥2min、冷光源探头距离暴露的颅骨大约 20mm、照射强度 300~320klx、照射时间 30min,该参数组合制备模型的 24h脑梗死阳性率、28d脑软化灶阳性率及 28d存活率均为 100%.结论 本研究详细描述了光化学法脑梗死继发脊髓束华勒氏变性大鼠模型建立过程并进行标准化评估,为神经变性疾病研究提供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缺血性脑损伤华勒氏变性皮质脊髓束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免疫荧光

    免疫分析仪精密移液控制技术设计

    杜家杰金振华赵凤韩爱民...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实现免疫分析仪精密自动检测,精密自动移液技术至关重要.本课题主要研究免疫分析仪精密移液控制技术,作为免疫分析仪重要部件,其控制精度与自动化程度直接决定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检测效率,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方法 本系统通过PID闭环负反馈自动控制技术来实现免疫分析仪精密移液控制,通过单片机伺服电机驱动控制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检测及低通滤波技术等方法设计免疫分析仪精密移液控制技术.结果 本文系统性的给出了免疫分析仪精密移液控制系统软硬件及控制算法设计,设计并解决免疫分析仪精确移液控制技术设计问题,提高加样系统电机控制精度及加样精度,使得加样精度达到加样量10μL时±5%或200μL时±3%.结论 本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当前免疫分析仪精密移液控制设计技术问题,从而提高免疫分析仪控制精度、移液加样精度及检测效率.

    AVR单片机电机驱动技术PID控制算法低通滤波

    Micro-CT探测器不同视野采集对影像学参数的影响

    雷建锋王战京武文琦毕京东...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Micro-CT成像技术,探讨探测器不同的采集视野对影像学参数的影响,以期为Micro-CT离体扫描实验提供合理扫描视野参考.方法 样本选取 10 只 300 g左右的正常SD大鼠离体右下肢的胫骨作为研究对象,从最大探测器采集视野4032×2688开始,在X方向上探测器采集视野按10%递减,建立5组不同采集视野下的大鼠胫骨Micro-CT影像图像,根据不同的视野对应定义了组名为A、B、C、D、E,5 组影像图像进行影像学参数统计,影像学参数包括图像的SNR、CNR;骨皮质的BMD、BS、BS/BV、Ct.Th;骨小梁的BMD、BV/TV、Tb.Pf、Tb.Th、Tb.N、Tb.Sp.结果 对不同采集视野下的 5 组数据统计分析后,骨小梁和骨皮质参数分析的组间统计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五组图像的SNR和CNR数据统计后,B、D和E组,在SNR上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在SN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R组间A和C、D和B、C和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cro-CT探测器在调整采集视野的情况下,对影像学参数中的骨参数结果不会产生影响,但对影像学中的图像SNR和CNR的信号会产生影响.因此,在Micro-CT成像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验目的采集样本几何尺寸选择最佳的采集视野.

    Micro-CT探测器影像学参数图像SNR和CNR骨小梁参数

    应用生物力学模拟腰椎突出症椎间盘受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田书畅刘畅蒋虓张馨...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有限元分析腰椎突出的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效应,分析其受力特性.方法 选择一名中老年男性椎间盘突出志愿者,根据其CT扫描结果构建全腰椎(L4~S1)三维有限元模型,在L4 上表面施加朝下的 500N力以及前后、左右以及平面旋转的 10N·m的扭矩,分析邻近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变形量和应力变化情况.结果 此研究建立了腰椎突出症椎间盘受力的有限元模型,和相关文献数据比较,模型在L5~S1 节段的ROM,比参考模型分别下降 41.6%~54.9%,12.9%~33.7%,前屈处变形量和应力均为最大,后伸处变形量和应力最小,前屈活动度受限最为明显.结论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了腰椎突出症椎间盘受力分布的情况,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角度的受力特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了相应参考.

    腰椎突出椎间盘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