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Journal Modern Medicine and Health Researc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位结扎联合点式抽剥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研究

    周利民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位结扎联合点式抽剥术(HL-PS)与传统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HL-TS)在大隐静脉曲张(GSVV)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异,旨在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4年2月泰州姜堰华大医院收治的52例GSVV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6例,接受HL-TS治疗)和观察组(26例,接受HL-PS治疗)。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2周。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前、术后2周病情严重程度评分,以及术前、术后3 d疼痛程度评分、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2周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和术后3 d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HL-PS在GSVV患者的治疗中表现出更优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减少术中失血,缩短手术与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疼痛与术后炎症反应。

    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点式抽剥术

    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夏希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丁苯酞治疗对其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尿酸、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为今后临床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 73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A组(36例)患者采用营养支持、补液、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丁苯酞治疗,B组(37例)患者在A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Rankin修订量表评分(mRS)及尿酸、C-反应蛋白,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A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mRS均降低,ADL评分均升高,且B组变化幅度均大于A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尿酸均降低,B组均低于A组(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与丁苯酞治疗的基础上,急性脑梗死患者加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效果更优,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急性脑梗死依达拉奉右莰醇丁苯酞神经功能

    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

    辛莹施海珊邵东波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复合全身麻醉对其苏醒质量、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盐城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全身麻醉)和观察组(41例,TPVB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苏醒质量和麻醉药物用量,术后6、12、24 h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术前、术后 24 h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自控镇痛泵药物用量均更少,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更短;术后 6、12、24 h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MMSE评分均逐渐升高,观察组患者6、12、24 h VAS疼痛评分均更低,MMSE评分均更高;与术前比,术后24 h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联合应用TPVB能够强化镇痛效果,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胸椎旁神经阻滞全身麻醉苏醒质量

    不同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研究

    奚浩卞金林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经不同入路开展腹腔镜手术的实际效果,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随机抽签法将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3 月盐城市大丰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 70 例分为前入路组(35 例,接受前三角入路腹腔镜手术)和后入路组(35 例,接受后三角入路腹腔镜手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至出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 1、2、3 d疼痛程度,以及术前与术后 3 d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指标变化。结果 与前入路组比,后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均升高,但后入路组均较前入路组更低;与术前比,术后1~3 d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后入路组均较前入路组更低;与术前比,术后3 d两组患者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升高,后入路组均较前入路组更低(均P<0。05)。结论 采用后三角入路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可有效减轻应激及炎症反应,术后恢复更快,进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手术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马小伟綦志松张玥
    7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仪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 例,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和观察组(30 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均对患者进行 6 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 d的颅内压,术前、术后7 d脑氧摄取率(CE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脑灌注压(CCP)、达峰时间(TTP)、脑血容量(CBV),术前、术后 1 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随访 6 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1~7 d两组患者颅内压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术后7 d两组患者CEO2、SVO2、CCP、CBV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TP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GCS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GOS高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相比,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常规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脑氧代谢

    信迪利单抗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

    王俊俊罗玉妍马雷孙雅君...
    8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应用信迪利单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肿瘤标志物、肿瘤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两组,一组41例,采用吉西他滨+顺铂化疗,为对照组,另一组41例,采用化疗+信迪利单抗治疗,为观察组,每个治疗周期为3周,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生长因子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NSCLC治疗中应用信迪利单抗的效果显著,可抑制肿瘤生长因子分泌,降低肿瘤标志物含量,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信迪利单抗肿瘤标志物肿瘤生长因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李培圣曾国芳陈海袁莉...
    8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2 年 5 月至 2024 年 5 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80 例分为两组,常规单一组(40 例,采用DSA引导介入取栓治疗)和联合组(40 例,在常规单一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 14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 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常规单一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低,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联合组较常规单一组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均降低,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低,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高(均P<0。05)。结论 采用DSA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急性脑梗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取栓术替罗非班

    超强纤维带联合流动树脂弹性固定夹板在外伤性牙齿松动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葛清姜园
    8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强纤维带联合流动树脂弹性固定夹板在外伤性牙齿松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外伤性牙齿松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例,采用牙周夹板固定)和试验组(30 例,采用超强纤维带联合流动树脂弹性夹板固定)。两组患者均治疗 4 周,随访 12 个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疼痛程度与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牙周状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均降低;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牙龈、龈沟出血及菌斑指数均降低;治疗4 周后两组患者龈沟液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8 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超强纤维带联合流动树脂弹性固定夹板治疗外伤性牙齿松动可发挥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同时还可改善患者的口腔卫生情况。

    外伤性牙齿松动超强纤维带流动树脂弹性夹板

    半导体激光对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根管消毒效果观察

    湛倩倩李时茂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应用半导体激光对其细菌清除率、根尖区骨密度的影响,为改善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苏州口腔医院收治的 105 例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试验组(53例)。两组患者均治疗后随访6个月,在此期间,对照组失访2例,试验组失访2例,最终纳入患者101例,即对照组(50例,常规消毒根管)和试验组(51例,半导体激光辅助消毒根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根管预备前、预备后菌落数,根管预备后细菌清除率,根管预备 24 h后约诊间疼痛(EIAP)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 3、6 个月根尖区冠状位、矢状位骨密度情况。结果 治疗后 6 个月,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与根管预备前比,根管预备后两组患者菌落数均减少,且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根管预备后,试验组患者细菌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根管预备 24 h后,试验组患者EIAP程度轻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3、6个月两组患者根尖区冠状位、矢状位骨密度均升高,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常规消毒根管比,半导体激光应用于窦道型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中,能够提高细菌清除率与根尖区骨密度,减少EIAP发生。

    慢性根尖周炎半导体激光细菌清除率骨密度

    超声引导后路腰方肌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史会玲
    9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后路腰方肌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对行剖宫产术产妇应激指标、疼痛及舒适度的影响,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茂名市妇幼保健院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9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组,对照组(45例)产妇行术后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45 例)产妇行术后腰方肌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两组产妇均于术后观察至出院。对比两组产妇术后恢复相关指标,术前、术后应激指标,术后4~48 h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与Bruggrmann舒适度量表(BC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产妇术后首次排气、术后首次进食、术后首次下床站立活动时间及术后初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 48 h内静脉自控镇痛(PCIA)有效按压次数减少,术后 48 h镇痛补救率降低;与术前比,术后 24 h两组产妇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术后4~48 h两组产妇VAS疼痛评分均先升高后降低,且术后12~48 h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术后4~48 h两组产妇BC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相较于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行剖宫产手术中采用腰方肌阻滞联合自控静脉镇痛,能够促进产妇术后恢复,减轻疼痛与炎症反应,提高舒适度,且安全性较高。

    剖宫产腹横肌平面阻滞腰方肌阻滞自控静脉镇痛舒适度疼痛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