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哲学
现代哲学

徐俊忠

双月刊

1000-7660

xdzx@mail.sysu.edu.cn

020-84114924

510275

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文科楼806室

现代哲学/Journal Modern Philosoph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编辑出版。目前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现代哲学》坚持文本解读、学术取向、理论创新、联系实际的办刊宗旨,本刊发稿范围覆盖哲学一级学科,特别关注现代哲学发展的动态,注重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常设栏目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2)毛泽东与当代中国;3)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发展;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实践哲学与政治哲学;6)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审视;7)现象学研究;8)分析哲学研究;9)科学哲学研究;10)美学研究;11)宗教学研究;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端的开端——笛卡尔与非根据的双重复现

    雷思温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的开端问题,伴随着笛卡尔我思的建立,成为近现代哲学的重要主题,而其分歧也大多能追溯到笛卡尔哲学中的多种开端.在《指导天赋的规则》中,笛卡尔曾以心灵的直观活动作为开端.《指导天赋的规则》的失败使笛卡尔提出了超越理性秩序的离基性上帝作为新的开端,并随后将心灵改造为我思,它通过离基性的自我证成制约和平衡了上帝的离基性,从而成为第一哲学的真正开端.不过我思和上帝都应有先于两者分化的非根据状态,正是这一无分别且绝对自由的原始状态,通过意志的决断将自身双重复现为我思与上帝,并形成了两者的对生关系,从而成为一种"无端的开端".笛卡尔在为近代形而上学进行奠基的同时,也揭示了这一奠基的限度,预示了它的终结.

    无端开端离基奠基非根据

    论"两种视角"解读的方法论基础及其局限——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和《遗著》中的"物自身"概念

    刘晚莹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劳斯对"二阶先验反思"框架的分析,为关于物自身的"两种视角"解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学界虽然熟知"两种视角"解读,但对其背后的"二阶先验反思"方法缺乏探讨.本文根据普劳斯的著作,对这一先验反思模型进行详细考察,而后基于对《纯粹理性批判》和《遗著》的主导问题的分析,指出先验反思模型的结构性缺陷,即无法解释物自身概念对于至关重要的"对象关联"问题的作用,以及无法应对关于知识确定性的怀疑论.先验反思模型的这些结构性缺陷使得它无法成为对康德哲学中物自身问题的完整解释,因而"两种视角"解读需要重建新的方法论基础.

    康德物自身"两种视角"《遗著》对象关联

    三段论与幻相逻辑——康德自然辩证法新探

    袁辉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自然辩证法的逻辑基础是传统的三段论推理.与黑格尔辩证法不同,康德辩证法不是推出真理的辩证逻辑,而是虚假的三段论推理,即幻相逻辑.它不仅存在于思辨哲学,还存在于实践哲学、美学乃至目的论等诸多领域.除二律背反外,它还有谬误推理和纯粹理性理想等不同形式.诸多康德辩证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是自然辩证法.它和黑格尔辩证法一样源于理性对理念的追求,并带有必然性.但它的基础不是理性的自否定性,而是理性通过连锁三段论进行推理的能力.康德的自然辩证法可以通过连锁三段论得到形式化表述,它所追求的理念也是这种推理的条件序列构成的整体,它可以通过这种推理指导自然科学建立知识体系.

    康德三段论自然辩证法辩证法形式化知识体系

    人的自由是否可能?——从"自因"和"意志"看待斯宾诺莎与谢林自由形而上学的差异

    严杭迪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宾诺莎的因果必然性体系使人不具有绝对自发性意义上的自由,这使他成为意图捍卫自由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重要对手.一旦在哲学体系中设定了上帝,那么斯宾诺莎式的决定论就是本质性的.谢林既继承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但又要捍卫与必然性相对的自由,泛神论和自由之间的这一张力需要一种系统性的解决.斯宾诺莎认为意志和理智具有同一性,进而意志作为思想的样式被严格的因果性所规定,这种因果规定的必然性源于上帝自因的必然性.谢林通过"实存者"和"实存之根据"的区分,提出了上帝自因的新构想,同时将意志本原化,在一个泛神论的体系中说明人类意志的绝对自发性.这种解决方式表明,人类自由的可能性并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关乎体系整体的构想.

    谢林自因自由决定论泛神论

    哲学的手艺

    陈少明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问物——可触摸的意义》一书的序言,主题表达作者对其作品的思路与方法的反思.作者认为,物不仅是物理事实,同是也是展现人类精神意义的有质感的存在.在回顾关于心-理意义结构思路形成的基础上,序文尝试揭示某些不同于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具体写作手法.重点是描述在经验转化为概念过程的作用.哲学描述不是经验的直播,而是设计过的思想桥段.它把经验呈现为观念的结构,同时也克制把哲学理解为只关心抽象的观点.许多重要的哲学创获都是从描述开始的.此外,文章还分析了语义溯源与思想拼贴,在验证观念的深度及思想的普遍性上的特殊作用.用手艺形容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强调哲学的创造性也依赖于可操作的思想训练.

    意义哲学手艺描述语义溯源思想拼贴

    论"与物为友"在文人语境中的成立

    李溪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哲学就将友爱(philo)视为哲学(philosophy)问题的一种发端."朋友"作为另一个存在着的"自我",在现象学发生之后,这一观念更是关于此在之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的语境中,"朋友"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哲学性的讨论,儒家的"朋友"更依附于人伦关系,而在道家的齐物世界里,人与他者的互惠的友情甚至是有伤于人的自由的.但是,在魏晋以后中国文人对于"物"的叙事中,尤其是陶渊明、白居易与苏轼三位文人的书写里,却可以清楚地见到将物作为"朋友"的缘由、形式与意义的深刻思考,而这些思考在本质上所指向的正是关于"另一个自我"的问题.

    朋友另一个自我庄子文人

    朱熹《诗》说与《诗序》异同研究之检讨

    车行健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熹《诗经》论说与汉代毛郑旧说的关系是《诗经》学史中的重大问题,朱熹与《毛诗序》存在重大分歧,由此形成尊《序》用《序》与疑《序》废《序》两种截然不同的把握诗义的进路.然而朱熹对《诗序》的疑废态度自明清以来受到学界的挑战质疑,姚际恒更言之凿凿地指控朱熹"从《序》者十之五".当代学者步武姚氏的足迹,运用更精密严谨的量化统计方法来研治此问题,取得丰硕成果.然而迄今为止,学界的研究结果仍存在极大差异,难以取得一致结论.本文针对当代15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做全面检讨和反省,除检视其研究程序和评析所得出的结论之外,更聚焦方法的使用,希冀以此做为进一步研究与解决此问题之基础.

    《诗经》《毛诗序》朱熹《诗集传》《诗序辨说》

    许谦《诗集传名物钞》的"兴"论特点

    史甄陶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许谦在《诗集传名物钞》中,如何界定与诠释《诗经》"兴"体,进而探讨其继承与发展朱子学的特点.许谦延续朱熹的观点,将《诗经》之"兴"分为"取义"与"不取义"二类,然而他更重视前者甚于后者.在"取义之兴"上,他关注《诗经》名物的特性,与诗句兴发之义的关联,并且根据诗中名物的解释,重新检视朱熹对《诗经》"兴"体诗的判定是否恰当;在"不取义之兴"上,除了虚词相应之外,许谦提出"无义兴"的概念.至于在兴体诗中,许谦会特别留意《诗经》名物的诠释前后是否一致,并修正朱熹的看法.此外,针对兴体诗所呈现之含意,许谦除了关注"诗人之意"外,也强调"学者之义",其内涵主要是根据《周易》的阴阳消长,以及《大学》和《中庸》的成德工夫,进一步完成《诗经》理学化的解释.同时,他尊重王柏和金履祥的说法,展现出金华地区学术一脉相承的立场.

    许谦《诗集传名物钞》朱熹《诗经》理学化

    "兴"起一个世界——论早期儒家诗教中的"兴"

    黄少微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物时,也指向物我相关的事.借助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感知理论和存在思考,可知"比"只揭示物的一面,"兴"则敞开一个更丰富的世界,这一世界及其中的物均向我呈现其意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言诗教的三层意义实有内在关联:事父、事君的人伦之理多从对鸟兽草木之物的感知中获得,而这尤其是通过"兴"来实现."兴"这种对物之意义的独特感知方式,使得"兴于诗"之诗教成为早期儒家教化谱系的开端.

    早期儒家感物世界诗教